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下冊第一次月考(科)試題(附答案)才溪中學2010—2011學年第二學期第一次月考注意事項:1.答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試科目、試卷類型等寫在答題紙上。2.請在規(guī)定區(qū)域答題。請務必保持答題紙的整潔,不要折疊,考試結束,將答題紙交回。3.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分試卷Ⅰ和卷Ⅱ兩部分。請各位考生務必看清題意,認真審題,規(guī)范格式,細心作答。第I卷( 共60分)選擇題:滿分60分。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 1、梭倫改革前,雅典社會的主要矛盾是 A.貴族與平民的對立 B.貴族與工商業(yè)奴隸主的矛盾C.奴隸主與奴隸的矛盾 D.貴族與平民、工商業(yè)奴隸主的矛盾2、梭倫改革的時間是(A.公元前5世紀初 B.公元前5世紀末 C.公元前6世紀初 D.公元前6世紀末3、梭倫改革的措施中,直接從根本上瓦解了貴族世襲政治特權基礎的是 A.“解負令”的頒布 B.以財產資格取代血緣資格C.恢復公民大會 D.設立四百人會議4、梭倫在詩中解釋了他的目標。他談到“euno-ia”或者說“好的政府”,把這解釋為平衡公民互相沖突的利益。后的哲學家叔本華把它歸納為簡單形式的道德規(guī)則:Neinelaede ioones,quantu potes,iuua!即:不要傷害任何人,但要盡力幫助所有人!在梭倫改革中充分體現(xiàn)這一點的是 A.幫助工商業(yè)奴隸主獲得更多的權利 B.幫助平民避免淪為奴隸的可能 C.盡力維護各個階層的利益,避免沖突 D.為所有的雅典居民謀福利5、商鞅變法中為新的社會制度的確立而產生決定影響的措施是(A.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 B.廢除奴隸主特權,獎勵軍功C.廢除分封制,建立縣制 D.重農抑商,獎勵耕織6、世人對戰(zhàn)國時期秦國人有著“薄恩禮,好生分”的印象,造成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變法采取了A.獎勵軍功 B.獎勵耕織 C.焚燒詩書 D.什伍連坐和告奸制度7、商鞅變法的各項措施中,最明顯、最直接觸犯舊貴族利益的是A、廢井田,開阡陌 B、獎勵軍功 C、建立縣制 D、禁止棄農經商8、商鞅變法法令規(guī)定“戮力本業(yè),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反映了變法的根本目的是A、保護農民階級的利益 B、實現(xiàn)秦國的富國強兵C、保持和穩(wěn)定小農經濟 D、鞏固和發(fā)展土地私有制9、導致北宋中期財政危機出現(xiàn)的根是A.皇室開支巨大 B.土地兼并嚴重C.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D.宋遼、宋夏之間經常發(fā)生戰(zhàn)爭10、北宋前期統(tǒng)治者認為“富室連田阡陌,為國守財爾!緩急盜賊竊發(fā),邊境擾動,兼并之財,樂于輸納,皆我之物!边@表明北宋政府A. 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 減輕人民負擔,限制大地主特權 C. 準備搜刮百姓以抗遼 D. 縱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籌集軍費11、王安石認為“公私常以困窮為患者,殆以理財未得其道”,下列變法措施中,與解決這一問題有關的是: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將兵法 ④市易法A. ②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12.王安石在《感事》一詩中寫道:“賤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百姓)。豐年不飽食,水旱尚何有?”為解決以上問題,他變法時采取的措施有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農田水利法;④方田均稅法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13、王安石說:“保甲之法成,則寇亂息而威勢強矣。”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A.平息農民階級的反抗斗爭 B.抵御西復與遼的軍事進攻 C.加強禁軍對地方的控制 D.增強同大地主、大官僚斗爭的力量14、“讓我用德語,否則人們不了解我在說什么……我深信《圣經》及理性……我的心臣服于上帝的話語之中……”上述獻應出自 A.英諾森八世 B.英王亨利八世 C.馬丁•路德 D.加爾15、“一個人所以發(fā)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勞,而完全靠上帝恩賜!敻槐旧斫^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應予以譴責。這樣 做就是褻瀆神明!睂@段材料解讀正確的是 A.體現(xiàn)了加爾的先定論思想 B.符合世俗封建主的利益C.亨利八世想利用英國國教剝奪資產階級財產 D.徹底否定了資產階級的個人主觀努力16、規(guī)定英王為英國教會唯一的、至高無上的首腦的件是A.《三十九條信綱》 B.《九十五條論綱》C.《至尊法案》 D.《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貴族書》17、馬丁•路德說:“我們應當讓世俗政權在整個基督教世界中執(zhí)行它的職務,不要加以任何阻礙。無論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傳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權力都有權管他!痹摬牧戏从沉笋R丁•路德 A.倡導人的解放B.否定基督教 C.宣揚《圣經》精神D.否定教皇地位18、卡爾宗教改革和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相同點是 ①堅持《圣經》的高度權威②主張簡化宗教儀式;③反對教皇權威④主張“先定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19、有關對“因信稱義”理解不正確的是A、其核心內容是“信仰耶酥即可得救” B、主張靠虔誠信仰,與上帝溝通,獲得拯救C、主張通過《圣經》虔誠地信仰與上帝溝通成為上帝的義人 D、主張通過教堂、宗教儀式由教士引導信仰上帝而獲救20、19世紀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認識到“好事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獨立之氣勢,養(yǎng)成百事依賴政府之風習”,“其弊害大不可測”,進而采取的措施是A.廢除了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 B.整頓財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資環(huán)境C.建立“樣板”企業(yè)供私人企業(yè)效仿 D將大量的國營企業(yè)轉讓給私人21、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時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關的田中、下、河上等姓很多,鹽田、鳥飼、豬狩等姓則于生產勞動。 這些姓氏的出現(xiàn),主要與明治維新的哪條措施有關A.“廢藩置縣” B.廢除封建身份制度 C.“殖產興業(yè)” D.“明開化”22、明治政府推行“明開化”政策的重心是A.進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體制 B.大力派遣留學生,翻譯西方著作 C.社會生活習俗倡導“西化” D.建立新軍隊,灌輸武士道教育23、最能體現(xiàn)明治維新性質的改革措施是: A.廢藩置縣 B.富國強兵 C.“殖產興業(yè)” D.提倡“明開化”24、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發(fā)展的重要手段,不同歷史階段的改革雖然具有不同的時代特征,但也呈現(xiàn)出相同之處,能夠體現(xiàn)商鞅變法與明治維新相同之處的有①改革地方行政制度 ②打破原有的等級制度③重視發(fā)展教育 ④建立一支有戰(zhàn)斗力的軍隊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5、歷史學家陳旭麓認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戰(zhàn)爭引發(fā)的”。這次“反思”使先進人士認識到必須A.喚醒民眾進行反侵略斗爭 B.徹底批判儒家傳統(tǒng)思想 C.學習西方的政治明 D.進行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26、下列觀點傾向于中國近代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是 A.夫不可變者,倫紀、圣道心術也,非器械藝也 B.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 C.君權與民權合則情易通,議法與行法分則事易就,二者行斯強也D.當世惡疾,帝制為最,唯合眾共和為世界之潮流,順者昌,逆者亡27、我們把維新派同頑固派的論戰(zhàn)稱為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因為A.論戰(zhàn)最先震動了清朝君臣閉目塞聽、愚昧無知的狀態(tài)B.在論戰(zhàn)中提出了學習西方科技和興辦近代工商業(yè)的要求C.資產階級在論戰(zhàn)中首次提出了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的要求D.論戰(zhàn)正面抨擊了封建信條和闡述了資產階級的政治思想28、康有為說:“布衣改制,事大駭人,故不如與之先王,既不驚人,自可避禍!边@種做法的實質是 A.托古改制容易使人接受,不擔風險 B.主張托古改制,反對布衣改制C.認為改革是驚人的大事 D.反映了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29、戊戌變法法令中直接打擊了封建守舊勢力的措施是 A.裁撤閑散衙門和冗員 B.準許臣民上書言事 C.派人赴日本留學等 D.提倡和獎勵士民投資設廠 30、某論將“俄國在克里木戰(zhàn)爭中失敗,開始農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航的沖擊,繼而明治維新”、“中國遭受列強的侵略,開展戊戌變法”作為重要論據(jù)。該論的主題可能是A.西方的殖民侵略與世界市場的形成 B.工業(yè)明沖擊下的近代化改革 C.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在亞洲的確立 D.工業(yè)革命在亞洲的擴散
第Ⅱ卷(非選擇題,共40分)
31、下列材料( 10 分)材料一 其一:你們這些財物積、豐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應當抑制你們貪婪的心情,壓制它,使它平衡。其二:我手執(zhí)一個有力的盾牌,站在兩個階級的前面,不許它們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著優(yōu)勢。其三:我制定法律,無分貴賤,一視同仁。按照正義,人人各得其所。材料二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禮者不足多。——商鞅材料三 (康有為說)泰西講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強,吾中國國土之大,人民之眾,變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則蒸蒸日上,富強可駕萬國。 ——《戊戌變法》材料四 戊戌變政,首在裁官。京師閑散衙門被裁者不下十余處,連帶關系,因之失職失業(yè)者將及萬人,朝野震駭……——《夢蕉亭雜記》閱讀材料后請回答:(1)材料一中的內容分別體現(xiàn)了梭倫怎樣的政治理念?依據(jù)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分析梭倫改革的出發(fā)點是什么?(2分)
(2)根據(jù)材料二、三,分別指出商鞅、康有為為什么能取得最高統(tǒng)治者支持?(2分)
(3)梭倫改革和商鞅變法的性質分別是什么?兩場改革對社會發(fā)展的主要作用分別是什么 ?(4分)
(4)據(jù)材料一、四分別指出兩場改革一成一敗的主要原因。(2分)
32閱讀下列材料(10分)
“富強”是中國歷代統(tǒng)治者施政的重要目標。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 ——李斯《諫逐客書》(1)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商鞅變法使秦國“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的認識。(4分)
材料二 在我們之前900年,中國即企圖以金融管制的辦法操縱國事,……當王安石對神宗趙頊說“不加稅而國用足”,他無疑的已知道可以信用貸款的辦法刺激經濟之成長。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2)王安石“信用貸款的辦法"有哪些?(2分)
(3)有人認為王安石變法未完全做到“不加稅而國用足”。請你說明理由。(4分)
33.(10分)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柏利在1800年進行的那次訪問是不受歡迎的,但過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許多潛在的盟友。長州和薩摩兩藩的領主終于領悟到,與西方打交道的惟一途徑,是采用西方本身的軍事和技術裝備。他們要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學習西方列強的秘密!髦螘r代是日本西化的偉大年代。從此日本變成了一個現(xiàn)代化的民族國家。 ——科爾頓《近代世界史》中冊材料二 19世紀后半期日本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狀況
材料三 (日本明治維新時)改革的動力是西化!J阶匀蛔鳛殍F路、電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紡織工業(yè)以及許多商業(yè)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國模式用改革法制、改革軍事(后采用普魯士模式),海軍當然還是學習英國;大學則歸功于美國。1889年頒布的《日本帝國憲法》以《德意志帝國憲法》為藍本,確立了同歐美各國民主政體大相徑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 [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資本的年代》
材料四 19世紀末,年輕皇帝光緒意識到有必要對帝國進行一切徹底的改革。1898年夏,他頒發(fā)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被稱為“百日維新”。他們……建立新學校,傳播歐洲的學風,鼓勵西方式的生產方法,按西方式建立一支軍隊。
請回答:(1)從當時日本的外交政策角度,說明材料一中柏利訪日不受歡迎的政策原因。(1分)“長州和薩摩兩藩的領主”主張向西方學習的目的何在? (1分)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哪些方面的改革措施。(3分)
(3)根據(jù)材料三指出日本向西方學習的特點。(2分)
(4)根據(jù)材料四,概括“百日維新”中維新派學習西方的主要措施(2分)。與材料三相比,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1分)
34、下列材料是對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分析:(10分)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華夏中心是中國傳統(tǒng)化的重要特點,這兩者的結合使學習和參考外國的任何改革都變得更加困難。——雷 頤
材料二 變法者由于缺乏對改革制約條件和困難客觀冷靜的認識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實際的活動能力,沒有采取靈活多變的變法戰(zhàn)略。——蕭功秦材料三 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變法的內容和策略上,而在于當時沒有出現(xiàn)一個變法成功的整體的社會環(huán)境,以及與此相聯(lián)系的強大的促進改革的政治和經濟力量。——李喜所
材料四 康有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維新的要義為藍圖在中國變法,但是沒有認識到日本與中國國情不同……只是從形式上學習,并沒有掌握明治維新的真正“要義”。——《成敗得失—戊戌維新與明治維新的比較》請回答:(1)據(jù)材料一、二、三,指出三位歷史學家分析戊戌變法失敗原因的不同視角。(3分)
(2)據(jù)材料一、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任選一例史實說明上述某個觀點。(2分)
(3)材料四從哪個角度分析中國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1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戊戌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和明治維新成功的真正“要義”主要是什么?(2分)
(4)據(jù)材料,你認為上述觀點有怎樣的現(xiàn)實意義?(2分)
才溪中學2010---2010學年第二學期第一次月考高二歷史(科) 答 題 紙
才溪中學2010---2011學年第二學期第一次月考高 二歷 史( 科) 參 考 答 案序號12345678910答案DCBCADBBCD序號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AACACDBDD序號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BACDCCDDAB
31、(1)出發(fā)點:緩和貴族與平民的矛盾,維護奴隸主統(tǒng)治;振興雅典城邦。(2分)(2)商鞅:闡述法家理論;列舉歷朝興亡史實。(1分)康有為:以西方、日本變法取得成功為例證。(1分)(3)性質:梭倫改革是奴隸主階級的改革運動;商鞅變法是地主階級的改革運動。(2分) 作用:梭倫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商鞅變法推動了封建制的確立。(2分)(4)原因:梭倫改革:中庸,緩和矛盾,取得廣泛支持;(1分)戊戌變法:過于激進、激化矛盾。(1分)
32、答案:(1)評價:“民以殷盛"過分夸大了商鞅變法的作用;商鞅變法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增強了國力,壯大了軍事力量,實現(xiàn)了“國以富強"。(4分)(2)辦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市易法。(答出兩點即可得2分)(3)理由: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但執(zhí)行過程中增加了百姓負擔。(4分)
考查點: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和評價,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評價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解析:本題考查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中關于富強措施及其作用。第(1)問認識注意用全面的觀點分析。第(2)問根據(jù)所學歸結出信用貸款的辦法即可。第(3)問實質是對王安石變法經濟措施作用的考查。涉及知識點: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和評價,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評價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
33.(1)(1)鎖國政策。(1分)擺脫外侵略,實現(xiàn)富國強兵。(1分)(2)日本改革土地制度,承認土地私有;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大力發(fā)展資本主義工商業(yè);大力發(fā)展近代教育,培養(yǎng)資本主義的建設人才;政府投資興辦近代工業(yè)(3分概括出其中三點即可)(3)向西方學習規(guī)模大,領域廣;學習西方不是照搬照抄,全盤西化,而是結合日本國情,有選擇地、有側重地學習、借鑒。(2分)(4)措施:設立新式學校;鼓勵發(fā)展資本主義工商業(yè);建立西式軍隊。(2分)不同:未涉及政治制度改革。(1分)
34、答案:(1)材料一:傳統(tǒng)化的影響。材料二:變法者的心智和變法策略(或者變法者主觀方面的局限性)。材料三:整體的社會環(huán)境。(3分)(2)(任意回答一例史實,即可,2分)材料一:守舊勢力強烈抵制和反對新政措施。材料二:百日之內頒布大量改革上諭(或光緒帝大幅度調整禮部官員,激烈反擊)材料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環(huán)境: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初步發(fā)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薄弱。(其他史實,言之成理,即可)(3)①角度:中國在向西方學習時沒有科學地把握中國國情,只是照搬日本經驗。(1分)②根本原因: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不充分,民族資產階級力量不夠強大。(1分)③“要義”:推翻舊的幕府統(tǒng)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權;大刀闊斧地推行切實可行的變法措施。(1分)(4)改革的成功是社會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必須多方面的積極地為改革的成功創(chuàng)造有利的社會條件。(答出一點即可,如果學生從某一觀點概括其現(xiàn)實意義,言之成理即可)(2分)
考查點:探討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明治維新的主要過程和基本內容解析:第1問分析材料一、二、三,三位歷史學家分析戊戌變法失敗原因的不同視角分別是:傳統(tǒng)化的影響;變法者主觀局限性;整體社會環(huán)境。第2問根據(jù)所學任選一例說明三則材料第1問中的觀點,材料一:守舊勢力強烈抵制和反對新政措施。材料二:百日之內頒布大量改革上諭。材料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環(huán)境: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初步發(fā)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薄弱。第3問分析材料四中國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是在向西方學習時沒有科學地把握中國國情,只是照搬日本經驗。根據(jù)所學中國戊戌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不充分,民族資產階級力量不夠強大。明治維新成功的真正“要義”是推翻舊的幕府統(tǒng)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權;大刀闊斧地推行切實可行的變法措施。第4問根據(jù)上述內容,改革的成功取決于社會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改革的成功需要有利的社會條件。涉及知識點:探討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明治維新的主要過程和基本內容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