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問題就是與科學技術、社會生活實際相關的、當前科技緊密相連的一類試題。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特別是關注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是《考試大綱》對高考命題的基本要求之一,更是能力立意的顯著標志,也是學以致用的具體體現(xiàn)。
熱點一5.12地震—消毒劑
四川大地震后我們都深表同情,對于在災難救援隊伍深表敬意。在災難救援工作中,醫(yī)務人員工作時所采取的許多措施和用到的器材中,包含著許多物理、化學知識。為了防止發(fā)生疫情,在受災地區(qū)大量噴灑消毒液。其目的是切斷傳染病的傳播途徑,預防和防止傳染病的感染、發(fā)生、傳播和蔓延,其操作是用物理、化學的或生物的方法清除或殺滅由傳染源排到外界環(huán)境、可疑被污染的人、動物和物體上的病源微生物。
[命題構想]
(1)消毒劑的種類
(2)消毒劑的成分
(3)消毒劑的正確使用方法
(4)有關消毒劑的綜合試題
【例1】四川大地震后,可使用0.1%~0.5%的過氧乙酸水溶液對廢墟周圍進行消毒。過氧乙酸的結構簡式為。
(1)使用過氧乙酸消毒,主要是利用它的 性質。
(2)過氧乙酸的性質不穩(wěn)定,溫度稍高即可分解并產(chǎn)生O2,試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3)過氧乙酸對皮膚有較強的腐蝕性,對口腔、鼻腔黏膜和呼吸道也有較強的刺激性,使用時要注意防護。若不小心過氧乙酸濺到皮膚上或眼睛里,則應急的處理方法是 。
(3)過氧乙酸可由乙酸與O3或H2O2在一定條件下反應制得,寫出這兩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
【解析】(1)由于過氧乙酸分子中含有-1價氧元素,因此使用其消毒是利用它具有較強的氧化性而殺滅病菌和病毒;(2)過氧乙酸發(fā)生分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CH3COOOH→2CH3COOH+O2↑;(3)立即用大量清水沖洗,以免造成燒傷。沖洗眼睛時要邊洗邊眨眼睛;(4)制備過氧乙酸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CH3COOH+O3→CH3COOOH+O2↑,CH3COOH+H2O2→CH3COOOH+H2O。
【答案】(1)具有較強的氧化性而殺滅病菌和病毒;
(2)2CH3COOOH→2CH3COOH+O2↑;
(3)立即用大量清水沖洗,以免造成燒傷。沖洗眼睛時要邊洗邊眨眼睛;
(4)CH3COOH+O3→CH3COOOH+O2↑,
CH3COOH+H2O2→CH3COOOH+H2O。
熱點二:奧運會—新型藥物、材料的應用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理念是“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這個理念在奧運會的準備工作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更是我國工程和材料領域科技水平的展示。
(1)以科技奧運為載體聯(lián)系高分子化合物的應用來命制綜合新信息題。
(2)以綠色奧運為載體聯(lián)系環(huán)境保護等來命制綜合新信息題。
(3)以人文奧運為載體聯(lián)系新型藥物的應用等來命制綜合新信息題。
【例2】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獎牌—“金鑲玉”獎牌,使用了昂貴的玉石材料,其化學成分多為含水鈣鎂硅酸鹽,如Ca2g5Si8O22(OH)2等,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Ca2g5Si8O22(OH)2可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為:2CaO·5gO·8SiO2·H2O
B.從分類的角度看,Ca2g5Si8O22(OH)2為氧化物
C.寶石材料的性質穩(wěn)定,耐強酸和強堿
D.Ca2g5Si8O22(OH)2易溶于水
【解析】硅酸鹽是一種復雜的化合物,表示是鹽類;寶石材料的性質穩(wěn)定,難溶于水,但其成分都是硅酸鹽,易強酸或強堿腐蝕。
【答案】A
熱點三:液奶事件—三聚氰胺
2008年9月,中國爆發(fā)三鹿嬰幼兒奶粉受污染事件,導致食用了受污染奶粉的嬰幼兒產(chǎn)生腎結石病癥,其原因也是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
(1)通過新信息介紹蛋白質常見的測定方法,即先轉化為銨鹽,測定氮元素含量,后根據(jù)蛋白質中氮元素質量分數(shù)推斷液奶中蛋白質含量。
(2)根據(jù)三聚氰胺結構式,推斷原子空間結構、有機物性質、物質類別等,考查結構與性質的關系。
(3)辨析:加聚反應、加成反應、縮聚反應的區(qū)別;高聚物和聚合物區(qū)別。
(4)設計定量實驗測定三聚氰胺分子式、結構簡式等。
【例3】三聚氰胺俗稱蜜胺,主要用于生產(chǎn)三聚氰胺一甲醛樹脂。三聚氰胺微溶于冷水,易結晶,可溶于熱水,低毒。在一般情況下較穩(wěn)定,但在高溫下可能會分解放出氰化物。其結構式如圖,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A.用三聚氰胺制造的餐具不可以放進微波爐中加熱使用
B.長期攝入三聚氰胺會造成生殖、泌尿系統(tǒng)的損害,使膀胱、腎部結石
C.該化合物屬于芳香烴
D.三聚氰胺呈弱堿性,可與鹽酸、硫酸等酸反應形成三聚氰胺鹽
【解析】由題中信息和三聚氰胺的結構,可以判斷C選項錯誤。
【答案】C
熱點四:神舟七號—新型材料的應用
北京時間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4秒988毫秒由長征2F火箭發(fā)射升空。2008年9月27日16點30分,景海鵬留守返回艙,翟志剛、劉伯明分別穿著中國制造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和俄羅斯出品的“海鷹”艙外航天服進入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兼任氣閘艙的軌道艙。翟志剛出艙作業(yè),劉伯明在軌道艙內協(xié)助,實現(xiàn)了中國歷史上宇航員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國成為第三個有能力把航天員送上太空并進行太空行走的國家。北京時間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神舟七號”飛船成功著陸于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
(1)聯(lián)系化學反應能量變化命題。例如根據(jù)已知條件書寫熱化學方程式、判斷熱化學方程式的正誤、比較不同燃料優(yōu)缺點,根據(jù)熱化學方程式計算,以及畫化學反應能量變化圖像;將熱化學方程式與氧化還原反應聯(lián)系起來命題。
(2)聯(lián)系過氧化鈉性質命題。探究過氧化鈉供氧原理,根據(jù)氧化還原反應判斷電子轉移數(shù)目,比較不同供氧劑特點等。也可以通過新信息超氧化鉀(KO2)與二氧化碳、水蒸氣反應命題,判斷電子轉移數(shù)目。
(3)根據(jù)四氧化二氮與二氧化氮平衡關系,聯(lián)系化學反應原理考查影響化學平衡移動的因素:溫度和壓強等。
【例4】2008年9月25日至28日我國成功發(fā)射和收回神七。實現(xiàn)了中國歷史上宇航員第一次的太空漫步,這標志著我國的航空航天技術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在飛船的第一、二級發(fā)動機中,所用的燃料為液態(tài)的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
(1)已知偏二甲肼分子中含碳的質量分數(shù)為40%,含氫的質量分數(shù)為13.33%,其余為氮,并且分子內含有兩個氮原子。又知其分子中有一個氮原子連接兩個氫原子。試通過計算寫出偏二甲肼的化學式____________,并推斷其結構簡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發(fā)動機中,偏二甲肼與四氧化二氮發(fā)生歸中反應,得到不污染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6.0 g液態(tài)偏二甲肼與足量液態(tài)的四氧化二氮完全反應生成N2(g)、CO2(g)、H2O(g),放熱Q kJ(Q>0)。寫出上述熱化學方程式: ;
(3)根據(jù)(2)中的反應式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在該反應中,四氧化二氮作還原劑
B.偏二甲肼燃燒熱為10QkJ/ol
C.該反應氧化產(chǎn)物與還原產(chǎn)物的物質的量之比為1:2
D.該反應產(chǎn)物的質量大小排序為(H2O)<(N2)<(CO2)
(4)已知四氧化二氮在大氣中或在較高溫度下很難穩(wěn)定存在,它很容易轉化為二氧化氮。試推斷由二氧化氮制取四氧化二氮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w(N)=1-40%-13.33%=46.67%,=60,N(C)=60×0.4÷12=2;N(H)=60×0.1333÷1≈8
由此可得化學式為C2H8N2。由于分子中有一個氮原子連接兩個氫原子,所以可得出結構簡式:NH2—CH2—CH2—NH2。
(2)C2H8N2(l)+2N2O4(l)=3N2(g)+2CO2(g)+4H2O(g);△H=-10QkJ/ol
(3)由反應式判斷,正確的答案為D。
(4)四氧化二氮在高溫下易轉化為二氧化氮,說明此反應的正反應為吸熱反應,所以低溫有利于二氧化氮化合成四氧化二氮。再由四氧化二氮轉化為二氧化氮的分子數(shù)關系,容易得出加壓有利于二氧化氮向四氧化二氮的轉化。故由二氧化氮制取四氧化二氮的方法:加壓、降溫。
【答案】(1)C2H8N2;NH2—CH2—CH2—NH2;
(3)D;
(4)加壓、降溫。
熱點五:諾貝爾化學獎—蛋白質
2008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日本下村修、美國沙爾菲和錢永健因在發(fā)現(xiàn)綠色熒光蛋白(GFP)等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獲得20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GFP在紫外光的照射下會發(fā)出綠色熒光。
(1)蛋白質結構特點。
(2)蛋白質性質、分離方法等。
(3)以蛋白質、氨基酸為載體聯(lián)系烴類衍生物來命制綜合新信息題。
(4)書寫同分異構體。
(5)解釋生活現(xiàn)象。
【例5】日本下村修、美國沙爾菲和錢永健因在發(fā)現(xiàn)綠色熒光蛋白(GFP)等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獲得20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下列有關蛋白質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蛋白質在紫外線的照射下會失去生理活性
B.蛋白質溶液不能產(chǎn)生丁達爾效應
C.蛋白質溶液中加入CuSO4可產(chǎn)生鹽析現(xiàn)象
D.蠶絲、羊毛、棉花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質
【解析】棉花的主要成分纖維素,而不是蛋白質。
【答案】D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