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代化的含義 概念:“近代”相對于“傳統(tǒng)”而言的,傳統(tǒng)社會和現代社會是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由傳統(tǒng)社會向現代社會變遷的過程就是近代化的過程。中國近代化也叫現代化,以經濟領域工業(yè)化、市場化,政治領域的民主化、法制化和思想領域的人性化、科學化為主要標志。這是整個世界近代化最為主要的發(fā)展線索,中國近代歷史也不例外。 過程:發(fā)生在封建社會后期,貫穿于資本主義產生、發(fā)展的整個歷史過程,是人類社會從傳統(tǒng)的農業(yè)社會向現代工業(yè)社會轉變的必經階段。 內容:經科技為動力,以工業(yè)化為中心,以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機器工廠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場為標志,并引起經濟、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等全方位變化的一場社會變革。 實質:在中國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業(yè)化和與工業(yè)化相伴隨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變化,就是實現社會的轉型,即從封建社會轉化為近代社會。 前提:在中國近代,在完成這一歷史任務,必須解決兩大問題:一是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榮富強和持續(xù)發(fā)展。 二、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鴉片戰(zhàn)爭之前,中國是一個完全的封建國家。鴉片戰(zhàn)爭之后,西方殖民者打開了中國大門,他們既是“強盜”,也是“先生”,他們侵略中國的同時,也給中國帶來了先進的資本主義文化,其中包括近代的科學技術,近代的資本主義經濟形式和資產階級的民主自由價值觀。 三、中國近代化的主要內容 中國近代化主要內容包括:中國經濟和軍事的近代化;中國政治制度和行政體制的近代化;中國教育體制的近代化;中國社會結構的近代化。 1、中國經濟和軍事的近代化 19世紀40~50年代,中國開始出現近代人的企業(yè),但多是西方殖民者開辦的; 19世紀60年代以后,中國開始有了自己的近代工業(yè)、鐵路、輪船、電訊。 洋務運動時,中國的軍隊開始使用新式槍炮,并且建立了自己的海軍。 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和清末“新政”期間,又開始編練軍事組織、武器裝備近代化的“新軍”。 2、中國政治制度和行政體制的近代化 1858年,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1861年初,清政府開始設立總理衙門,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近代化的中央行政機構。 1901年,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此后,經過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在中國存在了兩千多年的封建行政機構被履行近代政治和社會職能的新的行政機構所取代。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統(tǒng)治,建立了西方式的民主共和國,此后,中國的政治制度和行政體制進一步完善。 3、中國教育體制的近代化 洋務運動期間,清政府開始建立新式學堂,并且開展留學教育。 戊戌變法期間,開辦京師大學堂,各地設立中小學堂;廢八股,改試策論,開設經濟特科,設立譯書局,準許設立報館、學會;鼓勵留學教育。雖然,上述措施大都被廢除,但它們還是沖擊波了舊的封建教育體制。 1901年,清末新政開始,廢除科舉制度,開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此后,中國出現第一次近代以來留學高潮。留學生在國外接受西方近代教育的同時,也接受了西方的民主革命思想,為辛亥革命的爆發(f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華民國成立以后,建立了完善的近代教育體制。 4、中國社會結構的近代化 伴隨著經濟和社會的近代化進程,資產階級、無產階級、新知識分子等新的社會階層和政治力量不斷產生,他們的出現使中國人民反對舊制度和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邁上了新的臺階。
首頁上一頁123下一頁末頁共3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267999.html 相關閱讀:高中歷史知識點:虛假繁榮的幻滅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 右腦培訓 | 站內搜索 | 網站地圖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