解脫
拼音jiě tuō
注音ㄐㄧㄝˇ ㄊㄨㄛ
詞性動詞
基本解釋◎ 解脫 jiětuō(1) [mukti;vimukta]∶佛教指脫離苦惱,自在無礙果解脫否。——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2) [get rid of]∶甩掉;脫身諸事紛擾,使他無以解脫(3) [absolve]∶開脫為人解脫罪責
引證解釋1. 解除;解開!妒酚?酷吏列傳》:“是時九卿罪死即死,少被刑,而 成 極刑,自以為不?收,於是解脫,詐刻傳出 關 歸家! 司馬貞 索隱:“謂脫鉗?。” 唐 韓愈 《元和圣德詩》:“解脫攣索,夾以砧斧!薄端疂G傳》第四二回:“ 趙能 把士兵衣服解脫了,領出廟門去! 沙汀 《呼嚎》:“‘好吧,你就在屋里領娃娃吧!’她說,開始又解脫那女兒的背帶。”2. 開脫;釋放。《漢書?趙廣漢傳》:“釋質,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時解脫! 顏師古 注:“或逢赦令,則得免脫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邢子儀》:“ 邢 亦計窘,姑賂承牒者,賃車騎攜 朱 詣紳,哀求解脫!3. 消釋。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藝林學山四?鍾馗》:“余久畜茲疑,未能解脫,一旦參會?籍,不覺洞然!4. 脫出窠臼。 清 黃宗羲 《金介山詩序》:“世以公安、竟陵為解脫,則迎之而為率易,為混淪,此求之於一時之好尚者也。”5. 佛教語。指擺脫煩惱業(yè)障的系縛而復歸自在。亦指斷絕“生死”原因,同“ 涅? ”、“ 圓寂 ”的含義相通。 北魏 楊?之 《洛陽伽藍記?正始寺》:“求解脫於服佩,預參次於山垂!薄杜f唐書?隱逸傳?王友貞》:“乃抗志塵外,棲情物表,深歸解脫之門,誓守薰?之誡! 明 李贄 《與周友山書》:“古人以有身為患,故欲出離以求解脫! 清 昭? 《嘯亭雜錄?劉文清》:“薨時毫無疾病,是日猶開筵款客,至晚端坐而逝,鼻注下垂寸?,亦釋家所謂善解脫者!6. 泛指擺脫苦惱、困境等。《水滸傳》第十四回:“且? 劉唐 在房里尋思道:‘我著甚來由,苦惱這遭!多虧 晁蓋 完成,解脫了這件事! 浩然 《艷陽天》第六九章:“從打倒賣糧食的事兒被揭發(fā)之后,這女人嚇丟了魂兒,一直嘀嘀咕咕;這幾天,瞧見 馬之悅 和 馬鳳蘭 又有點精神了,料想他們有了什么解脫的辦法。”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
Copyright(C)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