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偃師高級中學2015屆高三下學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試題 Word版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高中學習網


試卷說明:

物理試題第Ι卷(選擇題) 二、選擇題:(本大題共8小題,每小題6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14題-18題只有一個選項正確,19題-21題有多個選項正確。全選對的得6分,選不全的得3分,有選錯的或不選的得0分。)14. 如圖所示,物體P靜止于固定的斜面上,P的上表面水現把物體Q輕輕地疊放在P上,則(  ).向下滑動的摩擦力所受的合外力增大與斜面間的靜摩擦力增大15.如圖所示,水平木板上有質量m=2.0 kg的物塊,受到隨時間t變化的水平拉力F作用,用力傳感器測出相應時刻物塊所受摩擦力Ff的大。≈亓铀俣萭=10 m/s2,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5 s內拉力對物塊做功為零B.3 s末物塊所受合力大小為3.0 NC.物塊與木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為0.4D.6 s~9 s內物塊的加速度大小為1.0 m/s216.如圖所示質量為m的汽車在水平路面上啟動過程中的速度—時間圖象,Oa為過原點的傾斜直線,ab段表示以額定功率P行駛時的加速階段,bc段是與ab段相切的水平直線,v2=2v1則下述說法正確的是(  )A.0~t1時間內汽車做勻加速運動且功率恒定B.t1~t2時間內汽車牽引力做功為mv-mvC.t1~t2時間內的平均速度為(v1+v2)D. t1汽車的瞬時加速度的大小為 17.如圖所示,A、B兩球質量相等,A球用不能伸長的輕繩系于O點,B球用輕彈簧系于O′點,O與O′點在同一水平面上.分別將A、B球拉到與懸點等高處,使繩和輕彈簧均處于水平,彈簧處于自然狀態(tài),將兩球分別由靜止開始釋放,當兩球達到各自懸點的正下方時兩球恰好仍處在同一水平面上,則(  )A.兩球到達各自懸點的正下方時,兩球動能相等B.兩球到達各自懸點的正下方時,A球動能較大C.兩球到達各自懸點的正下方時,B球動能較大D.兩球到達各自懸點的正下方時,A球減少的重力勢能較多18.質量為的人造地球衛(wèi)星與地心的距離為時,引力勢能可表示為=-,其中為引力常量,為地球質量.該衛(wèi)星原來在半徑為的軌道上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由于受到極稀薄空氣的摩擦作用,飛行一段時間后其圓周運動的半徑變?yōu)椋?  ) B.GMmC. D.無法確定19.如圖所示,木塊質量為M,放在光滑水平面上,一顆質量為m的子彈以初速度v0水平射入木塊中,最后兩者一起速度v勻速前進。已知子彈射入木塊的深度為d,平均阻力為f,木塊移動距離為s,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fd=- B.fd=-C.f(s+d)=- D. fs=20.如圖所示,圓盤可以繞其豎直軸在水平面內轉動。甲、乙物體質量分別是2m和m(兩物體均看作質點),它們與圓盤之間的最大靜摩擦力均為正壓力的倍,兩物體用一根剛好沿半徑方向被拉直的結實輕繩連在一起,甲、乙到圓心的距離分別為r和2r。當轉盤旋轉角速度由零逐漸緩慢增大時( ) A.轉盤旋轉角速度很小時,輕繩拉力為0B.輕繩剛開始有拉力后,轉盤旋轉角速度增大,甲受到的靜摩擦力先減小后增大C.輕繩剛開始有拉力后,轉盤旋轉角速度增大,輕繩拉力增大D.當ω較大時,乙將拉著甲向外運動21.如圖所示,在足夠長的光滑平臺上,有一勁度系數為k的輕質彈簧,其一端固定在固定擋板上,另一端連接一質量為m的物體A .有一細繩通過定滑輪,細繩的一端系在物體A上(細繩與平臺平行),另一端系有一細繩套,物體A處于靜止狀態(tài).當在細繩套上輕輕掛上一個質量為m的物體B后,物體A將沿平臺向右運動彈簧的形變量是x 彈簧的彈性勢能Ep=kx2,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A. A、B物體組成的系統(tǒng)的機械能守恒B. 當A的速度最大時,彈簧的伸長量為 x=C. 物體A的最大速度值vm=D.細繩拉力對A的功等于A機械能的變化22.(5分)22、某學習小組通過實驗探究發(fā)現:在彈性限度內,彈簧彈力F 的大小與彈簧的伸長(或縮短)量x 成正比,用公式表達為F=kx,并且不同的彈簧,其勁度系數k不同,F在該學習小組將兩根已知勁度系數分別為kl、k2的彈簧A 和B 串接成一根新彈簧,并想通過實驗確定新彈簧的勁度系數k3與kl、k2的關系。(1)(4分)甲同學猜想是,乙同學猜想是+。其中有一位同學的猜想是對的,請你判斷出誰對誰錯,并寫出判斷依據。(2)(2分)為了驗證猜想的正確性,可通過實驗來完成。實驗所需的器材除了彈簧A 和B、已知質量為m 且質量相等的鉤碼以及鐵架臺外,還需要的器材有________。23.(分)某實驗小組利用拉力傳感器和速度傳感器探究“動能定理”.如圖所示,他們將拉力傳感器固定在小車上,用不可伸長的細線將其通過一個定滑輪與鉤碼相連,用拉力傳感器記錄受到拉力的大。谒阶烂嫔舷嗑50.0 cm的A、B兩點各安裝一個速度傳感器,記錄小車通過A、B點時的速度大小,小車中可以放置砝碼.(1)實驗主要步驟如下:①測量________和拉力傳感器的總質量M1;把細線的一端固定在拉力傳感器上,另一端通過定滑輪與鉤碼相連;已正確連接所需電路.②將小車停在C點,釋放小車,小車在細線拉動下運動,記錄細線拉力及小車通過A、B點時的速度.③在小車中增加砝碼或減少砝碼,重復②的操作.(2)下列表格是測得的一組數據,其中M是M1與小車中砝碼質量之和,v-v是兩個速度傳感器記錄速度的平方差,可以據此計算出動能變化量ΔE,F是拉力傳感器受到的拉力,W是F在A、B間所做的功.表格中的ΔE3=________ J,W3=________ J.(結果保留三位有效數字) 數據記錄表次數M/kgΔE/JF/NW/J10.5000.760.1900.4000.20020.5001.650.4130.8400.42030.5002.40ΔE31.220W341.0002.401.2002.4201.21051.0002.841.4202.8601.43024. (14分) 如圖所示,傳送帶長6 m,與水平方向的夾角,以5 m/s的恒定速度向上運動。一個質量為2 kg的物塊(可視為質點),沿平行于傳送帶方向以10 m/s的速度滑上傳送帶,已知物塊與傳送帶之間的動摩擦因數μ=0.5,sin370=0.6,cos370=0.8,g=10m/s2。求:(1)物塊剛滑上傳送帶時的加速度大;(2)物塊到達傳送帶頂端時的速度大小;25.(18分)如圖所示,一輕繩處于自然長度,一端固定于O點,另一端系著質量為m=1kg的小物塊,F將物塊從與水平方向成α=300角的A點由靜止釋放,繩子繃緊后物塊做圓周運動。經最低點B后繩子被離最低點很近的刀片割斷,物塊滑到位于水平面的木板上。已知木板質量M=2kg,其上表面與圓弧相切于B點,且長度足夠長。整個過程中木板的圖像如圖所示,g=l0m/s2.求:(1)物塊經過B點時對輕繩的拉力大。2)滑塊與木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3)滑塊在木板上滑過的距離.33. [物理—選做1](15分)如圖所示,在豎直方向上A、B兩物體通過勁度系數為k=16 N/m的輕質彈簧相連,A放在水平地面上,B、C兩物體通過細繩繞過輕質定滑輪相連,C放在傾角θ=30°的固定光滑斜面上,用手拿住C,使細線剛剛拉直但無拉力作用,并保證ab段的細繩豎直,cd段的細繩與斜面平行.開始時整個系統(tǒng)處于靜止狀態(tài),釋放C后它沿斜面下滑,A剛離開地面時,B獲得最大速度.已知A、B的質量均為m=0.2 kg,重力加速度取g=10 m/s2,細繩與滑輪之間的摩擦不計,求:(1) 物體C的質量(2) 釋放C到A剛離開地面時,在此過程中細繩拉力對C物體做的功.34. [物理—選做2] (15分)舉重運動是力量和技巧充分結合的體育項目,就抓舉而言,其技術動作可分為預備、提杠鈴、發(fā)力、下蹲支撐、起立、放下杠鈴等六個步聚.如圖所示表示了其中的幾個狀態(tài).在提杠鈴、發(fā)力階段,運動員對杠鈴施加恒力作用,使杠鈴豎直向上加速運動;然后運動員停止發(fā)力,杠鈴繼續(xù)向上運動,當運動員處于下蹲支撐處時,杠鈴的速度恰好為零.從運動員開始提杠鈴、發(fā)力到下蹲支撐處的整個過程歷時0.8s,杠鈴升高0.6 m,該杠鈴的質量為10 kg.求運動員提杠鈴、發(fā)力時,對杠鈴的作用力大。(g取10 m/s2) 物理參考答案二、選擇題:第14-18題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第19-21題有多項符合題目要求。14、D 15、D 16、D 17、C 18、C 19、BD 20、AC 21、BC三、非選擇題:22、⑴乙對, A彈簧的伸長量,B彈簧的伸長量,而,可得 解得 X2=L-x1=2.25 m 得V1=4 m/s25、(1)繩子繃緊時法線方向速度損失掉,剩余切線方向速度。解得 T=3.5mg=35N。33. [物理—選做1](15分)解析:(1)物體A剛離開地面時,物體B獲得最大速度vm,加速度為0,設C的質量為M,對B有:T-mg-kxA=0對C有:Mgsin θ-T=0解得:Mgsin θ-2mg=0解得:M=4m=0.8 kg.(3) 設開始時彈簧壓縮的長度為xB得:kxB=mg設當物體A剛離開地面時,彈簧的伸長量為xA,得:kxA=mg!第1頁 共16頁學優(yōu)高考網。370河南省偃師高級中學2015屆高三下學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試題 Word版含答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san/449015.html

相關閱讀:2016屆江蘇物理二輪專題復習考點強化練習(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