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高考物理綜合科備考策略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二學習指導 來源: 高中學習網

高考實施“3+X+綜合”的高考方案已有幾年,綜合科按單科成績計入總分劃定錄取分數線,使得綜合科在高考中的地位越來越顯著,其對高中階段的物理、化學、生物、歷史、政治、地理等各單科的教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不論是在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內容的篩選,還是課堂教學的實施等各方面,都會考慮到高考綜合科的考綱要求。綜合科目的考試,其出發(fā)點是防止偏科,但更深的意義在于它有利于高校選拔人才,有利于中學教學,有利于推行素質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而綜合科目考試的命題指導思想是:強調知識的實際應用和綜合運用能力,突出通實性和通用性,而不是考知識點,也不是考覆蓋面,為此,教學中應注意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的知識展開教學,著重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以及根據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綜合科的考試,其命題的總體原則是:

 。1)更加注重對考生能力和素質的考查;
 。2)遵循中學教學大綱,但不拘泥于教學大綱;
  (3)加大應用性和能力型題目份量;
 。4)以能力立意替代知識立意,打破傳統的封閉的學科觀念,在考查學科能力的同時,注意考查跨學科的綜合能力,據此,我們在理科綜合的物理學科高三復習中,應對過去的作法作出適當的調整,在復習實施過程中注意如下策略。

  一、立足物理學科的理論體系,思想方法和學習特點,進行有序復習。

  《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理科綜合考試說明》中考試內容一項指出"理科綜合以學科內綜合為主"。那么抓好學科第一階段基礎復習,抓好"雙基"落實,突出知識梳理,應是綜合的前提。這階段復習要以教材為線索,以"兩綱"同時覆蓋的知識為重點,進行系統復習。對有關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要講清講透、對學生易混易錯的規(guī)律定理、定律要設置障礙,誘其就犯,方能使其大徹大悟,然后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且點到為止,留有思考余地,讓學生在受挫后清醒。在基礎復習過關后進行以學科內的綜合為主,把學科知識與能力緊密結合起來,進行講練結合的專題復習,小綜合復習,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深刻理解,靈活運用。不要急于進行跨學科的綜合訓練。2001年試卷的19、20題考查的是原子物理的三種射線和核反應方程式,第28、29、30題物理情景是磁懸浮列車,實際考查的是電磁感應、牛頓運動定律以及機械功率的計算。2002年試卷的26題考查的是熱和功的問題,第27題考查的是光的折射定律,第28題考查的是物體受力分析、共點力平衡問題,第29題考查的是電場力做功的問題,第30題 2003年第34題、考查的是電磁感應問題。這些內容都是中學物理中基本的、主干和核心的內容。

  二、聯系實際,拓寬視野,加強綜合能力培養(yǎng)的研究

  以往的教學主要是教一些純理論的知識,很少與實際聯系,即理論與實際脫鉤,學生不會用所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這是以往高考形式的弊端,增設綜合科目的考試目的就是要解決學不致用問題。因此,教學中必須突出通實性,即注重知識的實際應用,如在北京走時準確的擺鐘運到廣州后將變快還是變慢,為什么?這道題綜合了簡單的物理和地理知識,要求學生知道北京和廣州的緯度的高低,知道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與緯度的關系,知道擺鐘的擺動周期與重力加速度的關系,還必須明白快慢與周期的關系。再如遇到緊急情況時急剎車好還是急轉彎好?這是一道與實際生活聯系很緊密的問題,有經驗的學生很容易得出急剎車好,很多學生則會憑感覺錯選急轉彎,而要從理論上解決這個問題,則要求學生必須掌握動力學知識,知道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和勻減速運動的規(guī)律,進而比較兩種情況剎過程中車前進的位移的大小。

  再比如2001年"理科綜合"考試第24題。電磁流量計廣泛應用于測量可導電流體(如污水)在管中的流量(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管內橫截面的流體的體積)。為了簡化,假設流量計是如圖所示的橫截面為長方形的一段管道,其中空部分的長、寬、高分別為圖中的a、b、c。流量計的兩端與輸送流體的管道相連接(圖中虛線)。圖中流量計的上下兩面是金屬材料,前后兩面是絕緣材料,F于流量計所在處加磁感強度為B的勻強磁場,磁場方向垂直于前后兩面。當導電流體穩(wěn)定地流經流量計時,在管外將流量計上、下兩表面分別與一串接了電阻R的電流表的兩端連接,I表示測得的電流值。已知液體的電阻率為ρ,不計電流表的內阻,確定流量的表達式。為了求得流量,需要測量污水流速。因此,流經電流表的電流值I與污水流速v應有一一對應關系。 污水以速度v通過流量計時,切割磁場線的有效長度為c,產生感應電動勢ε=Bcv;流經流量計的污水的阻值相當于截面積為ab、長為c的導體,可得v,故可得流量表達式。這是一個逆向思維過程,如果給定污水流速v,推導電流表示數的表達式,考生會感到此題容易得多。因此,備考復習過程中,對一個物理問題的求解,可以經常首先由題中要求求解的問題反推必須具備的條件,然后求解。

  三、重新認識實驗的地位與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創(chuàng)新意識與實驗創(chuàng)新能力。

  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每一個物理概念、物理規(guī)律都是建立在相應的實驗基礎之上的。因此,實驗是研究物理學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課本中安排的實驗(包括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是為了幫助理解課本所學內容而安排的,大多數為驗證性試驗(即使是探究性實驗,也因為理論的熟知,很容易演變成驗證性實驗)。因此,這些實驗在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培養(yǎng)基本實驗技能方面確有一定作用,但對凸現實驗的實際地位與作用卻不夠。

  近年來,實驗部分的考查已從課本上游離出來,且多為設計性實驗。實驗試題難度相對增大,分值上升,所占比例增大,試圖逐步改變傳統的重理論、輕實驗的做法,凸現實驗的地位與作用。當然,實驗試題中涉及的基本知識和實驗技能的要求仍然立足于課本實驗。如2001年上海市高考第18題關于設計測量質量的"電子秤":

  某學生為了測量一物體的質量,找到一個力電轉換器,該轉換器的輸出電壓正比于受壓面的壓力(比例系數為k),如圖A所示。測量時先調節(jié)輸入端的電壓,使轉換器空載時的輸出電壓為零;而后在其受壓面上放一物體,即可測得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的輸出電壓U,F有下列器材:力電轉換器、質量為m0的砝碼、電壓表、滑動變阻器、干電池各一個,開關及導線若干、待測物體(可置于力電轉換器的受壓面上)。 請在如圖B所示的方框內完成對該物體質量的測量。

  (1)設計一個電路,要求力電轉換器的輸入電壓可調,并且使電壓的調節(jié)范圍盡可能大,在方框中畫出完整的測量電路圖。

  (2)簡要說明測量步驟,求出比例系數k,并測出待測物體的質量m。

  (3)請設想實驗中可能會出現的一個問題。

  力電轉換器是現行高中物理課本中不曾出現過的新儀器,題干中既沒有介紹其構造,也沒有說明其原理,這使許多考生感到困惑。其實,盡管力電轉換器是全新儀器,但我們不必去細究其構造與原理,只須將其作為測量儀器用即可。從設計思路上看,應按調零、刻度、測量三步進行,與課本中多用電表的使用相似。從知識內容來看,關鍵在滑線變阻器的分壓式接法。此題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創(chuàng)新能力。

  中學的物理實驗可分為兩大類:一類屬于觀察現象的實驗,如研究電磁感應現象、利用游標卡尺觀察光的衍射現象等;一類是測量物理量的實驗,其中,有的通過所測量的物理量總結出物理規(guī)律,有的是利用物理規(guī)律來間接測量物理量。在觀察物理現象的實驗(演示的實驗和學生實驗)中,要注意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在測量物理量的實驗中,要加強對物理規(guī)律的認識、理解。注重為達到實驗的目的所運用的實驗思路和實驗方法 高中地理。例如對電阻的測量,教材中有多用電表測電阻、伏安法測電阻、半偏法測電阻......這些方法有什么異同呢?通過中學物理實驗,應使學生掌握實驗常見儀器的使用,掌握基本實驗方法,具備基本實驗技能。同時,實是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也是實驗過程中所應培養(yǎng)的重要方面,實驗過程中誤差是不可避免的,關鍵是分析與控制。2001年全國高考"3+2"物理卷中關于半偏法測電阻的實驗試題,首次考查了誤差分析與控制。復習中應注意分析實驗誤差存在的原因及對應策略,如伏安法測電阻中的安培表的內接法和外接法中的誤差分析。 總之,實驗是物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物理學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課本中的學生實驗不是中學物理實驗的目的,明確實驗的地位與作用,掌握基本實驗思想和方法,初步具備實驗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才是我們的根本目的。

  總之,“3+X+綜合”的高考方案對考生的知識和能力要求全面,作為考生,應以物理知識為主干,滲透中學各科知識,增加學科內容的實用性和現代性,這樣才能將物理與各門學科有機結合起來,從而提高學生綜合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水平,成為知識面廣、基礎知識扎實、有現代意識、有綜合能力的高素質的接班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er/46999.html

相關閱讀:高二政治高效備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