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材料]
1958年6月3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96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稅條例》!稐l例》的實施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fā)展起到了巨大作用。然而隨著經濟發(fā)展,農業(yè)稅的收入占我國總財政收入的比例越來越小,2014年只占到了0.92%。而與此同時,我國綜合國力和財政收入不斷提升,以工補農、以城帶鄉(xiāng)的條件已經具備,能夠給予農村、農業(yè)、農民以更多支持。取消農業(yè)稅,在我國經歷了幾個階段。2014年3月,溫家寶總理首次宣布,我國將逐步降低農業(yè)稅稅率;2014年3月,溫家寶總理正式宣布,2014年將在全國全部免征農業(yè)稅。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于2014年12月29日高票通過決定,自2014年1月1日起廢止《農業(yè)稅條例》!笆晃濉币(guī)劃的開局之年2014年,在中國延續(xù)兩千多年的“皇糧國稅”正式走入歷史。
[命題分析]
與歷史考點的鏈接
1.我國古代主要的賦稅制度
“相地而衰征”、初稅畝、編戶齊民、租庸調制、兩稅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稅法、一條鞭法、地丁銀等賦稅制度的內容及實施的影響。
2.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趨勢
3.古代賦稅制度演變所發(fā)反映的實質問題
與政治考點的鏈接
1.從經濟常識角度
⑴稅收是調節(jié)經濟的重要杠桿。⑵國家應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進行宏觀調控。
2.從政治常識角度
⑴全國人大及常委會的職能。⑵國家的政治和經濟職能。
[能力測試]
賦稅制度的制定和調整,既是社會政治、經濟發(fā)展要求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社會的發(fā)展進步。
1.唐代實施的“納絹代役”和王安石變法中的“募役法”,皆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其共同原因是
A.保證了農民的勞動時間 B.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C.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權 D.減輕了農民負擔
2.王安石變法中的“方田均稅法”體現(xiàn)的理財思想是
A.輕徭薄賦 B.不奪農時
C.平均負擔 D.開源節(jié)流
3.封建國家進行賦稅制度改革的出發(fā)點往往是要解決
① 地主與農民的矛盾 高中政治 ②封建國家與農民的矛盾
③封建國家與地主的矛盾、車邑斦C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社會主義國家的稅收是一種新型稅收,與其它類型稅收的不同之處是
①它不是靠國家政治權利強制征收的、谒哂袕娭菩浴o償性、固定性 ③它取之與民,用之與民、芩w現(xiàn)了國家、企業(yè)、個人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參考答案:
1.A 2.C 3.C 4.B
河北辛集中學特級教師吳士雄 劉秀賞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