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格式塔心理學的起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NLP學院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格式塔心理學的起源 
 格式培心理學誕生于1912年。它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反對當時流行的構造主義元素學說和行為主義“刺激-反應”公式,認為整體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識不等于感覺元素的集合,行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環(huán)。
  19世紀末,以馮特(W.Wundt)為代表的心理學家倡導了構造主義心理學,提出了格式塔心理學家稱之為“束捆假設”(bun-dle hypothesis)的元素說,認為復雜的知覺是簡單感覺的束捆,意識經驗是各種簡單元素的群集。正如R.S.伍德沃斯(R.S.Woodworth)所說,1912年對于心理學的舊理論來說,是一個煩惱的年頭:行為主義在美國對構造主義發(fā)起猛烈抨擊,與此同時,格式塔心理學在德國對構造主義進行討伐。開始時,這兩種運動都反對構造主義的元素學說,后來,兩者逐漸互相對立起來。它們的根本分歧在于:前者完全拒絕討論意識,甚至不承認意識的存在;后者則承認意識的價值,只不過不同意把意識分解為元素。
  格式塔心理學把構造主義的元素說譏稱為“磚塊和灰泥心理學”,說它用聯想過程的灰泥把元素的磚塊粘合起來,借以壘成構造主義的大廈。問題在于:一個人往窗外觀望,他看到的是樹木、天空、建筑,還是組成這些物體的各種感覺素質,例如亮度、色調等等。如果是前者,則構造主義的大廈就會倒塌。G.A.米勒(G.A.Miller)曾舉過一個有趣的例子,用以說明當時格式塔心理學的聲勢和構造主義的困境:當你走進心理學實驗室,一個構造主義心理學家問你,你在桌子上看見了什么。
  “一本書”
  “不錯,當然是一本書。”“可是,你‘真正’看見了什么?”
  “你說的是什么意思?我‘真正’看見什么?我不是已經告訴你了,我看見一本書,一本包著紅色封套的書。”
  “對了,你要對我盡可能明確地描述它。”
  “按你的意思,它不是一本書?那是什么?”
  “是的,它是一本書,我只要你把能看到的東西嚴格地向我描述出來。”
  “這本書的封面看來好像是一個暗紅色的平行四邊形。”
  “對了,對了,你在平行四邊形上看到了暗紅色。還有別的嗎?”
  “在它下面有一條灰白色的邊,再下面是一條暗紅色的細線,細線下面是桌子,周圍是一些閃爍著淡褐色的雜色條紋。”
  “謝謝你,你幫助我再一次證明了我的知覺原理。你看見的是顏色而不是物體,你之所以認為它是一本書,是因為它不是別的什么東西,而僅僅是感覺元素的復合物。”
  那么,你究竟真正看到了什么?格式塔心理學家出來說話了:“任何一個蠢人都知道,‘書’是最初立即直接得到的不容置疑的知覺事實!至于那種把知覺還原為感覺,不是別的什么東西,只是一種智力游戲。任何人在應該看見書的地方,卻看到一些暗紅色的斑點,那么這個人就是一個病人。”
  在格式塔心理學家看來,知覺到的東西要大于眼睛見到的東西;任何一種經驗的現象,其中的每一成分都牽連到其他成分,每一成分之所以有其特性,是因為它與其他部分具有關系。由此構成的整體,并不決定于其個別的元素,而局部過程卻取決于整體的內在特性。完整的現象具有它本身的完整特性,它既不能分解為簡單的元素,它的特性又不包含于元素之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nlp/2910.html

相關閱讀:[原創(chuàng)]NLP,人生轉折點
啟動量子NLP工具通過有效的目標設定實現你的夢想
心靈成長的學習如何轉化為生產力
NLP策略的目的
ABC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