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búfènbùqǐ,bùfěibùfā
【解釋】:憤:心里想弄明白可還是不明白;啟、發(fā):開導、啟發(fā);悱:想說又不知道怎么說。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fā)他;如果不是經過思考并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
【出自】:《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發(fā),則不復也!
【褒貶】:中性詞
【用法】:可當四字成語分開使用,用于教導。
【英語】:wouldnotexplainunlessoneisdesperatelyanxioustolearn-willnotexplaintosb.notdeterminedtolearn;explainunlessoneisdesperatelyanxioustolearn-willnotexplaintosb.notdeterminedtolearn
名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說的是:要等對方實在無法想明白的時候再去啟發(fā)他,只有在對方心里明白但不知如何表達時再去開導他。
學生如果不經過思考并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fā)他,經常用來說明對學生要嚴格要求,先讓學生積極思考,再進行適時啟發(fā)。
教師授課要采用啟發(fā)式教學,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才能較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在教育孩子時,我們應該想法設法培養(yǎng)孩子積極學習的好習慣,不能遇到難題就求助。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