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報高考志愿時,只有全面搜集資料、冷靜分析情報,結合自身特點,再擁有一點智慧與勇氣,讓高考分數以最優(yōu)化的方式呈現在我們面前,這就是我們報考最理想的狀況。下面是一點志愿填報常識,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考志愿填報之信息收集
首先,收集個人考試數據,力求準確。搜集自己的隱含信息。主要包括性格、興趣、能力三個方面。不同性格的考生適合不同專業(yè)的學習,“熱門”或“冷門”專業(yè)是相對的,與個人性格相匹配的專業(yè)才是理性的選擇。高考填報志愿不是短期的行為,而是與個人職業(yè)生涯緊密相連,雖然專業(yè)與職業(yè)沒有必然關聯,但專業(yè)是職業(yè)的基礎,影響將來職業(yè)選擇與發(fā)展,所以興趣與能力非常關鍵。
然后,搜集所備選的學校,尤其專業(yè)的信息。主要有三種方式,或以區(qū)域優(yōu)先選擇高校,或以高校優(yōu)先選擇區(qū)域,或以專業(yè)優(yōu)先選擇高校。不論以何種方式,考生和家長不能眼光僅局限于名牌高校、熱點區(qū)域和熱門專業(yè),需要有開闊的思路。
更多高考志愿填報指南:/tianbaozhidao/
高考志愿填報的方法步驟
第一志愿是關鍵,第二志愿應是“保底”志愿。
從“技術和分數”的角度看,如果考生選報的第一志愿學校在該省近2~3年錄取分數大體穩(wěn)定,則考生分數最好達到該校上年度錄取分數范圍的中間段才較有把握,而且專業(yè)也有一定選擇余地,如果僅僅達到分數范圍的下端,選報時則要慎重。
按照“順序志愿”的投檔辦法,考生填報的第2志愿學校必須是第1志愿生源不足的學校,不可以據某高校上年的錄取分數而將該校作為第二志愿填報。因為有不少學校雖然錄取分數在批次內不是很高,但第1志愿生源充沛,錄取的基本都是第1志愿考生。因此,考生應將第2志愿定位在自己可接受的最后的“保底”志愿,在“可能”被錄取的學校中慎重選擇。一旦前兩個志愿未能錄取,甚至分數高出批次線不少,盡管錄取不應有什么問題,但最后的錄取結果可能會很不“如意”。
高考志愿填報的策略
考生在同一個批次內,如果可選報的第1志愿學校,從上2年實際錄取分數看,只有50~60%的把握,則一定要報好第2志愿,選擇第1志愿生源不足的并且是自己可以接受的學校做為第2志愿,才有可能被錄取,這樣做也才有可能得以“保底”。如果找不到很合適自己的第2志愿學校,則不如第1志愿就選擇有70~80%錄取把握的學校。至于批次間的填報策略,主要指分數達到本科重點線以上不多,填報重點批次院校也可以適當“高報”,選擇只有50%把握的學校作為第1甚至第2志愿,如不能錄取,則放棄重點批次,用相對較高的分數到二批本科選擇自己理想的學校做為第1志愿。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 右腦培訓 | 站內搜索 | 友情鏈接 | 網站地圖
Copyright(C)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