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
-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記憶資訊
|
提高記憶力
|
增強記憶力
|
右腦記憶方法
|
右腦開發(fā)訓練
|
手機版
記憶力訓練
記憶法
記憶術(shù)
記憶宮殿
右腦開發(fā)
速讀訓練
思維導圖
學習方法
高中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大學
注意力訓練
超右腦
左右腦
最強大腦
全腦速讀
快速閱讀
思維模式
學習計劃
初中
初一
初二
初三
中考
專業(yè)
吸引力法則
潛意識
催眠術(shù)
潛能開發(fā)
速讀教程
勵志名言
經(jīng)典語錄
電子課本
早教
幼教
小學
作文
詞語
句子
詩詞大全
唐詩三百首
全唐詩
古詩三百首
古詩大全
宋詞精選
全宋詞
元曲精選
經(jīng)典詩句
詩歌鑒賞
詩詞名句
辭賦精選
詩人大全
詩詞閱讀
古詩文閱讀
高中詩詞
初中詩歌
文言文閱讀
高中文言文
初中文言文
小學文言文
高中現(xiàn)代詩
現(xiàn)代詩
勵志詩歌
精品推薦:
記憶力培訓
|
快速閱讀培訓
|
速讀訓練軟件
|
超右腦訓練卡片
|
數(shù)字編碼卡
逍遙右腦記憶
>
詩詞大全
>
辭賦精選
>
關(guān)于駢文與賦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辭賦精選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關(guān)于駢文與賦 來源:天下心 駢文與賦在僅幾年來傳播很快,成為一種很好的文學形式并被廣泛用于城市宣傳和旅游宣傳。但其學術(shù)概念并不很清,這里簡單進行論述,使讀者有初步了解。 駢文曾經(jīng)流行于中國文壇一千八百年,有過輝煌的業(yè)績,也遭到眾多的責難,可謂譽滿天下,謗滿天下。然而五四以后似乎消聲匿跡了。很少有人寫作和研究,一般文學史避而不談,即使提到亦多謚為“形式主義”、“唯美文學”,幾乎毫無價值,人們漸漸把它淡忘了。但近一二十年來,駢文逐漸又引起了學術(shù)界的注意〔1〕。雖然比不上古代散文和辭賦研究之盛,總算在學術(shù)論壇上占有一席之地了。正因為長期不受重視,研究者對駢文的認識自然難于一致,某些概念理解和使用不同,有些新的觀點尚待深入。為此,筆者不揣冒昧,擬就有關(guān)問題進行探討,希望能引起學界對駢文的關(guān)注。
一、駢文的名稱
究竟什么叫駢文?張仁青《中國駢文發(fā)展史》羅列出二十五種,莫道才《駢文通論》歸納為十三項。我以為,其中使用比較普遍而且比較恰當?shù)氖邱夡w文和四六文。駢文是駢體文或駢儷文的簡稱,四六文可簡化為“四六”。
有不少人把“麗辭”、“麗語”、“偶語”、“俳語”當作駢文的代詞。準確地講,它們是指對仗、對偶,屬于句式和修辭方法,并非專指駢文。有人認為,《文心雕龍·麗辭》篇是討論駢文的。其實該篇主要從修辭角度立論,所舉對偶句例,有詩,有賦,有文,并不屬于文體論。有人稱駢文為“美文”、“貴族文學”、“廟堂文學”,那是對其性質(zhì)的評估,而非科學的定義。
駢文在梁陳時叫做“今文”,唐宋時叫做“時文”,皆相對于古文而言,意思是時下流行的文體。有的古人稱之為“六朝文”,未免以偏蓋全,無視當時還有非駢體文存在。
如果下定義,可否說,駢文是以對偶句為主介乎散文與韻文之間的一種美文。這句話包括三點:一、以對偶句為主,這是駢文本質(zhì)所在,舍此不成其為駢文;二、對音律的要求在散韻之間;三、講究辭藻華麗的美學效果。
從文體角度考察,駢文、散文都是就其語言方式的大致概括,古人并沒有當作具體的文章類別來使用,它們的名稱出現(xiàn)都比較晚。“散文”一詞最早使用于南宋,與之相對的是“四六文”〔2〕。 “駢文”一詞使用于清代,與之相對的是“散文”或“散體”。以“四六”作為駢文專集之名始于唐末李商隱的《樊南四六》,繼后,北宋歐陽修、夏竦等人亦將其所作駢文列為專集以四六名之。南宋始有專論駢文的著作如王?《四六話》、謝?《四六談麈》、楊?道《云莊四六余話》,與詩話詞話同列。然而,四六文并不完全等于駢文。六朝前期,駢文多用四言單句對。梁陳以后,多用四六言隔句對。唐代駢文以四六為正宗,宋駢愛用三句以上長聯(lián),清人也有學魏晉之四言駢體者。所以,后來的“四六文”實際上是駢文的概稱。
明代以前,有駢文別集而無總集。明代出現(xiàn)不少四六選本〔3〕,多為公私應酬文字。以王志堅《四六法!份^有學術(shù)價值,該書起魏晉止南宋,名取四六法式匯編之意,但并不限于四六對偶之文。清代駢文總集有:李兆洛《駢體文鈔》(起李斯止隋陳,編者主駢散合一,故所選并不都是駢體)、許?《六朝文?》(專收南北朝短篇駢文)、王先謙《駢文類纂》(起屈原止清末,歷代皆選,是目前收文最系統(tǒng)的選本)。此外有:陳均《唐駢體文鈔》、彭元瑞《宋四六選》、曾燠《國朝駢體正宗》、張鳴軻《國朝駢體正宗續(xù)編》等等。清代仍有人以“四六”命名駢文專著,如陳維崧《四六金針》、孫梅《四六叢話》、李漁《四六初徵》、陳云程《四六清麗集》等。五四以后,學界通稱駢文。
有人認為,駢文最早的名稱是連珠。連珠是一種微型文體,始于漢,盛于魏晉,綿延于唐宋明清,有其獨立的發(fā)展歷史。它對駢文形成有所啟發(fā),但并不等于駢文,也不是駢文的源頭。西晉傅玄《連珠敘》說:“所謂連珠者,興于漢章帝之世。……其文體辭麗而言約,不指說事情,必假喻以達其旨,而賢者徹悟,合于古詩勸興之義。欲使歷歷如貫珠,易睹而可悅,故謂之連珠也。”連珠與駢文相似之處在于對仗和用典。不同之處是,連珠尚不成其為文章,每首僅幾句話,表述一個簡單的命題,只能算文章片斷。是當時文人為模擬奏章而作的練習,故每首皆以“臣聞”開頭。常常許多首連在一起,但意義互不連貫。若比之現(xiàn)代文體,頗接近散文詩。至于真正代表駢文初始的文章,如蔡邕《郭有道碑》,仲長統(tǒng)《樂志論》,與連珠的差別是十分明顯的。
二、駢文的界定
清代駢文號稱中興。駢文家為了與古文家爭地盤,極力主張駢文自古有之,一些駢文選本把入選范圍搞得很寬,以壯大駢文聲勢。有的現(xiàn)代學者承襲清人,竟主張,“凡不涉(唐宋)八家藩籬者,皆不得不歸之駢文之列。……古文既不足以概散文,則駢文當包括漢魏賦家,以迄于宋四六,乃至近代似駢非駢之應用文字,亦皆在其中。”〔4 〕這種說法,從文體學看并不科學,必須加以厘清。
1、駢文和散文
如前所述,以對偶句(駢句)為主的文章叫做駢文。與之相對,以非對偶句(散句)為主的文章叫做散文。作為句式來講,駢散自來并存,往往互相搭配,自由組合。散文中可以有少量駢句,駢文中可以有少量駢句。散文駢文之分不在駢偶對仗之有無,而在其數(shù)量多少。說駢句自古有之是對的,說駢文古已存在則不妥,因為
句子
不等于文章。
某些清代學者(如阮元)從《尚書》《周易》《詩經(jīng)》等先秦古籍中搜集一些對偶句子,就認為那即是駢文了。他們是混淆了文體與句式這兩個不同的范疇,F(xiàn)當代研究者有時也沒有區(qū)別清楚。于景祥《唐宋駢文史》把相當一批以散句為主的文章,如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袁家渴記》,范仲俺《岳陽樓記》、《嚴先生祠堂記》,李綱《議國是》,岳飛《五岳祠盟記》,皆當成駢文。這些作品,不但當代選家視為散文代表作,清代各種駢文選本亦未見收錄。于先生也許是看中里面有少量對偶句子。倘若有對偶即為駢文,恐怕中國古代絕大多數(shù)文章皆可算作駢文了。
應該指出,駢文和散文的區(qū)別,不僅在于對偶句的多少,還在于文章風格的追求。明王志堅《四六法!“總論”說:“古文如寫意山水,儷體如工畫樓臺。”現(xiàn)代學者錢基博指出:“主氣韻勿尚才氣,則安雅而不流于馳騁,與散文殊科。崇散朗勿矜才藻,則疏逸而無傷于板滯,與四六分疆。”(《駢文通義》)臺灣學者張仁青說:“散文主氣勢旺盛,則言無不達,辭無不舉。駢文主氣韻曼妙,則情致婉約,搖曳生姿。”這些見解相當精辟。張氏又說:“散文得之于陽剛之美,即今世所謂壯美者也;而駢文得之于陰柔之美,即今世所謂優(yōu)美者也。”“散文家認為文章所以明道,故其態(tài)度是認真的,嚴肅的,蓋以文章為經(jīng)世致用之工具也。……駢文家之見解則以文章本身之美即為文章之價值,故其態(tài)度是淡泊的,超然的,蓋以文章為抒寫性靈之工具也。 ”〔5〕如此概括恐未必盡然。駢文中并不乏陽剛?cè)嶂廊珩樫e王《討武氏檄》,散文中也有擅陰柔之美如晚明小品。駢文亦可經(jīng)世致用如陸贄,散文亦宜抒寫性靈如公安竟陵派。究竟如何從美學上探究駢文與散文的不同,是一個有待開拓的新課題。
2、駢文與辭賦
研究者大致有三種意見:一、駢文包括辭賦,二、不包括,三、包括駢賦而不包括其他賦體文學。
我認為,辭賦與駢文是并存的兩種文體,各自有其獨具的特色和產(chǎn)生、發(fā)展、變化的歷史。在古代文體分類中,賦從來自成一家。在當代賦學研究著作中,辭賦并不隸屬于駢文,駢文亦不被視為賦體。二者有交叉關(guān)系,那就是六朝駢賦。至于漢晉大賦和抒情小賦,唐之律賦,宋之文賦,都不宜算作駢文。
駢文與辭賦的區(qū)別主要有以下幾點:從修辭看,駢文以對仗為主,辭賦以鋪陳為主;從句法看,駢文以對偶句為主,辭賦以排比句為主;從音律看,駢文有時要求平仄而不求押韻,辭賦除平仄外還要求句尾押韻;從題目看,絕大多數(shù)的賦以賦命題,駢文則沒有固定的文體標志;從功用看,辭賦用于描寫與抒情,駢文除此二者還可議論并充當應用文。
鋪陳是指對事物或現(xiàn)象的方方面面作周詳?shù)拿枥L陳述。排比是指三個以上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連續(xù)使用,是實現(xiàn)鋪陳的手法之一。如果只有兩個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那往往是對仗或曰駢偶,而不能叫排比。排比是對仗的增加,對仗有時是排比的組成部分。辭賦以排比為主,也不乏對偶句;駢文以對偶句為主,也可用排比句。
姜書閣《駢文史論》認為“漢賦尚未成為駢體,只是駢之初始而已。”這是對的。但又主張律賦應歸駢文,似欠斟酌。于景祥《唐宋駢文史》把散體賦(即文賦)的代表作《秋聲賦》、《赤壁賦》等當作駢文,未免過寬。不但當代各家駢文選本沒有先例,古代駢文選本亦罕見。
駢文和賦的界限,古代駢文家在寫作中是意識到了的。如陸機《豪士賦》、庾信《哀江南賦》,前有序,為駢文,序之后才是賦的本體。只要讀過這類文章,就不難發(fā)現(xiàn)其間的區(qū)別。序不押韻而賦押韻,序句參差而賦句整齊。如果說序是駢文,賦也是駢文,無視二者的界限,無論解釋古代作品或是面對今天的讀者恐怕都講不清楚。
清代及臺灣有些駢文選本往往兼收駢賦,那屬于“從寬處理”。如同清代古文選本以散文為主也往往收少量駢文及散體賦一樣。這表明古今選家文體概念有時可以適當放寬而不拘泥,并不能證明駢文、散文和賦之間沒有確定的界限。古人若主張“從嚴處理”,駢文亦可不收賦,如王志堅《四六法!、李兆洛《駢體文鈔》、陳均《唐駢體文鈔》等是。此文章作者不詳,但論述較為細致。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ci/cifu/358477.html
相關(guān)閱讀:
《鸚鵡賦》【賞析】注解+譯文
辭賦精選之幽通賦
歐陽修醉翁亭記辭賦賞析
《月賦》【賞析】注解+譯文
阿房宮賦 賞析
上一篇:
唐朝趙勵《秋鴻賦-》
下一篇:沒有了
相關(guān)主題
漢?蔡邕《協(xié)和婚賦》
漢?蔡邕《述行賦》
高唐賦譯文
唐朝李觀《高宗夢得說賦》《鈞天樂賦》《東還賦》《授衣賦》《苦
《東征賦》【賞析】注解+譯文
唐朝岑參《感舊賦》
漢?蔡邕《玄表賦》
虎丘記
【歸去來兮辭?并序 原文】翻譯 賞析
辭賦精選之李夫人賦原文及翻譯
推薦閱讀
《李夫人賦》【賞析】注解+譯文
《李夫人賦》 朝代:兩漢 作者:劉徹 原文: 美連娟以修?兮,命?絕而不長。飾新官以延貯兮……
辭賦精選之文賦賞析
文賦 朝代:魏晉 作者:陸機 原文: 余每觀才士之所作,竊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譴辭,良多……
七發(fā)原文+翻譯+賞析
朝代:兩漢 作者:枚乘 原文: 楚太子有疾,而吳客往問之曰:“伏聞太子玉體不安,亦少間乎……
幽通賦 原文及簡析
朝代:兩漢 作者:班固 原文: 系高頊之玄胄兮,氏中葉之炳靈。??風而蟬蛻兮,雄朔野以揚聲……
雪賦
歲將暮,時既?。寒風積,愁云繁。梁王不悅,游于兔園。乃置旨酒,命賓友。召鄒生,延枚叟。……
相關(guān)閱讀
風賦原文+翻譯+賞析
辭賦精選之舞鶴賦
辭賦精選之醉翁亭記
辭賦精選之逐貧賦
先秦?屈原《九歌?國殤(1)》
辭賦精選之答客難原文及翻譯
辭賦精選之七發(fā)賞析
蚊對
辭賦精選之招魂
先秦?屈原《九章?惜往日》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