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論述類文本閱讀模擬試題分類精編(三)6?
六、現代文閱讀選做題。請從甲、乙兩類文本中選擇一類作答,不得再選做另一類內的小題。(18分)
甲、論述類文本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題。
宋代詞體詩化理論演進史(節(jié)選)
許伯卿
所謂詞體詩化理論,包括兩層意思:一是視詞為詩,用儒家傳統(tǒng)詩教來闡釋、規(guī)范詞體的屬性和功能;二是主張用寫詩的方法來寫詞。總覽詞史,可清楚發(fā)現,詩、詞異構而同質,兩者在表現功能上實無區(qū)別。詞實際上走過了一條從與詩等同到與詩分離又逐漸向詩回歸并最終等同于詩的道路。在詞向詩歌回歸的過程中,文體演變和文學創(chuàng)作規(guī)律固然不可小覷,但詞體詩化理論卻起著更直接的引導、規(guī)范和促進作用。
北宋前期是詞體詩化理論的萌芽期。
北宋前期詞學觀念的主流仍是花間派。詞體的社會功能主要是娛賓遣興,內容不外乎風花雪月,社會地位十分卑微。但已有個別詞學家開始用寫詩的態(tài)度和方法作詞,在創(chuàng)作時也能更多融入主體情感,并注意使用優(yōu)雅語言,從而使北宋前期的詞體創(chuàng)作在總體上呈現出與晚唐五代詞稍異的風貌。
潘閬是宋代第一位詞體詩化理論家,視詩詞為一體,并以自己的創(chuàng)作說明詞同樣可以表達盤泊之意,縹緲之情。從詞學理論發(fā)展史來看,潘閬的詩詞一理觀,當是宋代詞體詩化理論的開端。
宋代陳世修在為《陽春集》作的序中認為詞不純粹是一種娛賓遣興的音樂文學品種,還有自娛和吟詠性情的功能。這一轉變,乃詞學觀念的一個進步,它是對詞體創(chuàng)作從著力表現外部客觀世界向注重表現作者主觀思想感情轉變的揭示。
若從創(chuàng)作實踐來考察,即可較清楚地發(fā)現北宋前期詞學的一些新變。第一,詞家開始擺脫晚唐五代詞旁觀或代言的創(chuàng)作模式,更多融入主體意識,抒發(fā)自身的生活體驗和人生感慨。像范仲淹等人的名篇,或狀寫邊塞,或詠史懷古,或直抒胸襟,已與詩毫無區(qū)別。第二,避俗就雅開始成為士大夫詞人的自覺行為。第三,時代催逼詞家關注慢詞,促進詞體成長。慢詞篇幅較長,能容納更深廣的生活內容和情感體驗,構思、組織和修辭的要求更高,須多下功夫,從而逐漸改變人們率意游戲為詞的態(tài)度。
可見詞發(fā)展到北宋前期,已有較強的詩化要求,并出現主張詞體詩化的理論家。即使繼承花間傳統(tǒng)者,觀念也發(fā)生新變。(《文學評論》2019年第3期)
16.下列關于詞體詩化理論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該理論包括把詞視為詩,用傳統(tǒng)詩教來規(guī)范其屬性功能,主張用寫詩的方法來寫詞。
B.在北宋前期花間派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該理論已經開始萌芽。
C.該理論在詞向詩歌的回歸過程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D.該理論使得北宋前期的詞體創(chuàng)作在總體上呈現出與晚唐五代詞迥異的風貌。
17.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潘閬是詞體詩化的先行者,他的詩詞一理觀是宋代詞體詩化理論的開端。
B.花間派詞人陳世修認為詞能吟詠性情,說明花間繼承者觀念也在改變。
C.時代的變化,文學創(chuàng)作的固有規(guī)律也使詞的功能在經過五代后,開始慢慢改變。
D.慢詞篇幅較長,容納更深廣的生活內容和情感體驗,受詞體詩化理論的影響,北宋前期逐步成熟。
18.文章結尾北宋前期,詞已有較強的詩化要求,北宋詞人在哪些方面體現這種要求?請結合文章,概括說明。(6分)
19.依據本文,結合自己的知識,理解總覽詞史,可清楚發(fā)現,詩、詞異構而同質,兩者在表現功能上實無區(qū)別。這句話中異構同質的含義。(6分)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 右腦培訓 | 站內搜索 | 網站地圖
Copyright(C)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