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歷史高頻考點匯總(五)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1.五四運動要求懲辦的三個賣國賊分別是曹爾霖、陸宗輿、章宗祥 1926年北伐三派勢力是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2.標志著中共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是南昌起義。

  3.五四精神的核心是“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比較:長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

  4.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的革命運動被稱為“大革命”,“大”的含義是群眾基礎的廣泛性

  5.辛亥革命和1927年大革命的失敗。這里所說的失敗,主要是指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6.揭開了解放戰(zhàn)略反攻序幕的是劉鄧大軍挺進中原。

  7.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方針是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

  8.①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是1924年國民黨一大的召開。(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

 、诳谷彰褡褰y(tǒng)一戰(zhàn)線形成于1937年9月。(第二次國共合作) ③在我黨的歷史上組成的最廣泛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是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

  9.①我國政府能夠恢復對香港、澳門行使主權的各種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改革開放使綜合國力大大增強

  ②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系改善的根本原因是中美雙方有共同利益(不是綜合國力的提高)

  10.臺灣的統(tǒng)一問題:

  ①1979年全國人大發(fā)表《告臺灣同胞書》,首次提出和平統(tǒng)一、三通。

 、1981年葉劍英《關于臺灣回歸祖國,實現(xiàn)和平統(tǒng)一的方針政策》,主張第三次國共合作,對臺政策與后來的港澳相比,可保留軍隊。 ③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一國兩制”構想中的“兩制”指的是兩種社會制度!耙粐鴥芍啤睒嬒胧紫仍诮鉀Q香港問題上得到成功的運用

 、1984:“一國兩制”在六屆人大二次會議上獲得通過(在香港首先應用,香港高度自治不包括外交、國防事務) ⑤“汪辜會談”是兩岸關系發(fā)展的一次歷史性的突破。

  11.標志著中國在完成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是香港的回歸。

  12.①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標志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1953年為解決中印、中緬關系而提出)。

  ②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提出。

 、1954年中印、中緬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處理國與國關系的準則。

  13.①1954年中國首次以五大國身份參加日內瓦會議:

 、1955年提出“求同存異”方針是在萬隆會議(第一次沒有殖民國家參加)

  14.中美關系問題:

 、1971年10月聯(lián)合國第26屆大會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lián)合國的一切的合法席位。

 、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成為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聞。 ③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在上海發(fā)表《中美聯(lián)合公報》。

 、1978年中美發(fā)表《中美建交公報》,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惟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

  15.新中國成立后,第一位訪問中國的美國總統(tǒng)是尼克松。 第一位訪問美國的中國領導人是鄧小平。

  16.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兩國關系正常化。(注意:日本與中國建交早于美國)

  17.中美關系最大的阻礙是臺灣問題。中日關系最的阻礙是歷史問題。

  18.建國初期的外交政策

  ①“另起爐灶”主要特點是不承認國民政府舊的屈辱外交關系,建立新的平等外交關系。使中國改變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國際交往中獨立自主。

 、凇按驋吒蓛粑葑釉僬埧汀 主要特點是先清除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再考慮與之建立外交關系為鞏固中國的獨立和主權、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關系奠定了基礎。

 、邸耙贿叺埂敝饕攸c是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

  19.新時期的外交政策

 、俜磳Π詸嘀髁x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 ②不結盟政策是獨立自主原則的具體表現(xiàn)。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127381.html

相關閱讀: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古代的經(jīng)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