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境陰暗
我心境陰暗——請快調好弦,
莫等到我不忍聽琴的時辰;
就讓你的手指慢撥輕彈,
向我耳中送進軟語溫存。
倘若此心尚懷可珍惜的希望,
魔力的琴聲將誘它重新滋長;
倘若此眼還有潛藏的淚滴,
它將迸流,而不再把頭腦灼傷。
但請先別奏歡樂的音符,
[英國]拜倫
但求曲調深沉而荒野
告訴你吧,琴師,我需要痛苦,
否則這顆沉重的心就將爆裂,
因為它原是悲哀所哺育,
并在不眼的長夜中痛戚;
如今它注定要嘗最大的痛苦,
讓它立時碎裂,或向歌聲屈膝。
(飛白譯)
【賞析】
拜倫是一個個性極強的人物,也是浪漫主義運動第二浪潮中的核心人物。在第二浪潮中,他以追求自由的磅礴激情,孤獨憂郁的悲劇氣質,憤世嫉俗的冷嘲熱諷,幾乎風靡了整個歐洲,形成了被稱為“拜倫主義”的旋風。這股旋風對海涅、密茨凱維奇、普希金、埃斯普龍塞達、?塞和萊蒙托夫等詩人都發(fā)生了強烈影響。
拜倫主義,它一方面是一場民族解放的風暴,一方面又是一曲個人主義的頌歌。拜倫是以叛逆者的姿態(tài)登上詩壇的,一開始就向英國的現(xiàn)實進行無情的抨擊,而最后則為希臘民族解放事業(yè)而捐軀。但同時他又蔑視群眾,正如他在長詩《恰爾德·哈洛爾德》中寫的:“我并沒有愛過這世界,它也沒有愛惜我”,“紛紜的世人不能把我看作他們一伙”。世界上那么多人,他卻覺得舉目無親,這是拜倫沉重的感慨。所以他在許多敘事詩中塑造的,都是一些孤傲而厭世的個人反抗者,這一系列形象獲得了“拜倫式英雄”的稱號;而在抒情詩里,拜倫表現(xiàn)的則是浪漫主義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鴻溝。
《我心境陰暗》就是這樣一首抒情詩。其中抒發(fā)的,既是當時歐洲民族解放和民主運動遭到挫敗而產生的巨大悲哀,也是作者自己固有的陰郁。這是著名組詩《希伯來曲》中的一首,拜倫借古代希伯來民族亡國被虜,淪為巴比倫之囚的哀史,來抒發(fā)當代的悲哀。
“我心境陰暗”,“陰暗”是比“悲哀”、“沉重”更重的詞,正適用于拜倫,而不適用于(譬如說)雪萊或濟慈。全詩把這陰暗的心境層層剖析,把一腔郁積的悲哀之火寫得炙手可熱,而這一切都是通過與琴師的談話、通過心境與音樂的關系寫出來。
歷來的“聽琴”詩,例如韓愈的《聽穎師彈琴》或德萊頓的《亞歷山大之宴》,都把音樂放在主導地位,琴師左右著聽者的感情。如《聽穎師彈琴》中的琴師能“以冰炭置我腸”,《亞歷山大之宴》中的琴師能“煽起心靈的狂熱,或燃起脈脈柔情&rdquo,詞語;。拜倫的這首詩也同樣承認音樂的超凡的魔力,承認它的誘導和宣泄的功能;但是拜倫的心境太陰暗了,這是連音樂也不能隨意左右的。所以詩人不肯把主導權讓給琴師,他一反聽琴詩的慣例,在這里自己擔任主導,向琴師“點曲”了。
懷著陰暗的心境,詩人點的不是歡樂的曲調,而是痛苦借助音樂的宣泄。然而在前后兩節(jié)中,詩人點的曲子又有微妙的變化。在第一節(jié)里,詩人希望聽到“軟語溫存”的安慰,靠它來培養(yǎng)那一點或許還殘存的希望,疏導那一點或許還殘存的熱淚。然而到第二節(jié)里,詩人卻要求曲調“深沉而荒野”了。其實,“宣泄痛苦”的主題并沒有變,只是詩人覺得軟語溫存的安慰已不足以宣泄如此巨大的痛苦了,只有用能與“最大的痛苦”匹敵的荒野的音樂,才能達到宣泄的目的,而使這顆心免于立時破裂。
這首詩篇幅雖小,我們從中也足以感受到拜倫的宏大的悲哀。(飛白)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