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超右腦
|
催眠術
|
潛能開發(fā)
|
影像閱讀
|
右腦開發(fā)訓練
|
網站地圖
記憶方法
右腦開發(fā)
快速閱讀
思維導圖
學習方法
學習計劃
作文大全
早期教育
勵志名言
右腦記憶
記憶法
|
記憶宮殿
|
記憶力訓練
記憶術
|
最強大腦
|
右腦記憶法
學習方法
高中學習方法
|
高考
|
小學資源
|
單詞記憶
初中學習方法
|
中考
|
教案設計
|
試題中心
潛能成功
吸引力法則
|
成功學
|
九型人格
注意力訓練
|
潛意識
|
思維模式
高中學習方法
高中語文
高中英語
高中數(shù)學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學
高中生物
高中政治
高中歷史
高中地理
高中教案
高中試題
高一學習方法
高一語文
高一數(shù)學
高一英語
高一物理
高一化學
高一生物
高一政治
高一歷史
高一地理
高一學習
高二學習方法
高二語文
高二數(shù)學
高二英語
高二物理
高二化學
高二生物
高二政治
高二歷史
高二地理
高二學習
高三學習方法
高三語文
高三數(shù)學
高三英語
高三物理
高三化學
高三生物
高三政治
高三歷史
高三地理
高三學習
逍遙右腦記憶
>
教案設計
>
歷史
>
高三
>
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指要復習:古代中國政治制度教學案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高中學習網
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指要復習:古代中國政治制度案
【必備考點指要】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2.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影響。
3.掌握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原因,注意聯(lián)系必修2小農經濟、必修3法家思想等相關知識。
4.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5.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影響。
6.注意中央集權制度內部的兩對矛盾及其演變趨勢。
7.掌握重要時期社會發(fā)展的總體基本特征,特別是政治上的新變化,注意聯(lián)系必修2資本主義萌芽、必修3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等相關知識。
【基礎考點整理】
考點一: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一)夏商周政治形式
1.早期國家的出現(xiàn)
(1)時間、地域:約五千年前,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
(2)原因:農耕經濟的發(fā)展。
(3)中國早期國家起源的突出標志:金屬器具的使用(生產力)、貧富分化的產生生(生產關系)、文字的成熟(文明程度)、城的出現(xiàn)(強權象征)和禮制(奴隸制等級秩序)的初步形成。
2.“三皇五帝”的傳說(有六種版本)
(1)神話傳說的價值:神話傳說是有價值的文化信息,能提供考古線索,但不是歷史事實。
(2)傳說的帝王:主要是《史記?五帝本紀》記載的黃帝、堯、舜、禹等,黃帝確定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五帝時代是中國文明的初級階段。
3.“家天下”制度的開始(本質:禪讓制變?yōu)槭酪u制)
(1)時間:禹死后,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禹的地位。
(2)特點:政治權力由“傳賢”演變?yōu)椤皞髯印;宗族關系從此成為基本的政治關系。
(3)影響:世襲制開始了一種私有制“家天下”,標志著我國過渡到奴隸社會。
(4)評價:從“公天下”到“家天下”,是生產力發(fā)展和階級矛盾的產物,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4.商朝的政治特點:
(1)族權與政權相結合(商代貴族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實行宗法制);
(2)神權與王權相結合(商王朝一切政治事務都通過占卜進行決策)。
(3)殘酷性(如“炮烙之刑”、“人祭”、“人殉”)
(二)西周的分封制
1.分封對象及主要諸侯國
王族(姬姓諸侯為主)(如魯、燕);功臣(如齊);先代貴族(如宋)。
2.主要內容
(1)周王將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使他們成為各領一方的諸侯。(諸侯對土地和人民只能使用,不能轉讓,但可層層分封)
(2)諸侯在封國內享有世襲統(tǒng)治權,對周天子定期朝貢并提供軍賦和力役。
3. 影響
(1)積極:擴大了周文化的影響;有利于穩(wěn)定當時的政治秩序。
(2)消極:后來隨著實力的變化,諸侯國之間出現(xiàn)了強國兼并弱國的形勢,從而使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削弱。
(三)西周的宗法制
1.特點(核心內容):嫡長子繼承制。(嫡長子是正妻生的大兒子,是大宗,繼承父親的宗主地位;庶子是妾生的兒子,是小宗,庶子進行分封。)
2.目的: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聯(lián)系。
3.結果:形成了“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這樣的由宗法關系決定的等級。
4.宗法制的特點:大宗永遠是小宗的領袖;嫡長子與分封下去的眾子有雙重關系,在血緣上是兄弟關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關系。
5.影響:在廣大范圍內對中國社會結構產生了重大影響;其內涵體現(xiàn)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觀念中。
6.宗法制的作用: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于統(tǒng)治階級的內部的穩(wěn)定和團結。
考點二:走向“大一統(tǒng)”的秦漢政治
(一)“六王畢,四海一”(完成統(tǒng)一、開拓疆土)
1.統(tǒng)一的進程
(1)統(tǒng)一六國:從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國相繼攻滅東方六國,建立了秦王朝。
(2)北伐匈奴:前215年,蒙恬率軍北擊匈奴,收回河套地區(qū);修筑長城和“直道”,加強北部邊防。
(3)南征嶺南:前214前,開鑿靈渠,平定嶺南;秦在嶺南置郡,這是嶺南地區(qū)歸入中央王朝管轄的開端。(開鑿靈渠的目的:便于補充兵員和軍需物資。嶺南(百越):今浙江(東越)、福建(閩越)、廣東廣西(南越))
(4)通西南夷:秦朝在“西南夷”(今云貴高原和川西及甘南)開辟“五尺道”(比“直道”更窄小,秦五尺相當于今三尺即一米,能通人畜,不能通馬車),任命官吏,這是西南夷進入中原統(tǒng)一政權版圖的開始。
2.統(tǒng)一的歷史意義
(1)實現(xiàn)統(tǒng)一有利于生活安定和生產發(fā)展,符合當時各族人民共同的愿望。
(2)統(tǒng)一后建立起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封建制度,對我國封建社會產生深遠影響。
(3)秦的統(tǒng)一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
(二)海內為郡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1.背景
(1)為了汲取分封制使周天子權威削弱的歷史教訓。
(2)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列國陸續(xù)出現(xiàn)了郡、縣等新的地方行政區(qū)劃形式。(秦國蜀郡)
(3)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確定以郡縣制作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內容
郡??縣(道)??鄉(xiāng)??里(亭)。
3.特點及影響
郡縣制與分封制相比,最主要差別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1)郡縣長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調動,不得世襲。
(2)郡縣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權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標志。
(3)西漢初曾形成“郡”“國”并存的局面,后逐步消除與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據(jù)勢力(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和漢武帝實行“推恩令”),使“大一統(tǒng)”政體更為鞏固。
(三)百官公卿
1.開創(chuàng)皇帝制度。特點:皇權至上;皇位世襲(“家天下”)。
2.建立“三公九卿”制。
(1)“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員,職責是協(xié)助皇帝處理政事;太尉主管軍事(“虎符”皇帝、太尉各一半,有時根本不設太尉一職);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負責監(jiān)察系統(tǒng)。
(2)“九卿”是中央各部門的主管官員,如奉常、郎中令、衛(wèi)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和少府。地位相當?shù)氖沁有中尉、將作少府等。
(3)參政方式??“朝議”
①中央官員以“朝議”等方式討論國家軍政要務,成為皇帝裁決的依據(jù);大臣議政可以集思廣益,不失為在君主專制制度之下減少決策失誤的有效途徑。
②但晚年的秦始皇推行極端的君主專制,行蹤詭秘,君臣懸隔,朝廷大臣參與議政的制度遭到破壞。
3.“漢承秦制”
(“漢承秦制,有所損益”,是指西漢對秦朝的制度,有繼承,有改變)
(1)西漢王朝大體沿襲秦王朝的官僚制度,史稱“漢承秦制”。
(2)漢武帝設置十三郡刺史和司隸校尉,加強了朝廷對地方的控制,這對于穩(wěn)固政權、防止地方分裂,有重大意義。
考點三: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
(一)法令出一(皇帝制度??君主專制制度)
1.創(chuàng)立:秦始皇創(chuàng)立的“皇帝”制度為歷代王朝所繼承。
2.內容(個人集權獨裁) (特點??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1)皇帝有天下獨尊的地位,集行政權、司法權和軍事指揮權于一身。
(2)國家的法律、政策,都決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3.弊端 (弊端??帶有獨斷性、隨意性)
(1)在君主專制政體下,皇權帶有獨斷性、隨意性的特點。
(2)國家變成一個人的國家,政治成為一個的政治。
4.影響(思考“伴君如伴虎”現(xiàn)象背后的實質)
(1)歷代官僚體制雖有所變化,但是都是維護皇權、服務于皇帝為基本原則。
(2)皇帝對于官吏有獎賞和懲辦的權力,有提拔和貶斥權力,也有生殺予奪權力。
(3)君臣關系,實質上是“主子”和“奴才”的關系。
(二)君權和相權(君相矛盾,基本趨勢是強化君權、弱化相權)
1.君權與相權矛盾的由來
“相”是帝王的政治助手,希望有所作為的帝王往往采取限制相權的方式以獨攬行政大權。
2.強化君權削弱相權(從漢至元)
(1)漢武帝削弱相權
①漢初繼承秦制,丞相有相當大的權力。(“蕭規(guī)曹隨”;總理大臣)
②漢武帝有意改變丞相位尊權重的傳統(tǒng)。他有兩種方式,一是頻繁更換丞相,二是用“內朝”來牽制“外朝”!爸谐庇址Q“內朝”,是由皇帝左右的親信近臣構成,是決策機關;“外朝”,是指以丞相、御史大夫為首所構成的官僚機構,是執(zhí)行機關。(“內朝”官員有尚書令、侍中、常侍等;“外朝”官員有三公、九卿等)
(2)唐朝分散相權
①唐代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設中書。ú輸M詔令)、門下。▽徸h詔令)、尚書。▓(zhí)行詔令),三省的最高長官都是宰相。②尚書省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③門下省還設政事堂,作為三省宰相共同議定軍國大政的場所,與會其他官員身份也等同于宰相。
(3)宋化分割相權
宋代設中書門下,長官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職務相當于宰相,設副相參知政事分管行政。設樞密使分管軍事。設三司使分管財政。
(4)元朝大體沿宋朝制度
3.歷代帝王調整相權的目的:防范宰相擅權,強化君主專權(最主要);力求加強統(tǒng)治、提高行政效率;彌補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三)中國古代王朝的監(jiān)察體制(中國古代監(jiān)察制度,也就是司法監(jiān)督和紀檢制度)
1.發(fā)展變化
(1)秦: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級行政機關內,都有專門負責監(jiān)察的官員。
(2)西漢:對地方的監(jiān)察由刺史負責;對中央機構的監(jiān)察主要由御史大夫負責。
(3)唐:御史臺定期到京都各監(jiān)獄視察執(zhí)法情況。
(4)宋:提點刑獄司是專職監(jiān)察刑獄的官員。
(5)元:人命重案公文由御史臺監(jiān)察御史復核;御史在糾舉官吏時可采取非常手段。
2.影響
(1)積極作用:監(jiān)察體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監(jiān)督官員規(guī)范執(zhí)政,防止官員貪污腐敗。
(2)局限:專制制度的本質決定了監(jiān)察體制的實際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監(jiān)察官員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監(jiān)察官員乃至監(jiān)察機構貪贓枉法的情形司空見慣。
(四)選官制度的歷史變化
1.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進
(1)世官制(先秦)??貴族世襲;(2)察舉制(西漢至南北朝)??推薦任命;
(3)科舉制(隋朝至明清)??考試選拔。
2.察舉制的演變和特征
(1)漢武帝下詔舉薦人才和策試賢良。
(2)魏晉南北朝實行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
(3)特征:封閉的特征。(4)局限:以官舉士,權操于上,民意無從體現(xiàn)。
3.評價從隋朝以來的科舉制
(1)進步性(積極):破除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保證了專制政府行政人員的來源;為行政效率的提高創(chuàng)造了條件;有益于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體現(xiàn)了公平公正。(還有如尊師重教的傳統(tǒng)、勤奮讀書的氛圍、促進文學的繁榮等)
(2)局限性(消極):科舉考試的科目及內容,大都不出儒學經義的范圍,特別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選拔的多是缺乏進取精神和創(chuàng)造意識的人。(也可表述為:考試內容束縛思想,過分注重不切實際的學問,是導致近代中國自然科學落后的原因之一)
(3)實質:是一種將知識分子引入統(tǒng)治集團,且被最高掌權者控制的選官制度。
(五)行省的設置(元朝以來的地方行政制度)
1.秦漢唐宋的地方行政區(qū)劃
(1)秦代:郡、縣。(2)漢代:州、郡、縣。(3)唐代:道、州、縣。(4)宋代:路、州、縣。
2.元朝行(中書)省的設置:
(1)行省的設置??形成省、路、府、州、縣級制
①全國設十個行。狠^為特殊的有今東北地區(qū)的遼陽行省;蒙古地區(qū)的嶺北行;云貴高原的云南行省;福建浙江的江浙行省;在臺灣(琉球)設澎湖巡檢司。
②兩個單列行政區(qū)劃:一是中書省直轄的“腹里”(今京、冀、晉、魯全部和蒙豫一部);二是宣政院轄地(西藏和川青一部)。
(2)行省受中央節(jié)制
①民政??中書省。②軍政??樞密院。③覲見制。④監(jiān)察制。⑤互遷制。
注意:元朝中書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機關,相當于隋唐時期的尚書省。
3.明清沿用行省制度
(1)明代:。◤U行省,設布政司、按察司和都司)、府、縣。
(2)清代:省、道、府、縣。
4.行省設置的意義:
(1)加強中央集權,調整中央和地方的關系,鞏固了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國家。
(2)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考點四: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tài)
(一)(明朝)內閣制度的形成
1.原因:明太祖廢除丞相后,軍國大事均由皇帝個人裁決,為減輕皇帝沉重的政務負擔,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設立內閣。
2.性質:內閣作為皇帝處理國政的助理機構,適應了皇帝加強專制統(tǒng)治的需要。
3.作用:維護了君主的絕對權力,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上的地位
4.影響:皇帝擔心內閣地位上升威脅皇權,于是以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予以牽制,導至宦官參政,明朝政治日益黑暗。
(二)(清朝)軍機處
1.設立時間:清朝雍正帝時(愛新覺羅?胤?)。
2.設立原因:(1)直接原因:適應西北軍務的需要。(2)根本原因:加強皇權。
3.職能變化:由單純處理軍務逐步擴大到處理其他政務。
4.機構特點(簡、速、密)
(1)軍機大臣是皇帝信任的滿、漢大臣,遇軍國大事只能商議和遵旨照辦,無決策權。
(2)軍機處機構簡單,人員精干,辦事效率較高;
(3)軍國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政治決策封閉性的特征更明顯。
5.評價:軍機處的設立,進一加強了君主專制制度。
(三)清朝邊疆政策
1.基本原則
(1)尊重各民族的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籠絡各民族的上層分子;
(2)大事集權,小事放權,因地制宜地進行行政管理。
2.主要政策
(1)在中央設有主管邊疆民族事務的機構??理藩院。(由蒙及疆藏)
(2)重視邊疆地區(qū)的交通建設和軍事防衛(wèi)。
(3)在西南地區(qū)大規(guī)模實行“改土歸流”。(土司:當?shù)乜墒酪u的少數(shù)民族首領。流官:朝廷派遣的、有任期、可調動的官員。)
3.歷史影響
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近代中國的版圖在這一階段基本奠定。
【高考方向預測】
1.對于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創(chuàng)立,主要以材料型和情境型選擇題為主,難度不是太大。
2.宗法制是新標教材新增加的考點,高考復習應重點關注。
3.解決問題的方法主要是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
4.對于秦漢、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化,主要是材料型選擇題和較大跨度的材料題為主,掌握主干知識即可。
5.試題一般與古代希臘民主制、近代中國民主與專制的史實相聯(lián)系,另外圖片類試題也較常見。
6.解決問題的方法主要是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
【規(guī)律方法總結】
1.利用順口溜,掌握中國古代朝代的先后順序,增強歷史的時序性
夏商連西周,東周先春秋,封建戰(zhàn)國始,秦漢緊隨后,三國和兩晉,南朝北朝有,隋唐大統(tǒng)一,五代十國休,遼宋夏金元,明清在最后。
2.分封制的重難點突破,可設計如下問題
(1)分封制實行的目的是什么?
(2)哪些人被分封?享有什么權利?必須履行什么義務?
(3)分封制有什么影響?
(4)分封制是一種奴隸主階級內部等級關系還是地方制度?
(5)對照地圖識記分封的諸侯。
3.運用比較法把握分封制和郡縣制之所以有不同影響的原因
西周推行分封制最終導致諸侯割據(jù),秦朝全面推行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情致這種不同影響的原因有:
(1)分封制是與宗法制相聯(lián)系的,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郡縣制是在國家大一統(tǒng)的條件下實行的,是按地域劃分的。
(2)分封的諸侯王位世襲,并擁有封地;郡縣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調遷,官位概不世襲,官吏只有俸祿沒有封地。
(3)諸侯國擁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容易發(fā)展為割據(jù)勢力;郡縣制的全面推行,削弱了地方的獨立性,對中央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和管理、鞏固國家統(tǒng)一、促進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fā)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4)郡縣制與分封制相比,最主要的差別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4.列表巧記中國古代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演變
對中央官制(君相關系)、地方行政制度、選官制度和監(jiān)察制度這四類主要的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可以分別列表,分類分時段掌握其主干知識。
5.運用聯(lián)系的觀點分析問題
(1)如中央集權制的形成背景可適當聯(lián)系必修2小農經濟、必修3法家思想等相關知識。
(2)明清君主專制的強化、封建統(tǒng)治的衰弱趨勢可聯(lián)系必修2資本主義萌芽、必修3早期民主啟蒙思想等相關知識。
【易混知識清單】
1.簡要指明中國古代的“大同時代”和“小康時代”的含義。
“大同”時代(“天下為公”即公有):是指財產公有的原始社會軍事民主制時期;
“小康”時代(“天下為家”即私有):是指私有財產已經發(fā)達的早期國家誕生時期。
2.大宗和小宗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而言的
具體來說,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貴族的大宗;諸侯對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國內,諸侯對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對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內,對士而言,卿大夫又成為士的大宗。
3.宗法制、分封制和禮樂制三者之間的關系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礎,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反映。禮樂制是保證分封制、宗法制穩(wěn)定推行的工具。
4.在郡縣制的理解上往往有以下三點誤區(qū):
(1)誤以為郡、縣地方行政區(qū)劃最早出現(xiàn)于秦朝,其實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出現(xiàn)了。
(2)誤以為郡縣制是分封制的繼承與發(fā)展,其實是對分封制的否定。
(3)誤以為秦在中央設三公九卿標志著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其實應是郡縣制的建立。
5.比較元朝行省制度與今天行政區(qū)劃的異同。
相同點:①都是適應我國疆域遼闊的特點,將各個地區(qū)統(tǒng)一在中央政府的管轄下。②都加強中央對邊疆地區(qū)的管轄。
不同點:①元朝的行省轄區(qū)較大;有些名稱仍在使用,但大多數(shù)名稱已變化。②今天的行政區(qū)劃中,設立了一些自治區(qū)和特別行政區(qū),給這些地區(qū)高度自治權,這在元朝是不可能的。③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作用是代表封建中央控制地方局勢,管理地方,征發(fā)徭役,搜刮財富。而今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行政區(qū)劃更多的是體現(xiàn)對地方管理和建設的職能,代表當?shù)厝嗣窭妗?br>6.明朝內閣制度與丞相制度的區(qū)別
(1)丞相是國家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而內閣不是法定的,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
(2)丞相被賦予行政或決策大權,地位十分鞏固,而內閣職權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無決策權。
(3)丞相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皇權,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可能對皇權起到制約作用。
7.易把理藩院混同于宣政院
宣政院是元代管理全國佛教僧徒和藏族軍民政教事務的中央官署;理藩院是清朝中央所設主管邊疆民族事務及外交的機構。
8.明朝內閣與西方內閣制度的區(qū)別
(1)產生背景不同:①明朝內閣的產生是丞相制度廢除后,由于行政工作量巨大,皇帝精力、才能有限而設立。②西方內閣作為政府機構始于英國,是由英國國王的最高咨詢機關??樞密院外交委員會演變而來的。
(2)產生方式不同:①明朝內閣首輔及成員由皇帝任命。②西方內閣是以議會為基礎產生的,內閣首相通常由議會中占多數(shù)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lián)盟的領袖擔任。
(3)權力大小不同:①明朝內閣雖是國家中樞機構,但內閣的職責只備顧問,無決策權。②西方內閣總攬國家行政權力,并對議會負責。
(4)性質不同:①明朝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它的設置突出體現(xiàn)的是皇權的進一步加強。②近代西方內閣則是資產階級專政的行政機關,體現(xiàn)了近代民主政治的發(fā)展。
【單元要點分析】
1.分封制的目的、主要進行的兩次分封的時間、分封制的特點
目的:“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分封制簡單來講就是“封邦建國”,是在保證周王室強大的條件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給臣屬,讓他們建立諸侯國。
主要進行的兩次分封的時間:武王滅商之后;成王滅叛(周公東征)之后。
分封制的特點:周王是全國最高統(tǒng)治者,天下共主,諸侯必須服從于周王的命令。
2.西周的禮樂制度
禮:是維護宗法等級秩序典章制度以及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交往的禮節(jié)儀式。樂:是與禮相應的樂舞,配合著禮的進行。禮可以區(qū)分貴賤等級,樂可以使“人” 互相敬和。禮、樂的結合不僅維護了奴隸主貴族內部的等級秩序,也保證了社會的和諧,更能有效地統(tǒng)治人民。所以,“禮”是“樂”的內容,“樂”是“禮”的表現(xiàn)。
3.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早期政治權力實質上是一種強權。
(2)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實行分封制,說明最高執(zhí)政集團尚未實現(xiàn)權力的高度集中。
(3)帶有濃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王權和神權密切結合,形成了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4)宗法制與分封制互為表里,血緣紐帶與政治關系相結合,實行嚴格的等級制度,政權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4.分封制和郡縣制的主要區(qū)別
實行基礎 任免方式 作用或影響
分封制以血緣關系為基礎諸侯官位、封土世襲前期鞏固了周朝的統(tǒng)治,后期地方容易出現(xiàn)割據(jù)
郡縣制以地域為劃分基礎官員皇帝任命、派遣地方服從中央,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5.中國古代丞相制度的演變
(1)演變:秦朝和漢初,相權較大;漢武帝時相權一分為二;唐朝相權一分為三;宋元相權進一步分割;明朝(明太祖)廢除相權。
(2)趨勢: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廢除。
(3)影響:君主專制制度走向極端;封建社會日益走向衰落。
6.中國古代監(jiān)察機構的設置
(1)演變:秦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監(jiān)御史);西漢(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東漢到元朝(御史臺,宋有專職監(jiān)察刑獄的官員:提點刑獄司);明清(都察院)。
(2)如何評價中國古代的監(jiān)察制
①積極:監(jiān)察體制的逐漸健全,(一定程度防止官員腐敗、貪贓枉法,濫用職權等,)適應了專制主義王朝實行有效統(tǒng)治的需要。
②局限:未能對皇權作出制約(代表皇帝不代表社會);監(jiān)察官員和監(jiān)察機構貪贓枉法的情形司空見慣,使得監(jiān)察系統(tǒng)受到嚴重破壞。
7.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標準變化
西周世卿世祿(血緣);戰(zhàn)國至秦朝軍功授爵(軍功);漢朝察舉征辟(孝廉);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門第,九品中正制本質上是察舉制的發(fā)展);隋唐科舉取士(才能)??明清科舉八股取士(死讀書)。
8.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特點和影響
(1)特點:從軍權入手將地方的行政權、財權收歸中央;重文輕武,文人治國;強干弱枝,守內虛外。
(2)影響:
①積極影響:北宋初年采取的加強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使五代以來重臣專權和藩鎮(zhèn)割據(jù)的基礎得以鏟除,從而維護了國家的統(tǒng)一和穩(wěn)定,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
②消極影響:中央權力過分集中;政府機構重疊,官員冗濫,財政開支龐大;軍隊作戰(zhàn)指揮不靈,戰(zhàn)斗力下降;地方上財政困難,物質基礎薄弱。這些因素給北宋種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9.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從秦朝到清朝)
(1)含義:專制主義指中央的決策方式,就是皇帝個人專斷獨裁。中央集權指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是指全國軍政財大權歸屬中央,地方完全交中央管理和控制,完全執(zhí)行中央政令。(地方守全喪失獨立性)
(2)基礎(或條件):理論基礎來自于法家思想;實踐基礎是商鞅變法;經濟基礎來自于小農經濟;政治前提是秦滅六國。
(3)實質:處理兩個關系,皇權與相權的關系,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4)特點:皇帝的終身制和世襲制,通過直接任免各級官吏而掌握大權。形成地方絕對服從中央,中央絕對服從皇帝的政治格局。
(5)職能:鎮(zhèn)壓人民反抗,抵御外來侵擾,調整統(tǒng)治階級內部利益沖突,組織重大工程。
(6)影響:
①對秦朝影響: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國家的統(tǒng)一,有利于封建經濟的發(fā)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華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但秦朝又依靠皇帝的專制權威,大大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惡化了人民的處境。
②對后世影響:具有開創(chuàng)性,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經歷代封建王朝的調整與補充,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學科問題探究】
1.原理運用:周天子的王位應該由誰來繼承呢?你的依據(jù)是什么呢?
周天子年老了,打算立下繼承人。周天子有四個兒女:大兒子??二夫人所生,二兒子??大夫人所生,三女兒??大夫人所生,四兒子??三夫人所生。大兒子:我是長子,年紀最長,你們都應該聽我的。二兒子:我是正室夫人所生,而且我又是兒子,當然應該由我來繼承王位。三女兒:我最聰明伶俐,學識淵博,所謂巾幗不 讓須眉,當然由我來統(tǒng)治周朝。四兒子:你們都別爭了!我是父王最疼愛的兒子,父王一定會挑我的。
按宗法制的相關知識判斷,周天子的王位應該由二兒子繼承。因為二兒子是正妻(大夫人)生的大兒子,即二兒子是嫡長子。
2.如何正確評價秦始皇的功過?
李贄是明朝后期一位以“異端”自居的進步思想家。他認為:“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圻,掀翻一個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輕議”。有人說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說秦始皇是暴君。根據(jù)你所掌握的資料和探究的收獲,你如何評價秦始皇?
有人認為秦始皇在十五年統(tǒng)治期間,殘暴不仁,奴役百姓,實在是一個暴君。有人認為秦始皇在政治、經濟、軍事及文化上做出了重大貢獻(正如歷史學家錢穆所說:“中國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國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國之境,得漢武而后定。”)。
3.秦朝速亡原因探討
有人質問:“周因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たh制既然能夠加強中央集權,為什么秦朝卻很快覆亡?
柳宗元在《封建論》中回答說:因為秦朝統(tǒng)治者殘酷壓迫剝削人民群眾,“人怨于下”,所以一呼百應,揭竿而起一下子推翻了秦的統(tǒng)治!熬淘谌嗽,非郡邑之制失也”。
試結合材料分析秦朝速亡與郡縣制關系。
4.科舉制的作用與評價
唐太宗在金殿瑞門見新科進士魚貫而出,得意地說:“天下英雄,入吾轂中!泵鞔枷爰翌櫻孜鋭t說:“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苯Y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科舉制的看法。
很多西方學者對中國的科舉制度都有著極高的贊賞和評價。美國學者柯睿格認為:“以科舉考試為核心的中國文官行政制度的創(chuàng)立,是中國對世界的最重要的貢獻之一”。美國漢學家卜德說:“科舉制無疑是中國贈予西方的最珍貴的知識禮物”。《劍橋中國隋唐史》的編者崔瑞德認為,科舉制度“為所有西方國家以考試錄用人員的文官考試制度提供了一個遙遠的榜樣”。科舉制被稱為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fā)明”。
中國古代的科舉選官制度被西方學者推崇的原因是什么?
科舉制面向社會、公平競爭,強調憑才能而不是憑出身選拔官吏。
5.清朝軍機處設置的原因、特點及職能演變
材料一 雍正年間……始設軍需房于隆宗門內,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入直繕寫。后名軍機處,地近宮廷,便于宣召。為軍機大臣者,皆親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趙翼《檐曝雜記?軍機處》
材料二 軍機處……軍國大計,罔不總攬,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內閣,而于軍機處,蓋隱然執(zhí)政之府矣。 ??《清史稿?軍機處》
材料三 軍機處直(值)廬初僅板屋數(shù)間,……(屬員)直舍僅屋一間半。
??《清史稿?軍機大臣年序表》
材料四 機務及用兵皆軍機大臣承者,天子無日不與(軍機)大臣相見,無論宦奪(宦官)不得參,即承旨諸(軍機大臣)亦只供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也。
??《清史稿?軍機大臣年序表》
原因:用兵西北,防止泄露軍事機密。特點:保密性強、機構精干,辦事效率高。
演變:由一個暫設軍事機構,發(fā)展為位居內閣等中央機構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設政務機構。(2分)
【高考真題選編】(2011年高考歷史真題精選精析)
1.(2011年新課標卷文綜24)董仲舒認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諸侯、崇周制而“大一統(tǒng)”,以此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服務,從而將周代歷史與漢代政治聯(lián)系起來。西周時代對于秦漢統(tǒng)一的重要歷史影響在于
A.構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確立了君主大權獨攬的集權意識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認同 D.實現(xiàn)了國家對土地與人口的控制
【答案】:C
【解析】:孔子著《春秋》和董仲舒改造儒家學說,應結合漢武帝時代強化“大一統(tǒng)”的時代背景突出這兩個文化貢獻的價值。從而先排除A(郡縣、行省)、D(均田制)兩項,再排除B(法家)。
2.(2011年北京卷文綜13)中國古代常常通過分割和削弱相權來加強皇權。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西漢通過削弱周后勢力分化相權 B.北魏施行三長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權
C.宋代設立三司來分割丞相的財權 D.清設軍機處消除了皇權與相權矛盾
【答案】:C
【解析】:西漢通過內、外朝制衡分化相權,A項不選;三長制是配合均田制的地方基層組織形式,不能分割丞相的行政權,B項不選;軍機處的設立不能消除皇權與相權的矛盾,D項不選;僅C項表述正確。
3.(2011年天津卷文綜歷史1)下列各組古今地名對應正確的是
①大都-北京 、阢炅海_封 ③臨安-蘇州 、芤嬷荩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古今地名對照,意在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捎门懦,臨安是今天的浙江杭州,故排除③即可。
4.(2011年福建省文綜16)《唐律疏議》記載:“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边@表明
A.德禮是刑罰的本體 B.刑罰是德禮的體現(xiàn)
C.德禮相較于刑罰無足輕重 D.德禮和刑罰對政教皆不可缺失
【答案】:D
【解析】:“德禮為政教之本”,德禮是政教的本體,不是刑罰的本體,排除A!靶塘P為政教之用”,刑罰制裁作為治理國家的輔助手段,而不是德禮的體現(xiàn),排除B!跋囗毝烧摺,說明兩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排除C。故選D項。
5.(2011年廣東省文綜13)隋唐以前,官府設有譜局,考定父祖官爵、門第。此后該現(xiàn)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終結 B.察舉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設立 D.科舉制的推行
6.(2011年山東省文綜9)錢穆在評論中國古代某制度時說,“它可以培植全國人民對政治之興味……可以團結全國中地域于一個中央之統(tǒng)治!边@一制度是
A.郡縣制 B.察舉制 C.科舉制 D.行省制
【答案】:C
【解析】:重點理解“它可以培植全國人民對政治之興味”,實際上是通過讀書考試,就有做官參政的希望或機會,“團結全中國地域于一個中央之統(tǒng)治”是指隋以來實行科舉制的本質目的??維護中央集權統(tǒng)治。
7.(2011年江蘇省單科歷史2)右圖所示為《唐書》所載830名進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見,唐代科舉制
A.為選撥士族子弟而設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縮小了人才選撥的范圍 D.兼顧多個階層但不完善
【答案】:D
【解析】:《唐書》所載的830名進士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說明唐代科舉制兼顧多個階層但不完善?婆e制選拔的不僅僅是士族子弟;科舉制以考試成績作為選官標準,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人才選拔的范圍非但沒有縮小,反而擴大;故A、B、C表述錯誤。
8.(2011年上海市文綜9)如圖為中國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體制示意圖,該朝代是
A.秦朝 B.漢朝 C.唐朝 D.宋朝
【答案】:C
【解析】:此題很簡單,圖中所示的三省六部制主要盛行于隋唐時期,選C。
9.(2011年海南省單科歷史4)《馬可?波羅行紀》中記述,元朝時“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離開舊都而遷居新都”。這里的“契丹省”指的應當是
A.嶺北行省 B.遼陽行省 C.甘肅行省 D.云南行省
【答案】:B
【解析】:識記“契丹”興起和發(fā)展的地方是中國東北地區(qū),元朝“遼陽行省”即是中國東北地區(qū)和俄羅斯遠東地區(qū)。
10.(2011年海南省單科歷史8)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體沿襲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財政的官員,俗稱“藩臺”。該官職的正式名稱是
A.節(jié)度使 B.樞密使 C.三司使 D.布政使
【答案】:D
【解析】:按明初以來的地方上“廢行省、設三司”,布政使掌管地方民政、財政,故選D項;A項是唐中后期掌管地方軍民財政大權的官員;B、C兩項是宋初以來分割宰相軍權和財權的兩個副相,不選。
11.(2011年新課標卷文綜40)
(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按“官有能而祿有功”的原則,廢除血緣世襲的貴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漢初,秉承法家理念,功與能為官吏升遷任免的主要依據(jù)。漢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個人品行對于引導、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視。
東漢時,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矯情虛偽而無實際才能成為普遍現(xiàn)象。曹操執(zhí)政,強調“唯才是舉”。功、能者優(yōu)先,“不官無功之臣,不賞不戰(zhàn)之士”。西魏北周選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藝者,為其可以治民!睆娬{對官員的品行與政績考核;“其志行善者,則舉之;其志行不善者,則去之……凡求賢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審者,必由任而試之,考而察之。
??摘編自翦伯贊《中國史綱要》
材料二
唐代將品德與任職態(tài)度方面的“四善”作為考課官員最重要的內容:“一曰德義有聞,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稱,四曰恪勤匪懈!蓖瑫r規(guī)定各類職務的最佳業(yè)績標準,稱作“最”。每年考核,公開結果?己朔譃榫诺龋骸耙蛔钏纳茷樯仙希蛔钊茷樯现,一最二善為上下……居官飾詐,貪濁有狀,為下下!薄吧啤笔谦@得薪酬獎勵與迅速提升的關鍵。
??據(jù)《新唐書》
材料三
取士概歸學堂,固以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設立學堂者,并非專為儲才,乃以開通民智為主,使人人獲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國,下得自謀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為合格之國民。
查科場試士,但憑文字之短長,不問人品之賢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為世詬譏。今學堂定章于各項科學外,另立品行一門,用積分法,與各門科學一體核考,同記分數(shù)。其分語言、容止、行動、作事、交際、出游六項,隨處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試時,亦以該生平日品行分數(shù),并和計算。
凡算學、地理、財政、兵事、交涉、鐵路、礦務、警察、外國政法等事,但有一長,皆可保送。俟考時分別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為主事、中書、知縣官。
??摘編自《袁世凱、趙爾巽、張之洞等會委之停科舉推廣學校折暨上諭立?婆e以廣學!罚1905年)
(1)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秦至唐官員選拔所體現(xiàn)的“德”、“才”觀的變化并簡析其原因。(15分)
(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述清末對“德”、“才”的新認識。(10分)
(2)述:德和才都是國民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強調學校在德才培養(yǎng)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過課程教育、日?疾斓确椒B(yǎng)成;在官員選拔中更注重專業(yè)知識與技能。評:繼承古代德才兼?zhèn)涞娜瞬庞^;適應時代的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養(yǎng)。
【解析】:
(1)結合材料一、二,簡要歸納秦漢、曹魏、唐代等不同時期官吏選拔標準中“德”、“才”觀的變化。從統(tǒng)治思想的演變、歷史背景的變化和制度調整的目的角度思考變化的原因。
(2)認真閱讀歸納材料三中關于德與才的重要性、德與才的培養(yǎng)方式、德與才的考核方式這三方面的新認識,先述后評。評價時要聯(lián)系傳統(tǒng)人才觀、聯(lián)系時代變化和當時的現(xiàn)實需要。
12.(2011年浙江省文綜38?(1))
材料一
(中國政制)達臻“文明”一途,實應歸功于西周的創(chuàng)制!髦苷卫镲@然有深厚的貴族色彩,而“共主”名義下的地方分權體制……與秦以后一統(tǒng)的君主“獨制”格局涇渭分明。因此古賢多稱周秦之間為“天下一大變局”。
??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san/63692.html
相關閱讀:
2012屆高考歷史古代中國的農業(yè)經濟考點備考復習教案
上一篇:
戰(zhàn)后科學技術革命
下一篇:
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復習:走向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階段
相關主題
2012屆高考歷史古代中國的農業(yè)經濟考點備考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學業(yè)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市場專題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歷復習現(xiàn)代科學技術專項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歷復習解放人類的陽光大道專項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基礎知識梳理從鴉片戰(zhàn)爭到八國聯(lián)軍侵華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第一輪必修2 第7單元考點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第十六單元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古今中外的農業(yè)和土地政策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一戰(zhàn)后的東西方世界單元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我國的對外關系復習教案
相關推薦
推薦閱讀
2012屆高考歷史第一輪必修2 第7單元考點
M 必修2 第7單元 考點13 二戰(zhàn)后蘇聯(lián)的經濟改革 課前自主學習 1.赫魯曉夫改革: (1)背景: ……
第69課時 商鞅變法教案
第69時 商鞅變法教案 第二十五單元 中外古代歷史上的重大改革 第69時 商鞅變法 【考點導讀……
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輪總復習專題教案2
考綱要求考情分析考向預測 (1)雅典民主政治。(2)羅馬法。 (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本講在今……
2012屆高考歷史學業(yè)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
專題二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和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 一、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1.了……
2012屆高考歷史學業(yè)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專
專題三 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了解天平天國運動的背景、定都天京和天京變亂 理解《天朝田畝制……
相關閱讀
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指要國際共產主義運動
世界近現(xiàn)代資本主義發(fā)展史
2012屆高考歷史第一輪必修2第3單元考點復
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備考復習
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輪總復習專題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歷復習現(xiàn)代中國的政治
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世界近現(xiàn)代文化史梳理
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輪考綱解讀復習:中國
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歷復習明清(鴉片戰(zhàn)爭
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輪考綱解讀復習:中國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