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智能手機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生物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神經(jīng)科學家一直都在研究重復性動作對大腦的影響。在過去,音樂家、游戲玩家曾經(jīng)是他們的研究對象。但是,觸屏智能手機的普及讓瑞士的研究人員找到了新的研究群體。結果他們發(fā)現(xiàn),智能手機的頻繁使用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

這項研究發(fā)表01487-0)于12月23日出版的《當代生物學》上。研究人員試圖通過對日;顒拥难芯縼戆l(fā)現(xiàn)人類大腦的可塑性。所謂可塑性,指的是神經(jīng)網(wǎng)絡順應身體或環(huán)境變化的能力。

神經(jīng)科學理論認為,大腦的軀體感覺皮質可以從皮膚等器官的感覺受器接收信號,從而將人體的整個表面都映射出來。比方說,動動手指、嚼嚼舌頭,負責響應這些地方的皮質區(qū)就會收到信號。

有關大腦可塑性以及對重復手勢的適應性此前已經(jīng)在音樂家、游戲玩家等身上進行過研究。但是蘇黎世大學和蘇黎世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認為,智能手機提供了新的獨特研究機會,因為每天都有非常大量的人群使用觸屏為主的智能手機,通過智能手機使用的研究可以知道我們的日常生活是如何重塑人類大腦的。更重要的是,這些研究對象是普通人群。而且智能手機又能夠很方便地記錄我們用拇指在手機上做了什么事情,從而為神經(jīng)科學家提供了廣泛的研究數(shù)據(jù)。

拇指接觸屏幕時產(chǎn)生觸感的區(qū)域以及大腦相應區(qū)域腦電圖的活動變化情況

研究一共有37名受試者,其中26人用的是觸屏智能手機,另外11人則使用老式的移動電話。研究人員利用了腦電圖來研究普通智能手機用戶在測試中是如何做出響應的,另11人作為對比組。

結果表明,使用智能手機的用戶在拇指、食指或者中指受到接觸時大腦活動會增強,且皮質的活動水平與手機使用的強度(通過耗電日志來判定)和頻度(觸摸屏幕的間隔越短頻度越高)成正比。也就是說,智能手機用得越多,手指就會變得越來越敏感,這就像小提琴手的小指要比普通人敏感得多一樣。

這項研究說明,手指滑動屏幕時的重復性動作正在重塑我們對來自于手部感覺的處理,而我們的大腦可以根據(jù)使用智能手機的需要進行調整。研究人員認為,這是現(xiàn)代個人數(shù)字化技術正在不斷重塑人類大腦的證據(jù)之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858635.html

相關閱讀:養(yǎng)果蠅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