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逍遙右腦記憶網
-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記憶資訊
|
提高記憶力
|
增強記憶力
|
右腦記憶方法
|
右腦開發(fā)訓練
|
手機版
記憶力訓練
記憶法
記憶術
記憶宮殿
右腦開發(fā)
速讀訓練
思維導圖
學習方法
高中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大學
注意力訓練
超右腦
左右腦
最強大腦
全腦速讀
快速閱讀
思維模式
學習計劃
初中
初一
初二
初三
中考
專業(yè)
吸引力法則
潛意識
催眠術
潛能開發(fā)
速讀教程
勵志名言
經典語錄
電子課本
早教
幼教
小學
作文
詞語
句子
詩詞大全
唐詩三百首
全唐詩
古詩三百首
古詩大全
宋詞精選
全宋詞
元曲精選
經典詩句
詩歌鑒賞
詩詞名句
辭賦精選
詩人大全
詩詞閱讀
古詩文閱讀
高中詩詞
初中詩歌
文言文閱讀
高中文言文
初中文言文
小學文言文
高中現代詩
現代詩
勵志詩歌
精品推薦:
記憶力培訓
|
快速閱讀培訓
|
速讀訓練軟件
|
超右腦訓練卡片
|
數字編碼卡
逍遙右腦
>
詩詞大全
>
辭賦精選
>
東漢史學家班固《兩都賦》賞晰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辭賦精選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東漢史學家班固《兩都賦》賞晰 來源:天下心 東漢史學家班固《兩都賦》序:或曰:「賦者,
古詩
之流也!刮舫、康沒而頌聲寢,王澤竭而詩不作。大漢初定,日不暇給。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禮官,考文章。內設金馬、石渠之署,外興樂府、協律之事,以興廢繼絕,潤色鴻業(yè)。是以眾庶悅豫,福應尤盛,白麟、赤雁、芝房、寶鼎之歌,薦于郊廟。神雀、五鳳、甘露、黃龍之瑞,以為年紀。故言語侍從之臣,若司馬相如、虞丘壽王、東方朔、枚皋、王褒、劉向之屬,朝夕論思,日月獻納。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婚兒寬、太常孔臧、大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劉德、太子太傅蕭望之等,時時間作。或以抒下情而通諷諭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雍容揄揚,著于后嗣,抑亦《雅》《頌》之亞也,故孝成之世,論而錄之。蓋奏御者千有余篇,而后大漢之文章,炳焉與三代同風。且夫道有夷隆,學有粗密,因時而建德者,不以遠近易則,故皋陶歌虞,奚斯頌魯,同見采于孔氏,列于《詩》《書》,其義一也。岙之上古則如彼,考之漢室又如此。斯事雖細,然先臣之舊式,國家之遺美,不可闕也。臣竊見海內清平,朝廷無事,京師修宮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備制度。西土耆老,咸懷怨思,冀上之眷顧,而盛稱長安舊制,有陋雒邑之議。故臣作《兩都賦》,以極眾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其詞曰:
西都賦
有西都賓問于東都主人曰:“蓋聞皇漢之初經營也,嘗有意乎都河洛矣。綴而弗康,實用西遷,作我上都。主人聞其故而睹其制乎?”主人曰:“未也。愿賓攄懷舊之蓄念,發(fā)思古之幽情,博我以皇道,弘我以漢京。”賓曰:“唯唯。”
漢之西都,在于雍州,實曰長安。左據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華、終南之山。右界褒斜、隴首之險,帶以洪河、涇、渭之川。眾流之隈,?涌其酉。華實之毛,則九州之上腴焉。防御之阻,則天下之?區(qū)焉。是故橫被六合,三成帝畿,周以龍興,秦以虎視。及至大漢受命而都之也,仰寤東井之精,俯協《河圖》之靈。奉春建策,留侯演成。天人合應,以發(fā)皇明,乃眷西顧,實惟作京。于是?秦嶺,?北阜,挾酆灞,據龍首。圖皇基于億載,度宏規(guī)而大起。肇自高而終平,世增飾以崇麗。歷十二之延祚,故窮奢而極侈。建金城其萬雉,呀周池而成淵。披三條之廣路,立十二之通門。內則街衢洞達,閭閻且千,九市開場,貨別隧分。入不得顧,車不得旋,闐城溢郭,旁流百廛。紅塵四合,煙云相連。于是既庶且富,娛樂無疆。都人士女,殊異乎五方。游士擬于公侯,列肆侈于姬姜。鄉(xiāng)曲豪舉,游俠之雄,節(jié)慕原、嘗,名亞春、陵。連交合眾,騁騖乎其中。
若乃觀其四郊,浮游近縣,則南望杜、霸,北眺五陵。名都對郭,邑居相承。英俊之域,紱冕所興。冠蓋如云,七相五公。與乎州郡之豪杰,五都之貨殖,三選七遷,充奉陵邑。蓋以強干弱枝,隆上都而觀萬國也。封畿之內,厥土千里,?躒諸夏,兼其所有。其陽則崇山隱天,幽林穹谷,陸海珍藏,藍田美玉。商、洛緣其隈,?、杜濱其足,源泉灌注,陂池交屬。竹林果園,芳草甘木,郊野之富,號為近蜀。其陰則冠以九?,陪以甘泉,乃有靈宮起乎其中。秦漢之所以極觀,淵云之所頌嘆,于是乎存焉。下有鄭、白之沃,衣食之源。提封五萬,疆埸綺分,溝塍刻縷,原隰龍鱗,決渠降雨,荷插成云。五谷垂穎,桑麻鋪?。東郊則有通溝大漕,潰渭洞河,泛舟山東,控引淮湖,與海通波。西郊則有上囿禁苑,林麓藪澤,陂池連乎蜀漢,繚以周墻,四百余里。離宮別館,三十六所。神池靈沼,往往而在。其中乃有九真之麟,大宛之馬,黃支之犀,條支之鳥。逾昆侖,越巨海,殊方異類,至于三萬里。
其宮室也,體象乎天地,經緯乎陰陽。據坤靈之正位,放太紫之圓方。樹中之華闕,豐冠山之朱堂。因瑰材而究奇,抗應龍之虹梁。列棼?以布翼,荷棟桴而高驤。雕玉?以居楹,裁金壁以飾?。發(fā)五色之渥彩,光焰朗以景彰。于是左?右平,重軒三階。閨房周通,門闥洞開。列鐘?于中庭,立金人于端闈。仍增崖而衡閾,臨峻路而啟扉。徇以離殿別寢,承以崇臺閑館,煥若列星,紫宮是環(huán)。清涼、宣溫、神仙、長年、金華、玉堂、白虎、麒麟,區(qū)宇若茲,不可殫論。增盤業(yè)峨,登降?爛,殊形詭制,每各異觀。乘茵步輦,惟所息宴。后宮則有掖庭、椒房,后妃之室。合歡、增城、安處、常寧、苣若、椒風、披香、發(fā)越、蘭林、蕙草、鴛鸞、飛翔之列,昭陽特盛,隆乎孝成。屋不呈材,墻不露形。?以藻繡,絡以綸連。隨侯明月,錯落其間。金?銜璧,是為列錢。翡翠火齊,流耀含英。懸黎垂棘,夜光在焉。于是玄墀扣砌,玉階彤庭,??彩致,琳珉青熒,珊瑚碧樹,周阿而生。紅羅颯?,綺組繽紛。精曜華燭,俯仰如神。后宮之號,十有四位。窈窕繁華,更盛迭貴。處乎斯列者,蓋以百數。左右庭中,朝堂百寮之位,蕭曹魏邴,謀謨乎其上。佐命則垂統,輔翼則成化。流大漢之愷悌,蕩亡秦之毒螫。故令斯人揚樂和之聲,作畫一之歌。功德著于祖宗,膏澤洽于黎庶。又有天祿、石渠,典籍之府。命夫諄誨故老,名儒師傅,講論乎《六藝》,稽合乎同異。又有承明、金馬、著作之庭。大雅宏達,于茲為群。元元本本,周見洽聞。啟發(fā)篇章,校理秘文。周以鉤陳之位,衛(wèi)以嚴更之署,總禮官之甲科,群百郡之廉孝。虎賁贅衣,閹尹閽寺。陛戟百重,各有典司。
周廬千列,徼道綺錯。輦路經營,修除飛閣。自未央而連桂宮,北彌明光而亙長樂。凌?道而超西墉,?建章而連外屬。設璧門之鳳闕,上觚棱而棲金爵。內則別風之??,眇麗巧而聳擢,張千門而立萬戶,順陰陽以開闔。爾乃正殿崔嵬,層構厥高,臨乎未央。經駘湯而出?娑,洞?詣以與天梁。上反宇以蓋戴,激日景而納光。神明郁其特起,遂偃蹇而上躋。軼云雨于太半,虹霓回帶于棼楣。雖輕迅與?狡,猶愕眙而不能階。攀井干而未半,目?轉而意迷,舍欞檻而卻倚,若顛墜而復稽,魂??以失度,巡回途而下低,既懲懼于登望,降周流以彷徨。步甬道以縈紆,又杳?而不見陽。排飛闥而上出,若游目于天表,似無依而洋洋。前唐中而后太液,攬滄海之湯湯。揚波濤于碣石,激神岳之??。濫瀛洲與方壺,蓬萊起乎中央。于是靈草冬榮,神木叢生。巖峻??,金石崢嶸?瓜烧埔猿新,擢雙立之金莖,軼埃?之混濁,鮮顥氣之清英。騁文成之丕誕,馳五利之所刑。庶松喬之群類,時游從乎斯庭。實列仙之攸館,非吾人之所寧。
爾乃盛娛游之壯觀,奮泰武乎上囿。因茲以威戎夸狄,耀威靈而講武事。命荊州使起鳥、詔梁野而驅獸。毛群內闐,飛羽上覆,接翼側足,集禁林而屯聚。水衡虞人,修其營表。種別群分,部曲有署。罘網連?,籠山絡野。列卒周匝,星羅云布。于是乘鑾輿,備法駕,帥群臣,披飛廉,入苑門。遂繞酆?,歷上蘭。六師發(fā)逐,百獸駭殫,震震??,雷奔電激,草木涂地,山淵反覆。蹂躪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爾乃期門?飛,列刃鉆?,要?追蹤。鳥驚觸絲,獸駭值鋒。機不虛掎,弦不再控。矢不單殺,中必疊雙。颮颮紛紛,?繳相纏。風毛雨血,灑野蔽天。平原赤,勇士厲。猿?失木,豺狼懾竄。爾乃移師趨險,并蹈潛穢。窮虎奔突,狂兕觸蹶。許少施巧,秦成力折。掎?狡,扼猛噬。脫角挫?,徒搏獨殺。挾師豹,拖熊螭。曳犀?,頓象羆。超洞壑,越峻崖。蹶?巖,巨石頹。松柏仆,叢林摧。草木無余,禽獸殄夷。
于是天子乃登屬玉之館,歷長揚之榭。覽山之體勢,觀三軍之殺獲。原野蕭條,目極四裔。禽相鎮(zhèn)壓,獸相枕藉。然后收禽會眾,論功賜胙。陳輕騎以行?,騰酒車以斟酌。割鮮野食,舉烽命?。饗賜畢,勞逸齊,大輅鳴鑾,容與徘徊。集乎豫章之宇,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云漢之無涯。茂樹蔭蔚,芳草被堤。蘭?發(fā)色,曄曄猗猗。若?錦布繡,燭?乎其陂。鳥則玄鶴白鷺,黃鵠?鸛,?鴰鴇?,鳧?鴻雁。朝發(fā)河海,夕宿江漢。沉浮往來,云集霧散。于是后宮乘?輅,登龍舟。張鳳蓋,建華旗。祛黼帷,鏡清流。靡微風,澹淡浮。棹女謳,鼓吹震,聲激越,?厲天,鳥群翔,直窺淵。招白鷴,下雙鵠。揄文竿,出比目。撫鴻?,御?繳,方舟并騖,俯仰極樂。遂乃風舉云搖,浮游溥覽。前乘秦嶺,后越九?,東薄河華,西涉岐雍。宮館所歷,百有余區(qū)。行所朝夕,儲不改供。禮上下而接山川,究休佑之所用。采游童之歡謠,第從臣之嘉頌。于斯之時,都都相望,邑邑相屬。國籍十世之基,家承百年之業(yè),士食舊德之名氏,農服先疇之畎畝,商循族世之所鬻,工用高曾之規(guī)矩。粲乎隱隱,各得其所。
若臣者徒觀跡于舊墟,聞之乎故老,十分而未得其一端,故不能遍舉也。
東都賦
東都主人喟然而嘆曰:「痛乎風俗之移人也。子實秦人,矜夸館室,保界河山,信識昭、襄而知始皇矣,烏睹大漢之云為乎?夫大漢之開元也,奮布衣以登皇位,由數期而創(chuàng)萬代,蓋六籍所不能談,前圣靡得言焉當此之時,功有橫而當天,討有逆而順民。故婁敬度勢而獻其說,蕭公權宜而拓其制。時豈泰而安之哉,計不得以已也。吾子曾不是睹,顧曜后嗣之末造,不亦暗乎?今將語子以建武之治,永平之事,監(jiān)于太清,以變子之惑志。往者王莽作逆,漢祚中缺,天人致誅,六合相滅。于時之亂,生人幾亡,鬼神泯絕,壑無完柩,郛罔遺室。原野厭人之肉,川谷流人之血,秦、項之災,猶不克半,書契以來,未之或紀。故下人號而上訴,上帝懷而降監(jiān),乃致命乎圣皇。于是圣皇乃握乾符,闡坤珍,披皇圖,稽帝文,赫然發(fā)憤,應若興云,霆擊昆陽,憑怒雷震。遂超大河,跨北岳,立號高邑,建都河、洛。紹百王之荒屯,因造化之蕩滌,體元立制,繼天而作。系唐統,接漢緒,茂育群生,恢復疆宇,勛兼乎在昔,事勤乎三五。豈特方軌并跡,紛紛后辟,治近古之所務,蹈一圣之險易云爾哉。且夫建武之元,天地革命,四海之內,更造夫婦,肇有父子,君臣初建,人倫實始,斯乃伏犧氏之所以基皇德也。分州土,立市朝,作盤輿,造器械,斯乃軒轅氏之所以開帝功也。龔行天罰,應天順人,斯乃湯、武之所以昭王業(yè)也。遷都改邑,有殷宗中興之則焉。即土之中,有周成隆平之制焉。不階尺土一人之柄,同符乎高祖。克己復禮,以奉終始,允恭乎孝文。憲章稽古,封岱勒成,儀炳乎世宗。案《六經》而校德,眇古昔而論功,仁圣之事既該,而帝王之道備矣。至于永平之際,重熙而累洽,盛三雍之上儀,修袞龍之法服,鋪鴻藻,信景鑠,揚世廟,正雅樂。人神之和允洽,群臣之序既肅。乃動大輅,遵皇衢,省方巡狩,窮覽萬國之有無,考聲教之所被,散皇明以燭幽。然后增周舊,修洛邑,扇巍巍,顯翼翼。光漢京于諸夏,總八方而為之極。是以皇城之內,宮室光明,闕庭神麗,奢不可逾,儉不能侈。外則因原野以作苑,填流泉而為沼,發(fā)?藻以潛魚,豐圃草以毓獸,制同乎梁鄒,誼合乎靈囿。若乃順時節(jié)而?狩,簡車徒以講武,則必臨之以《王制》,考之以《風》《雅》,歷《騶虞》,覽《駟鐵》,嘉《車攻》,采《吉日》,禮官整儀,乘輿乃出。于是發(fā)鯨魚,鏗華鐘,登玉輅,乘時龍,鳳蓋?麗,和鑾玲瓏,天官景從,寢威盛容。山靈護野,屬御方神,雨師泛灑,風伯清塵,千乘雷起,萬騎紛紜,元戎竟野,戈鋌彗云,羽旄掃霓,旌旗拂天。焱焱炎炎,揚光飛文,吐焰生風,合?野噴山,日月為之奪明,丘陵為之搖震。遂集乎中囿,陳師案屯,駢部曲,列校隊,勒三軍,誓將帥。然后舉烽伐鼓,申令三驅,?車霆激,驍騎電騖,由基發(fā)射范氏施御,弦不?是禽,轡不詭遇,飛者未及翔,走者未及去。指顧倏忽,獲車已實,樂不極盤,殺不盡物,馬?余足,士怒未渫,先驅復路,屬車案節(jié)。于是薦三犧,效五牲,禮神?,懷百靈,覲明堂,臨辟雍,揚緝熙,宣皇風,登靈臺,考休徵。俯仰乎乾坤,參象乎圣躬,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西蕩河源,東澹海ぞ,北動幽崖,南?朱垠。殊方別區(qū),界絕而不鄰。自孝武之所不征,孝宣之所未臣,莫不陸?水栗,奔走而來賓。遂綏哀牢,開永昌,春王三朝,會同漢京。是日也,天子受四海之圖籍,膺萬國之貢珍,內撫諸夏,外綏百蠻。爾乃盛禮興樂,供帳置乎云龍之庭,陳百寮而贊群后,究皇儀而展帝容。于是庭實千品,旨酒萬鐘,列金?,班玉觴,嘉珍御,太牢饗。爾乃食舉《雍》徹,太師奏樂,陳金石,布絲竹,鐘鼓鏗钅訇,管弦燁煜。抗五聲,極六律,歌九功,舞八佾,《韶》《武》備,泰古華。四夷間奏,德廣所及,亻禁亻未兜離,罔不具集。萬樂備,百禮暨,皇歡浹,群臣醉,降煙カ,調元氣,然后撞鐘告罷,百寮遂退。于是圣上親萬方之歡娛,又沐浴于膏澤,懼其侈心之將萌,而怠于東作也,乃申舊間,下明詔,命有司,班憲度,昭節(jié)儉,示太素。去后宮之麗飾,損乘輿之服御,抑工商之淫業(yè),興農桑之盛務。遂令海內棄末而反本,背偽而歸真,女修織,男務耕耘,器用陶匏,服尚素玄,恥纖靡而不服,賤奇麗而弗珍,捐金于山,沈珠于淵。于是百姓滌瑕蕩穢而鏡至清,形神寂漠,耳目弗營,嗜欲之源滅,廉恥之心生,莫不優(yōu)游而自得,玉潤而金聲。是以四海之內,學校如林,庠序盈門,獻酬交錯,俎豆莘莘,下舞上歌,蹈德詠仁。登降飪宴之禮既畢,因相與嗟嘆玄德,讜言弘說,咸含和而吐氣,頌曰:「盛哉乎斯世!」今論者但知誦虞、夏之《書》,詠殷、周之《詩》,講羲、文之《易》,論孔氏之《春秋》,罕能精古今之清濁,究漢德之所由。唯子頗識舊典,又徒馳騁乎末流。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且夫僻界西戎,險阻四塞,修其防御,孰與處乎土中,平夷洞達,萬方輻湊?秦嶺、九??,涇、渭之川,曷若四瀆、五岳,帶河溯洛,圖書之淵?建章、甘泉,館御列仙,孰與靈臺、明堂,統和天人?太液、昆明,鳥獸之囿,曷若辟雍海流,道德之富?游俠逾侈,犯義侵禮,孰與同履法度,翼翼濟濟也?子徒習秦阿房之造天,而不知京洛之有制也。識函谷之可關,而不知王者之無外也。主人之辭未終,西都賓矍然失容,逡巡降階,揲然意下,捧手欲辭!怪魅嗽唬骸笍臀唬駥⑹谟枰晕迤。」賓既卒業(yè),乃稱曰:「美哉乎斯詩!義正乎揚雄,事實乎相如,匪唯主人之好學,蓋乃遭遇乎斯時也。小子狂簡,不知所裁,既聞正道,請終身而誦之!
其詩曰:
◇明堂詩
于昭明堂,明堂孔陽。圣皇宗祀,穆穆煌煌。上帝宴饗,五位時序。誰其配之?世祖、光武。普天率士,各以其職。猗歟緝熙,允懷多福。
◇辟雍詩
乃流辟雍,辟雍湯湯。圣王蒞止,造舟為梁。皤皤國老,乃父乃兄。抑抑威儀,孝友光明。于赫太上,示我漢行。洪化惟神,永觀厥成。
◇靈臺詩
乃經靈臺,靈臺既崇。帝勤時登,爰考休徵。三光宣精,五行布序。習習祥風,祁祁甘雨。百谷蓁蓁,庶草蕃廡。屢惟豐年,于皇樂胥。
◇寶鼎詩
岳修貢兮川效珍,吐金景兮?浮云。寶鼎見兮色紛?,煥其炳兮被龍文。登祖廟兮享圣神,昭靈德兮彌億年。
◇白雉詩
啟靈篇兮披瑞圖,獲白雉兮效素烏,嘉祥阜兮集皇都。發(fā)皓羽兮奮翹英,容?朗兮于純精。彰皇德兮侔周成,永延長兮膺天慶。
作品簡介與賞析
班彪卒,自太學返回鄉(xiāng)里。居憂時,在班彪續(xù)補《史記》之作《后傳》基礎上開始編寫《漢書》,至章帝建
初中
基本完成。還擅長作賦,撰有《兩都賦》、《幽通賦》等班固(32~92)東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九歲能文。公元47年(建武二十三年)前后入洛陽太學,博覽群書,窮究九流百家之言。公元54年(建武三十年),其父
[3]《兩都賦》是漢代文學家、史學家
班固
創(chuàng)作的大賦大賦,分《西都賦》、《東都賦》兩篇。據其自序,自東漢建都洛陽后,“西土耆老”希仍以長安為首都,因作此賦以駁之!段鞫假x》由假想人物西都賓敘述長安形勢險要、物產富蔗、宮廷華麗等情況,以暗示建都長安的優(yōu)越性;《東都賦》則由另一假想人物東都主人對東漢建都洛陽后的各種政治措施進行美化和歌頌,意謂洛陽當日的盛況,已遠遠超過了西漢首都長安。后來張衡《二京賦》、左思《三都賦》,在形式上皆頗受其影響。
唐人李庾亦有《兩都賦》傳世,唐文宗太和年間,李庾作《西都賦》、《東都賦》,直接上繼班張,寫長安與洛陽,成了唐代少見的大賦。李庾的《兩都賦》包含著更多的
哲理
,以長安和洛陽的興廢為主線,是對長安、洛陽這兩個古都
歷史
的總結,得出“所都者在東在西可也”。
班固的《兩都賦》學習了《子虛賦》、《上林曲》的結構方式,合二為一,又相對獨立成篇。上篇只寫西都,下篇只寫東都,內容劃分清楚,結構較為合理。從主導思想上說,他不在規(guī)模和繁華的程度上貶西都而褒東都,而從禮法的角度,從制度上衡量此前贊美西都者所述西都的壯麗繁華實為奢淫過度,無益于天下!段鞫假x》寫長安都城的壯麗宏大,宮殿之奇?zhèn)トA美,后宮之奢侈淫靡,也極盡鋪排之能事,使作者著實表現出了寫騁辭大賦的才能。但結果卻不是寫得越奢華便越體現著作者對它的贊揚,而是折之以法度,衡之以王制。《東都賦》寫洛陽,雖也寫宮室、田獵的內容,但比較概括,而從禮法制度出發(fā),宣揚“宮室光明,闕庭神麗,奢不可逾,儉不能侈”,“順時節(jié)而?狩,簡車徒以講武,則必臨之以王制,考之以風雅”。
杜篤的《論都賦》建議遷都長安,寫得很策略;班固維護建都洛陽,在處理對前漢西都評價上,也極為謹慎小心!段鞫假x》本為贊美、夸耀之詞,不用說。《東都賦》開頭云:
東都主人喟然而嘆曰:“痛乎風俗之移人也。子實秦人,矜夸館室,保界河山,信識昭襄而知始皇矣,烏睹大漢之云為乎?”
批評的矛頭對準的是秦皇而非漢帝。下面接著一小段寫“大漢之開元”,十分概括。因為后漢以承前漢之皇統自居,對前漢不能不加肯定;但從前、后漢的比較來說,當時統治者需要的是對后漢功業(yè)和東都洛陽的贊揚、歌頌,故對前漢的功業(yè)不能作太具體、詳細的表述。下面說:“今將語子以建武之治,永平之事,監(jiān)于太清,以變子之惑志”,開始對后漢王朝功業(yè)、禮制的鋪敘。又說:“遷都改邑,有殷宗中興之則焉;即土之中,有周成隆平之制焉。”又從歷史方面來論證定都洛邑,前有先例,且居天下之中,得地利之便。由賦中內容的安排和措詞的上下照應情況,可以看出當時最高統治者的心態(tài)和班固對此的把握。
《東都賦》以封建禮法為準則,贊揚了建武、永平的盛世,以“盛乎斯世”一語作為大段描述的結尾,對西都賓先予稱贊,再予批評,行文搖曳多姿,善于達意。下面又將西都同東都的形勢及風俗直接加以比較:
且夫辟界西戎,險阻四塞,修其防御,孰與處乎土中,平夷洞達,萬方輻湊?秦嶺九?,涇渭之川,曷若四瀆五岳,帶河?洛,圖書之淵?建章、甘泉,館御列仙,孰與靈臺、明堂,統和天人?太液、昆明,鳥獸之囿,曷若辟雍海流,道德之富?游俠逾侈,犯義侵禮,孰與同履法度,翼翼濟濟也?
態(tài)度鮮明地稱贊東都洛陽地利、形勢及禮俗之淳厚,建筑、設置之合于王道。“統和天人”、“同履法度”,點出了《東都賦》的主題;“圖書之淵”、“道德之富”,是《東都賦》著力鋪敘、宣揚之所在。下面照應本篇開頭部分:“子徒習秦阿房之造天,而不知京洛之有制也;識函谷之可關,而不知王者之無外也”。完全以一個新的尺度來衡量秦(實際上是代指前漢)和東漢王朝政教之得失。接著以西都賓的折服為賦正文部分的收束。這同《上林賦》的結尾完全一樣。但整個說來,班固的《兩都賦》開頭、結尾、過渡等章法更為嚴謹、自然,且富于情態(tài),長于韻味。
班固《兩都賦》由于創(chuàng)作的目的在于表述一個政治問題上的個人見解,甚至是為了參與一場爭論,故它不似《子虛》、《上林》的有很多虛夸的部分,以氣爭勝,而更多實證。它主要不是抒發(fā)一種情感,表現一種精神,而是要表現一種思想,體現一種觀念。這也可以說是同時代風氣有關,是當時文風和社會風氣的體現。另外,同該賦中強調禮制、強調崇儒思想相一致,賦的語言典雅和麗(馬積高先生《賦史》即已指出這一點),節(jié)奏步武從容,和鑾相鳴,可謂金聲玉振,有廟堂朝儀的風度。
在結構上,《兩都賦》對《子虛》、《上林》也有突破,上文已言及。下面再看看其結尾上的創(chuàng)意。作為全賦的結束,《東都賦》末尾不是在西都賓“矍然失容,逡巡降階,?然意下,捧手欲辭”之后即結束,下面接上說:“主人曰:復位,今將授予以五篇之詩。”大約是考慮到下面即錄附詩,會使結尾割裂而失去風韻,故將詩附于篇末,而以西都賓的稱贊為結尾:賓既卒業(yè),乃稱曰:“美哉乎斯詩!義正乎揚雄,事實乎相如,匪唯主人之好學,蓋乃遭遇乎斯時也。小子狂簡,不知所裁,既聞正遭,請終身而誦之。”
顯得輕松而詼諧,多少帶有一點寓言的味道,使這篇騁辭大賦在莊嚴之中,帶有活潑之氣。其中“義正乎揚雄,事實乎相如”,也可以看作是班固自己對《兩都賦》特色的概括。
因為《兩都賦》寫長安與洛陽兩都的形勝、制度、文物等,同《子虛》、《上林》的僅寫田獵者相比,內容要更為豐富、開闊,也更能集中地、多角度、多方面地展現一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狀況,因而后世時有人加以摹擬,形成“京都賦”的類型。《昭明文選》分賦為十五類,“京都賦”列在第一!段脑酚⑷A》、《歷代賦匯》等也有“京都”或“都邑”一類。
盡管在班固之前已有京都賦之作,但能使這類題材以及表現方式、結構方式結合而形成大賦的一種門類,乃有賴于《兩都賦》取得的成就。歷史上很多優(yōu)秀的作品,尤其具有某方面劃時代意義的作品,往往成為后來作家學習、甚至摹擬的范本。班固之前的京都之作,楊雄的《蜀都賦》已有殘缺,崔?、傅毅的《反都賦》只余殘章剩句,傅毅《洛都賦》也有殘缺,便說明了它們的歷史地位。[1]
《兩都賦》在結體與手法上完全仿效司馬相如《子虛賦》!蹲犹撡x》分《子虛》、《上林》兩部分,《兩都賦》則分《西都》、《東都》;《子虛賦》虛擬亡是公針對楚之子虛、齊之烏有先生互相炫耀,而明天子之義,《兩都賦》由虛擬東都主人針對西都賓贊揚長安,望朝廷西顧,而盛稱洛邑制度,以折西賓淫侈之論;《子虛賦》前后兩部分轉接用亡是公聽然而笑曰,《兩都賦》則用東都主人喟然而嘆曰.兩相比較,如出一轍,在總體風格上缺乏藝術創(chuàng)新,未能越出西漢藩籬,不過是以超過《子虛賦》近一千二百字的篇幅,更加典麗宏大而已。
至于相如《子虛賦》針對當時諸侯曾割據謀叛,而維護皇朝統一,且就帝王淫侈,盡管委婉,畢竟有所諷諫,而揚雄《長揚賦》,諷諭之旨則更為自覺;但班固《兩都賦》選材不過是涉及都長安、洛陽,哪個更有利王朝統治,中心思想則只在宣上德而盡忠孝,從內涵意義而言,又似不如了。
然而班固畢竟天資聰穎,年九歲,能屬文誦詩賦,及長,遂博貫載籍,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后漢書》本傳),學識淵深,有精湛的藝術修養(yǎng),寫作文章,獨具風范。《后漢書·班固傳贊》評道:(班)固文贍而事詳。若固之序事,不激詭,不抑抗,贍而不穢,詳而有體,使讀之者娓娓而不厭,信哉其能成名也。這種特色在《兩都賦》中,也有明顯的表現。
首先,《兩都賦》所描述的具體內容,已不再像司馬相如那樣重在帝王宮苑、游獵,而是借鑒揚雄《蜀都賦》,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為京都山河形勢、表里布局和雄偉氣象,雖然不能全免大賦夸張渲染失實之病,但由于采用了不少實際歷史地理資料,而不顯過分虛浮,有真切的現實感。如對長安城內及郊野的介紹:建金城而萬雉,呀周池而成淵,披三條之廣路,立十二之通門。內則街衢洞達,閭閻且千,九市開場,貨別隧分,人不得顧,車不得旋,闐城溢郭,旁流百廛,紅塵四合,煙云相連。于是既庶且富,娛樂無疆,都人士女,殊異乎五方。……
若乃觀其四郊,浮游近縣,則南望杜、霸,北眺五陵,名都對郭,邑居相承,……下有鄭、白之沃,衣食之源,堤封五萬,疆埸綺分,溝塍刻鏤,原隰龍鱗,決渠降雨,荷?成云,五谷垂穎,桑麻敷?。
無論是都城形勝、街市繁華,還是郊野氣象、農桑豐碩,都有具體而生動的藝術表現,確實文贍而事詳,引人遐想。另外,在語言的運用上,排偶之中,音調和諧,極少奇僻的異體字,明暢順達,無漢賦常見的臃腫澀滯之弊,又確實使讀之者娓娓而不厭.正因如此,班固贏得了與司馬相如、揚雄以及稍后張衡并稱漢代四大賦家的盛譽,《兩都賦》所開創(chuàng)的京都大賦體制,也直接影響了張衡《二京賦》以及西晉左思《三都賦》的創(chuàng)作,不僅蜚聲文壇,而且被蕭統《文選》列為第一篇,劉勰也稱其明絢以雅贍.盡管《兩都賦》在藝術上取得了相當的成就,歷來為士大夫所重,但是總體來看,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革除早已被揚雄針砭的散體大賦自身具有的通弊,從而扭轉其衰竭之勢。就賦體文學發(fā)展的趨勢而言,當大賦已經定型為以窮泰極侈的筆墨達頌圣之旨,即便有諷諭,也不過勸百諷一,而以騷體為代表的抒發(fā)內心情懷之賦,正越來越成熟,在顯示出強勁的藝術生命力之時,仍要恪守老路,企圖重新振興,畢竟是違反客觀規(guī)律,逆歷史潮流而動,斷不會成功。
唐代李庾《兩都賦》
作者簡介:李庾,唐懿宗時人。李唐宗室,字子虔,襄邑恭王神符之后。官湖南觀察使兼御史中丞。工篆書,唐永州浯溪銘、浯臺銘并其篆書。(《唐書宗室世系表》、《金石略》)。有代表作《兩都賦》傳世。
原文:序: 臣伏見漢諸儒若班固張衡者,皆賦都邑,盛稱漢隆。當王道升平,火德丕赫,數子歌詠,發(fā)著後代。今自隋室遷都,而我宅焉。廣狹榮陋,與漢殊狀。言時則有六姓千齡之變,言地則非秦基周室之故。宜乎稱漢於彼,述我於此。臣幸生圣時,天下休樂,雖未及固、衡之位,敢效皋陶、奚斯庶幾之誠。謹冒死再拜獻兩都賦,凡若干言,以詘夸漢者,昭聞我十四圣之制度。請付史氏。賦曰:右賦西都:洛 先生客於上京,問里人以秦漢咸陽故事。里人曰:「先生不習乎哉!秦址薪矣。漢址蕪矣。西去一舍,鞠為墟矣。代遠時移,作新都矣。」先生曰:「賓者不識,藐然老沉。懵歲亡而日遠,愿聞古而知今。為我源說,恭承玉音!估锶嗽唬何粽叩壅滋凭,命隋先基。乃假隋權,是開中原。既權二年,為唐遷都。周榛秦莽,平蕪 馀。文驅煬逆,卒於侑傳。若天使項氏死勞,而授漢休也。唐開禪壇,新都之門。辟殿乾宮,以朝諸侯。時則有若房、魏作弼,英、鄂執(zhí)律。南陽故人,河間帝室。戎衣既脫,瑞氣洋溢。歡聲傳於億兆,煬燎致乎太一。乃會漢 ,發(fā)周賚。謐萬類,氵亭四海。遂開國以報功,差子男之五等。然後構閣圖形,榮號凌煙。指河帶以山礪,書天子之縉紳。其制度也,擁乾體,正坤儀。平兩曜,據北辰。斥咸陽而會龍首,右社稷而左宗廟。宣達周衢,址以十二;棋張府寺,局以百吏。環(huán)以文昌,二十四署。六部提統,按星分度。儼憲臺而西列,肅陰館於北戶。建倍員於前王,總維綱於御史。端國家之朝儀,實周察乎左右。其內則有太極承端,通址含元。日出東榮,月沉西軒。倚九 之下麓,涵太液之清瀾。龍道雙回,鳳門五開。煙籠凝碧,風靜蓬萊。東則左閣當辰,延英耽耽。宣徽洞達,溫室隅南。接以重離,綿乎少陽。是為二宮,復道邃廊。西則月華重啟,銀臺內向。中書在焉,密用宰相;抡邉e省,延緣右藏。建子亭於屏外,設蘭 於廡下。天子端朝,明庭九賓。發(fā)少府之冕旒,陳奉常之書勛。肅勾陳以辟護,翼雉扇而對分。雞人乃下,鶴唱先聞。千官就日,萬品趨云。漏遲遲而東轉,風習習而南薰。外則國子招徒,疏館開軒。左立太學,前 廣文。膳豐中廚,就教九年;圆┦,總之成均。秘書典籍,品命校郎。橫閣三重,闡正鉛黃。若六藝之條貫,百氏之縱橫。交錯發(fā)論,禮形而樂聲。太傅在前,少傅在後。載言載筆,出納謨誥。 動鸞飛,振玉鏘金。殷廟羞瑚璉之器,楚材慚杞梓之林。已而燮和陰陽,經緯天地。采摭軒昊,牢籠虞夏。辟孔子之學堂,敷一代之風雅。此王者之文教也。親兵百萬,制以神策。紫身豹首,金腰火額。獵霞張旆,剝犀綴革。奮目而虎眥,振髯而猬磔。柔六鈞,貫七札。對天仗以司戈,分玉墀而執(zhí)戟。別有陳旌賜鉞,閫外四七。依榆關以作鎮(zhèn),拒柳營而開壁。逐虜則出塞飛塵,伐叛則救 作澤。此王者之武威也。唐禮既行,三代同風。徵叔孫之春官,命伯夷之秩宗,則有封禪巡狩,謁天拜祖,明堂辟雍,王者之事,有司勿失。次有朝廷之位,班爵之序,器服車馬,以節(jié)文武,不僭不濫。群臣之事,有司以告。下有內族外姻,以殺以隆,五禮各殊,陳吉儀兇,一室是形,天下大同。百姓之事,有司以教。故以內則敬,以外則嚴,以家則肥,以國則昌。卿士翼翼,公侯皇皇。在野熙熙,在朝蹌蹌。夫如是夸周而正魯,胡可殫詳。洎乎樂之設也。以德配樂。陳器以作,革木匏竹,иね磬 。命官二署,諧以協律。以奏廟貌,祖考來格;以陳宮庭,簫韶九成。鳳凰來儀,以布天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及乎御允衣,集舞童;颢I凱作銘,以宣帝功;或布字綴行,以達皇風。此《禮經》之所未紀,夔戛之所不同。刑期無刑,辟以止辟。三章 漢祖之德,肆赦緩穆王之法。於是天子御端門,詔天下。渙汗發(fā)澤,與民更始。建金雞於仗內,聳修竿而揭起。其下則稅三關,解銀鐺。追其工,徙 兜,煦舜弦,浹堯年。臺收白簡,史閣丹筆?偳锕僦,料不逾乎三十。斥匡衡之失論,罪溫舒之不足。司刑無鬼哭之庭,大理有烏巢之獄。又若薦祖建宮,元元之庭;霞帔云冠,飄飄太清。天子將有事也,歲豆時籩,夏簋殷 。傳金爐之御煙,開甲帳之琳瑯。此王者之示孝也。對里連街,帝宅王家。青門列檻,棠棣分華。勤政外名,花萼中題。屹云中而佩鳳,杳天外而舒 。於是天子設千席,羞百醴。家人齒筵,愉愉濟濟。此王者之示悌也。盛則長堤砥平,錯則纓弁繁夥。佩印分魚,九參六佐。肅威儀於行蓋,指戒途於前馬。待漏未開,朝騎沓街。雞鳴朱邸,火度青槐。先導擘云,後車奮雷。遞以嚴聲,不生微埃。人寒物栗,統以京尹。臨人秉殺,罔敢不謹。豪家戚里,金張許史。走騎如龍。行車若水,拉枯請命,曾不仰視。配前秦與後趙,固異代而殊擬。其地勢也,負泰章臺,倚漢甘泉。帶涇渭之富流,挾終南之壽山。指重城於二華,拓外門於兩關。元素交川,灞 在焉。斷虹偃蹇而亙梁,拖輪走驟而蹄奔。度萬國以向朝,趨魏闕之通門。赤縣統劇,停阡帝鄉(xiāng)。長安萬年,乾封明堂。藍田左掎, 杜前張。分圻連乎馮翊,畫疆接乎岐陽。排吳山而抵蜀,亙氐谷而通商。天子穆清,環(huán)衛(wèi)陳兵。將軍之號,三番六營。至乃辨曉警昏,主在金吾。鼓列六條,外傳通衢。備以嚴兵,羅以周廬。禁動息人,用戒不虞。其中則御水分溝,昆明下流。在野決溉,入宮環(huán)洲。菰織蒲紉,芡贄菱羞。渚戲元 ,沙眠白鷗。其遠也,深有蛟潭,氵瓜作龍湫。 接河漢,波通女牛。其近也,方塘含春,曲沼澄秋。戶閉煙浦,家藏畫舟。爾乃農家東作,厥土黃壤。樹以桑柘,翳薈乎南畝。以黍以 余,以黍以稷。以輸太倉,天子之儲。土厚地中,溫寒以宜。門多杖老,室有蕃兒。承化發(fā)謠,帝力不知。則有程鄭之家,白闥朱軒。崇基峻砌,待駟高門。木秀茸葩,紅舒綠繁。挺碩果於華林,育豐蔬於中園。珠箔晝晴,金缸夜明。羅繡巾 ,鼓瑟吹笙,嘩族陳賓,以樂乎太平。貨隧分廛,物次駢連。中署肆師,夕咽朝昏。越璞楚琛,蜀賄巴ク。裁綺張繡,紋軸蕉筒。聲教之所被,車書之所通。交錯雜沓,斯焉會同。黃宅緇廬,金篆玉扃。以張帝居,用壯天庭,千形萬聲,不可多名。天子奉堯舜之道,勤後稷之功。當仲夏而獻繭,立中和而視農。然後黼黻時備,粢盛告豐。其接下情也,則堯鼓不懸,晉木不列。熔金作軌,四門是揭。人靡迷邦,士無諱訐。示收才而問眚,上諫行而冤達。當其萬國貢珍,四夷納贐。賦用舟通,財因輦進。地官計國,度支主吝。百姓既足,斯焉充 刃。復若天府萬品,以備供職。登饌則光祿獻廚,命駕則太仆承軾。其樂人也,大啟九門,分開三殿。齒群臣於次坐,徵公族於內宴。於以訓恭儉,於以示慈惠。戲族咸在,百弄迭改。視仙童之霓裳,睹壯夫之角抵。御階晝陰,帝座春深。繽紛宦闥,窈窕嬪林。既受賜於逮昏,盡拜帛而懷金。與眾之樂,一日於此。先生獨不習乎!其四郊也,或有乘時之舊址,亡國之遺蹤。天子迎四氣,[B242]然改容,曰是足以懷傷於耳目,作戒於心胸。昔秦政肆刑,秦民其傾。楚澤大呼,分隳列城。徒罷驪山,役休上林。秦址既遷,鴻門至今。此東郊之事也。隋苑廣袤, 籠南山。占地萬頃,不為人間。齊門失耕,禽游獸 。代謝物移,繚垣不完。此南郊之事也。豐水悠悠,文王作周。傳難子孫,衰平遂遷。乃眷鎬都,武王宅居。國失赧遜,酆鎬乃蕪。此西郊之事也。漢設五 ,以主淫祀。欒誑徐誣,將求永久。天子親拜,太牢黍牲。事兇地存,為天下笑。此北郊之事也。故因迎春則鑒秦敗,知恃刑不如恃德也;因迎夏則鑒隋怠,知獵獸不如獵賢也;因迎秋則鑒周勤,知祖基作艱,傳萬年也;因迎冬則鑒漢誤,知去淫即正,獲天祚也。四鑒以陳,澤於生人;四德以懋,格於上下。故我高祖一呼大定,安都居正。傳今皇帝一十四圣,是知禪國也,禪都也,非得隋之命,是得天之命。右賦東都:先生曰:富哉言乎,堯、舜之事,吾知之矣。然天地旁魄,奧區(qū)不一。九衢六陌,亦稱河洛。始乎周卜,今日隋革。進八百里,作唐東宅。成者居者,余得其故。用悉聞見,丕我王度。子不識乎?顛煬僨華,中原毒 。順天應人,文皇赫圖。王充不來,建德相依。阻我東人,不蘇義旗。高祖西安,文皇舞千。一掛戎衣,邦人保完。彭城獻級,東功乃立。則創(chuàng)業(yè)之事,不獨於西也。高祖至天後朝,匪伊是居,於焉逍遙。明帝大同,出震開宮。恩波爾鄉(xiāng),泄源於東。則太平之事,不獨於鎬也。若乃用洛為池,帶河為沼。洞八門之會要,控二梁之夭矯。在隋之始移。劃前規(guī)之隘,侈舊制之陋。指半含而新布,乃集工而成就。重城不居,萬盜齊構。訖大業(yè)於義寧,廓皇家而遜授。既而天踵以正,地產以實。禎符所紀,嘉名不一。表賢則河水變清,瑞圣則洛圖屢出。帝功既成,封禪禮行。顯祖光宗,勒岱而祈嵩。我甸我郊,三圣之靈壇在焉。赤縣神州,與京比儔。徑山東之貢賦,扼關外之諸侯。直齊梁而駕輅,引淮汴而通舟。太行枕甸,發(fā)址崇垓;覃懷鎮(zhèn)封,上干昭回。鑿門導伊,兩阜屏開。育仁頤智,堂奧庭隈。爾其左掖通東,右掖洞西;\故地之銅駝,抱舊里之玉雞。御溝接氵瓜,苑樹通堤?锅P樓於內庭,矗端門於天街。上陽別宮,丹粉多狀。鴛瓦鱗翠,虹梁疊壯,橫延百堵,高量十丈。出地標圖,臨流寫障。霄倚霞連,屹屹言言。翼太和而聳觀,側賓曜而疏軒。若蓬萊之真?zhèn)H,瀛洲之列仙。鸞駕鶴車,往來於中天。嚴城曉啟,千門萬戶。建衛(wèi)對營,開扃接牖。翠華在鎬,分官以守。監(jiān)署惟三,卿曹亦九。臺閣高閌,支馭東方。仍俾二官,別持憲綱。赫若夏日,凜如秋霜。威動乎甌、閩之國,風行乎燕、薊之鄉(xiāng)。郊圻作固,屯兵孟津。千里無煙,萬夫狺狺。實兼武牢,以食濟溫。惟是咽喉,屬於將軍。禮樂所流,厥惟舊周。追魯俗而為鄰,化殷頑而作柔,異材挺擢,多士優(yōu)游。原 無 無而耕溺,水濺濺而洗由。士得天爵,孝稱行原。身行大節(jié),里有旌門。以繼前修,以垂後昆。榮一時之史籍,聳當代之人倫。兄友弟恭,位皆崇榮。石記標衢,棣萼為名。螭首龜趺,嶷峙雙形。指兩馮而遠邁,對二陸而遐征。至若里巷之新名,閭閻之近革;騾^(qū)區(qū)於傅說,或瑣瑣於典冊。非敬戒於將來,何侈言之敢作。且二誥尚存,始卜惟艱。四姓所都,季年乃遷;虻渺堵,或得於傳。幸子弗嘩,試為子發(fā)乎齒牙。里人曰諾。先生曰:郟辱阝之地,中居帝域。賢相圣營,龜符墨食。成王定鼎,以休姬德。三十承孫,八百祚年。祖功浸微,衰平乃遷。幽用婦烽,諸侯疾怨。夷元敬朔,太史不頒。百派分波,爭涸其源。汜水而鄭,陽翟而韓。晉盟河陽,秦戍新安。一旅之兵,一成之土。嬴氏乘之,不享文武。此周之失都也。南陽真人,復運漢基。舊邦惟新,上稱康時。光武而釀,明醴和ㄤ。沖質不長,桓、靈自縱。後戚立權,內官分弄。四星耀斗,百桷摧棟。陽弱陰強,劉輕曹重。此後漢之失都也。魏丕徙許,促齡四十。疆臣執(zhí)柄,三嗣徒立。政由寧氏,王髦莫奮。瓦解土崩,炎居奐遜。此魏之失都也。晉始三世,亂興永嘉。蕭墻構兵,沈閼稱戈。浩浩逆流,天下墊波。八王既分,五馬南奔。左衽之裘,乃來中原。此西晉之失都也。故權在諸侯,則姬氏平;權在內官,則漢室傾;權在強臣,則魏狃;權在親戚,則晉走。是四者各以其故,權與勢移,運隨鼎去。從古如斯,謂之何如。世治則都,世亂則墟。時清則優(yōu)偃,政弊則戚居。勿謂往代,試言前載。開元太平,海波不驚。乃駕神都,東人夸榮。時則轔轔其車,殷殷其徒。行者不赍,衣食委衢。冠冕之夫,綺羅之婦。百室連歌,千筵接舞。高樓大觀,陳賓歸侶。金堂玉戶,絲哇管語,我道如堯。我稅如貉,貧庾而稻。賤笥而裼,比屋相視。恥衣空帛,開場分肆,不列 麥。同軌同文,晝呼夜歡。父懌子愉,去徑即盤。既兆既億,動動植植。無聲之樂,薰然不息。稽成康之周隆,考文景之漢漢休。摧代系時,不為彼優(yōu)。我俗既饒,我人既驕。安不思危,逸而忘勞。故天寶之季,漁陽兵起。逆旗南指,我無堅壘。匝甸鼙動,沖天羯腥。門開麗景,殿據武城。殺人如刈,焚廬若 。蜀駕先移,允師後誓。傷四年之委燼,奮二將以建勛。天落妖彗,風摧陣云。及夫埽臺榭之灰,收京野之骨。徵郡國之版在,驗地官之籍列。太平之人,已十無七八。至德復興,六紀於茲。七圣儲休,平癰補痍。故含識之士女,植發(fā)之童兒,皆能痛其喪亂,而期我康時。今四方之事,叟不知也。惟洛泱泱,濱盈萬室。惟城職職,市廛駢集。比年大有,稍藏以實。都人嬉賀,有笑無栗。咸曰將睹乎貞觀之風,開元之日。鄉(xiāng)里之人,思萬乘之威儀,幸物阜而時和,指康衢而引領,作望幸之賡歌。歌曰:曉 行兮西風,慶搖裔兮龍在中。望云光兮拜千百,西澤霈兮均東澤。里人曰:誠哉是言。前年日南至,天子謁太清宮太廟,郊天祀地。既畢事,執(zhí)謙端 ,謂公卿大夫曰:予在人上,歷祀三四。年谷比登,未及於富。人庶稍蕃,未臻於壽,動植小遂,猶有枯夭。日月所至,猶照叛士。戎狄雖貢,西地猶虜。今行大禮,得不愧望於天,而獻羞於祖。是尚以圣政為憂,未意於行幸也。先生曰:大哉為君!用是言也,理是事也。則千里如郊,萬里如圻。在西而東均,處內而外肥。吾歸息鄉(xiāng)里之謠,安堯舜之時。將齊驅於壽域,何近喜而遠悲。則知鑒四姓之覆轍,嗣重葉之休烈。用是言也,理是事也,即所都者,在東在西可也。
作品賞析唐文宗太和年間,李庾作《西都賦》、《東都賦》,直接上繼班張,寫長安與洛陽,成了唐代少見的大賦(注:李庾《西都賦》、《東都賦》載《文苑英華》卷四四。其創(chuàng)作時間,馬積
高考
證作于唐文宗太和四年或五年(830或831年),是也。參馬先生《賦史》342-34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版。)。長安在西漢以后,先后有前秦、后秦、前趙、西魏、北周建都。洛陽在西晉以后,北魏后期曾為都城,至隋以長安為京師,而以洛陽為東都。大唐建國,定都長安,高宗顯慶二年也“以洛陽宮為東都”(《新唐書·高宗紀》)。故李庾所寫“西都”、“東都”不僅同班固、張衡以前后古今的都城對比者不同,也與左思的以被統一國家之都城對比而寫者不同,它是以當時朝廷確定的都城和東都為題材。從時間背景上來說,李庾作此賦,不在大唐鼎盛、國勢興隆之時,而是在統治集團奢侈腐朽社會各種矛盾逐步激化之時。作者的用意,既不是因為遷都的問題,也不是為了歌頌天下一統,而是為了總結歷史的經驗。這同張衡的《二京賦》有些相近,但又有所不同:《二京賦》主要是就作者所見,想通過描寫京都的奢淫過度而起到諷諫的作用,李庾之賦卻是包含著更多的哲理,以長安和洛陽的興廢為主線,縱觀兩千年的歷史,有著更深刻的思想哲理。因為自周人建都鎬京、周公經營雒邑,長安、洛陽,一直為歷來政治家所關注,在歷史上建都次數最多,時間最久。李庾賦中,對周、漢以來建都兩地之國有道而興、無道而亡的情況均加議論,吊古憑今,感慨萬端。尤其自漢代曾有過西都、東都之爭以后,政治家往往臨事而議,各計短長。故李庾《西都賦》縱論周、秦、漢、隋亡國之教訓,加以總結,認為應“鑒秦敗,知恃刑不如恃德也”;“鑒隋怠,知獵獸不如獵覽也”;“鑒周勤,知祖基作艱,傳萬年也”;“鑒漢誤,知去淫即正,獲天祚也”!稏|都賦》之末則作出更為精辟透徹的議論:“則知鑒四姓之覆轍,嗣重葉之休烈,用是言也,理是事也,即所都者在東在西可也。”然而唐王朝統治者也未能避免周幽王、秦二世、漢獻帝、隋煬帝那樣的結局。唐亡以后,只有五代的唐建都洛陽(名東都),以長安為西都,再無有在長安建都者。洛陽,則只有五代的梁以為西京(建都開封,名東京),晉、漢、周的京都建制與梁相同。實際除五代的唐以外,長安、洛陽都再沒有真正成為政治中心。所以說,李庾的《西都賦》、《東都賦》是對長安、洛陽這兩個古都歷史的總結,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中國近二千年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歷史的總結。
[1]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ci/cifu/531726.html
相關閱讀:
宋?范仲淹《天道益謙賦》
宋?范仲淹《稼穡惟寶賦》
滕王閣序
唐朝張??《登春臺賦》
北征賦原文及翻譯
上一篇:
唐朝張鳴鶴《空賦-》
下一篇:沒有了
相關主題
辭賦精選之卜居
袁枚《遣興》欣賞
唐朝上官遜《松柏有心賦》
唐?佚名撰《賦譜》
辭賦精選之封燕然山銘
封燕然山銘
先秦?屈原《九章?惜誦》
岳陽樓記原文及藝術手法
卜居 屈原
登樓賦原文賞析
推薦閱讀
永州八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翻譯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
東征賦原文賞析
朝代:兩漢 作者:班昭 原文: 惟永初之有七兮,余隨子乎東征。時孟春之吉日兮,撰良辰而將……
漢?枚乘《梁王菟園賦》
漢?枚乘《梁王菟園賦》 來源:丁文龍 原文: 修竹檀欒,夾池水,旋菟園,并馳道,臨廣衍,……
唐朝白居易《荷珠賦》《動靜交相養(yǎng)賦》《
唐朝白居易《荷珠賦》《動靜交相養(yǎng)賦》《泛渭賦》《傷遠行賦》《宣州試射中正鵠賦》《省試……
宋?黃庭堅《??子由???草》
宋?黃庭堅《??子由???草》 來源:丁文龍 原文: ?欲?挫崛奇,?欲弘?。故子瞻作?物?,光怪百……
相關閱讀
唐?宋言《漁父辭劍賦(以“濟人之急,取
李夫人賦 原文及翻譯
七發(fā)原文賞析
唐朝盧庾《梓潼神鼎賦》
《七發(fā)》【賞析】原文+注譯
東征賦原文賞析
唐?盧肇《天河賦(以“天空色際,寧見浮
宋?歐陽修《省試司空掌輿地圖賦》
唐朝高適《蒼鷹賦》《奉和李泰和鶻賦》《
《述行賦》【賞析】注解+譯文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Copyright(C) 2006-2016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