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學法指導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學法指導的最終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我重視將學法指導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取得?定效果。
  
    一、課前備課兼顧學法
  
    備課是實施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備課過程中,既要考慮這一節(jié)課教什么?怎么教?更要思考學生需要什么?學習的思維障礙是什么?因此,教師組織教學內容要想到學生的學;選擇教學方法要考慮學生的學,板書設計要有利于學生的學;檢查教學效果要幫助學生的學2。例如“亞洲的覺醒”這一目,如果單從教的角度來看,教師只要把歷史背景、主要的歷史事件、事件的歷史意義講清楚了,教的任務也就完成了。但是,從學生學的角度來說,怎樣得出“覺醒”的結論并不清楚。因此,教師備課時就必須考慮如何提點學生認識“覺醒”的結論。應當指導學生把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起義和1905?1908年印度民族運動高漲的背景、領導階級、斗爭的性質、影響作一比較,并進而得出結論。以后遇到類似問題,如“新文化運動”新在哪里?“自從有了中國***,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新”在哪里?等等,學生的學習就有可能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目的。
   
    二、課堂教學滲透學法
  
    課堂教學是教學過程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任何教學設計都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實施完成。因而,課堂教學中能否有效地把學法滲透其中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授課中,教師講解具體的歷史問題時要把分析問題的相關方法揭示出來,并使學生學會在學習同一類問題時也能夠用相關方法去分析。在實踐的基礎上,經過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等思維活動,形成適合自己的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在解決復雜的歷史問題時,就有可能找到正確的方法。為此,應注意指導學生:
  
    1.學會分析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歷史概念是對歷史現(xiàn)象的本質的抽象與概括,是歷史思維的基礎和起點。理解歷史概念是對歷史知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發(fā)展認知結構的基礎。例如講《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興起》時,教師不要急于給學生介紹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興起的歷史原因,而是先讓學生掌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這一歷史概念,然后讓學生自己通過對概念的分析得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所以革命興起的原因之一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是反帝反封建,聯(lián)系上一章所學知識可以得出革命興起的原因之二是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原因之三是“新政”未能使清政府擺脫內外困境,反而使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風起云涌。學生通過對掌握概念并進而去分析歷史,就可以避免死記硬背,學活歷史。
  
    2.學會分析歷史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提高歷史思維能力

    任何歷史現(xiàn)象、歷史事件都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都有其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其結果也必然對社會的發(fā)展進程產生影響。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除了要幫助學生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外,還應著重引導學生分析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以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思維方法。例如世界近現(xiàn)代史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fā)展》一章,包括“工業(yè)革命、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fā)展、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亞洲革命風暴”等知識點。復習課上引導學生歸納出工業(yè)革命的三大后果:(1)生產力的迅猛發(fā)展;(2)殖民擴張使東方從屬于西方;(3)兩大對立階級產生。教師應引導學生仔細地分析這一章中所涉及的史實間的內在聯(lián)系,使其發(fā)現(xiàn):(1)隨著生產力的迅猛發(fā)展,工業(yè)資產階級的力量也隨之增強,為改變或調整工場手工業(yè)時期或資本主義時期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于是就有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潮流;(2)由于工業(yè)革命后英法等國加緊了殖民掠奪,引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強烈反抗,從而引發(fā)了民族解放運動的潮流:(3)由于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這兩大階級從產生的那天起就相互斗爭,從而出現(xiàn)了工人運動的高潮。經過這樣的分析和整理,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世界三大潮流就清晰地凸顯出來,整章節(jié)的內容也就融為?體,這對學生思維能力提高很有幫助。
  
    3.學會總結歷史的規(guī)律,活學活用。
  
    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歷史學科不可能像數(shù)理化等自然學科那樣有定理、公式可循,但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往往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也就是說,歷史的發(fā)展也有普遍性規(guī)律,歷史教學中只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歸納、概括和總結,就能找出歷史的有關規(guī)律和分析歷史現(xiàn)象的方法。
  
    復習《中國古代史》,我們可以指導學生把歷代王朝經濟恢復和發(fā)展的原因進行歸納,以發(fā)現(xiàn)歷代經濟恢復和發(fā)展的共性:統(tǒng)一和穩(wěn)定的政治局面;調整統(tǒng)治政策;生產工具的改進、水利的興修、科技的推廣;民族融合的加強,中外交流的密切;前代經濟發(fā)展的經驗;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在掌握共性的同時也要注意把握每?個朝代的個性,這樣學生學起來就會“變通”。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歷史知識作整理、歸納,并從中總結出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
  
    3.對習題進行變異訓練,提高解題的技巧。
  
    發(fā)現(xiàn)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解決問題不僅需要知識、理淪,同樣需要方法和技巧,歷史教學中有針對性的練習,不僅能使學生深入地掌握歷史基礎知識,而且還能幫助學生提高解題的技巧。平時在指導學生做練習時,首先要讓學生學會審題,提高對解題起關鍵作用的隱含條件的挖掘,排除無效信息,提煉有效信息。平常的練習要?題多練,如選擇題,充分挖掘四個選項背后所支撐的歷史知識,一道選擇題的四個選項,可以當作4道題來做。通過練習提高學生的解題技巧,用同一種思路解多道題目,要求學生做一道題就會做一串題,也就是要求學生學會運用上面所提到的總結歷史規(guī)律的方法。

    學法指導是一項長期而又細致的工作,貴在堅持。只要我們堅持把學法指導貫穿于教學活動全過程,那么,教學效能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297826.html

相關閱讀:高中歷史知識點:影視事業(yè)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