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下原文及翻譯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一
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
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句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詩云:‘畏天之威,于時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對曰:“王請無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
“《詩》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篤周祜,以對于天下!宋耐踔乱。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孟子梁惠王下注釋一
、湯事葛:湯,商湯,商朝的創(chuàng)建人。葛,葛伯,葛國的國君。葛國是商緊鄰的小國,故城在今河南寧陵北十五里處。
2、文王事昆夷:文王,周文王。昆夷,也寫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國名。
3、太王事獯(xūn)鬻(yù):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即古公父。獯鬻又稱獫狁,當時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
4、勾踐:春秋時越國國君(公元前497年至前465年在位)。吳:指春秋時吳國國君夫差。
5、畏天之威:,于時保之:引自《詩經(jīng)。周頌。我將》。
6、《詩云》:以下詩句引自《詩經(jīng)。大雅;室印。
7、赫斯:發(fā)怒的樣子。
8、爰:語首助詞,無義。
9、遏:止;徂(cú):往,到。莒:古國名,在今山東莒縣,公元前43年被楚國消滅。
0、篤:厚;祜:福。
、《書》曰:書,《尚書》,以下引文見偽《古文尚書。周書。泰誓》。
2、厥:用法同“其”。⒀衡行:即“橫行”。
孟子梁惠王下翻譯一
齊宣王問道:“和鄰國交往有什么講究嗎?”
孟子回答說:“有。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夠以大國的身份侍奉小國,所以商湯侍奉大國,周文王侍奉昆夷。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夠以小國的身分侍奉大國,所以周太王侍奉獯鬻,越王勾踐侍奉吳王夫差。以大國身分侍奉小國的,是以天命為樂的人;以小國身分侍奉大國的,是敬畏天命的人。以天命為樂的人安定天下,敬畏天命的人安定自己的國家。《詩經(jīng)》說:‘畏懼上天的威靈,因此才能夠安定!
宣王說:“先生的話可真高深呀!不過,我有個毛病,就是逞強好勇!
孟子說:“那就請大王不要好小勇。有的人動輒按劍瞪眼說:‘他怎么敢抵擋我呢?’這其實只是匹夫之勇,只能與個把人較量。大王請不要喜好這樣的匹夫之勇!
“《詩經(jīng)》說:‘文王義憤激昂,發(fā)令調(diào)兵遣將,把侵略莒國的敵軍阻擋,增添了周國的吉祥,不辜負天下百姓的期望!@是周文王的勇。周文王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
“《尚書》說:‘上天降生了老百姓,又替他們降生了君王,降生了師表,這些君王和師表的唯一責任,就是幫助上帝來愛護老百姓。所以,天下四方的有罪者和無罪者,都由我來負責,普天之下,何人敢超越上帝的意志呢?’所以,只要有一人在天下橫行霸道,周武王便感到羞恥。這是周武王的勇。周武王也是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如今大王如果也做到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那么,老百姓就會唯恐大王不喜好勇了啊。”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二
齊宣王見孟子于雪宮。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
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齊景公問于晏子曰:‘吾欲觀于轉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瑯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觀也?’
晏子對曰:‘善哉問也!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夏諺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為諸侯度!苯褚膊蝗唬簬熜卸Z食,饑者弗食,勞者弗息。??胥讒,民乃作慝。方命⑾虐民,飲食若流。流連荒亡,為諸侯憂。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先王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悅,大戒于國,出舍于郊。于是始興發(fā)補不足。召大師曰:‘為我作君臣相說之樂!’蓋《?招》、《角招》是也。其詩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注釋二
、雪宮:齊宣王的離宮(古代帝王在正宮以外臨時居住的宮室,相當于當今的別墅之類)。
2、非:動詞,認為......非,即非難,埋怨。
3、非:不對,錯誤。
4、齊景公:春秋時代齊國國君,公元前547年至前490年在位。
5、晏子:春秋時齊國賢相,名嬰,《晏子春秋》一書記載了他的事跡和學說。
6、轉附、朝舞:均為山名。
7、瑯邪:山名,在今山東省諸城東南。
8、豫:義同“游”。
9、??:因憤恨側目而視的樣子;
0、胥:皆,都;讒:毀謗,說壞話。慝:惡。
、方命:違反命令。方,反,違反。
2、大戒:充分的準備。
3、大師:讀為“太師”,古代的樂官。
4、《?招》、《角招》:與角是古代五音(宮、商、角、?、羽)中的兩個,招同“韶”,樂曲名。
5、蓄(xù):愛好,喜愛。尤:錯誤,過失。
孟子梁惠王下翻譯二
齊宣王在別墅雪宮里接見孟子。宣王說:“賢人也有在這樣的別墅里居住游玩的快樂嗎?”
孟子回答說:“有。人們要是得不到這種快樂,就會埋怨他們的國君。得不到這種快樂就埋怨國君是不對的;可是作為老百姓的領導人而不與民同樂也是不對的。國君以老百姓的憂愁為憂愁,老百姓也會以國君的憂愁為憂愁。以天下人的快樂為快樂,以天下人的憂愁為憂愁,這樣還不能夠使天下歸服,是沒有過的。
“從前齊景公問晏子說:‘我想到轉附、朝舞兩座山去觀光游覽,然后沿著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瑯邪。我該怎樣做才能夠和古代圣賢君王的巡游相比呢?’
“晏子回答說:‘問得好呀!天子到諸侯國家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視各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諸侯去朝見天子叫述職。述職就是報告在他職責內(nèi)的工作的意思。沒有不和工作有關系的。春天里巡視耕種情況,對糧食不夠吃的給予補助;秋天里巡視收獲情況,對歉收的給予補助。夏朝的諺語說:“我王不出來游歷,我怎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來巡視,我怎么能得到賞賜?一游歷一巡視,足以作為諸侯的法度!爆F(xiàn)在可不是這樣了,國君一出游就興師動眾,索取糧食。饑餓的人得不到糧食補助,勞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側目而視,怨聲載道,違法亂記的事情也就做出來了。這種出游違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樣浪費。真是流連荒亡,連諸侯們都為此而憂慮。什么叫流連荒亡呢?從上游向下游的游玩樂而忘返叫做流;從下游向上游的游玩樂而忘返叫做連;打獵不知厭倦叫做荒;嗜酒不加節(jié)制叫做亡。古代圣賢君王既無流連的享樂,也無荒亡的行為。至于大王您的行為,只有您自己選擇了。’
“齊景公聽了晏子的話非常高興,先在都城內(nèi)作了充分的準備,然后駐扎在郊外,打開倉庫賑濟貧困的人。又召集樂官說:‘給我創(chuàng)作一些君臣同樂的樂曲!’這就是《?招》、《角招》。其中的歌詞說:‘畜君有什么不對呢?’‘畜君’,就是熱愛國君的意思!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三
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毀明堂。毀諸?已乎?”
孟子對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蓖踉唬骸巴跽傻寐勁c?”
對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fā)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詩云:‘哿矣富人,哀此煢獨!蓖踉唬骸吧圃昭院!”
曰:“王如善之,則何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
對曰:“昔者公劉好貨;《詩》云:‘乃積乃倉,乃裹糇糧,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啟行!示诱哂蟹e倉,行者有裹糧也,然后可以爰方啟行。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對曰:“昔者大王好色,愛厥妃!丛姟翟疲骸殴?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斒菚r也,內(nèi)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孟子梁惠王下注釋三
、明堂:為天子接見諸侯而設的建筑。這里是指泰山明堂,是周天子東巡時設,至漢代還有遺址。
2、已:止,不。
3、岐:地名,在今陜西岐山縣一帶。
4、耕者九一:指井田制。把耕地劃成井字形,每井九百畝,周圍八家各一百畝,屬私田,中間一百畝屬公田,由八家共同耕種,收入歸公家,所以叫九一稅制。
5、關:道路上的關卡,近于現(xiàn)代“海關”的概念。市:集市。譏:稽查。征:征稅。
6、澤梁:在流水中攔魚的設備。
7、駑(nǔ):本指妻子兒女,這里用作動詞,不孥即指不牽連妻子兒女。
8、哿(ge)矣富人,哀此煢(qióng)獨:引自《詩經(jīng).小雅。正月》。哿,可以。煢:孤單。
9、公劉:人名,后稷的后代,周朝的創(chuàng)業(yè)始祖。
0、《詩》云:引自《詩經(jīng)。大雅。公劉》。
、堠(hòu)糧:干糧。
2、橐(tuó)囊:都是盛物的東西,囊大橐小。
3、思戢:語氣詞,無義。戢:同“輯”,和睦。用:因而。光:發(fā)揚光大。
4、干戈戚揚:四種兵器。
5、爰方啟行:爰,于是;方,開始;啟行:出發(fā)。
6、厥:代詞,他的,那個。
7、《詩》云:引自《詩經(jīng)。大雅。綿》。
8、古公?父:即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
9、率:循者。滸:水邊。
20、爰:語首詞,無義。姜女:太王的妃子。也稱太姜。
2、聿(yù):語首詞,無義。胥:動詞,省視,視察。宇:屋宇。
22、怨女:未出嫁的老處女。曠夫:未娶妻的單身漢。古代女子居內(nèi),男子居外,所以以內(nèi)外代指。
孟子梁惠王下翻譯三
齊宣王問道:“別人都建議我拆毀明堂,究竟是拆毀好呢?還是不拆毀好呢?
孟子回答說:“明堂是施行王政的殿堂。大王如果想施行王政,就請不要拆毀它吧!薄⌒跽f:“可以把王政說給我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從前周文王治理岐山的時候,對農(nóng)民的稅率是九分抽一;對于做官的人是給予世代承襲的俸祿;在關卡和市場上只稽查,不征稅;任何人到湖泊捕魚都不禁止;對罪犯的處罰不牽連妻子兒女。失去妻子的老年人叫做鰥夫;失去丈夫的老年人叫做寡婦;沒有兒女的老年人叫做獨老;失去父親的兒童叫做孤兒。這四種人是天下窮苦無靠的人。文王實行仁政,一定最先考慮到他們!对娊(jīng)》說:‘有錢人是可以過得去了,可憐那些無依無靠的孤人吧!
宣王說:“說得好呀!”
孟子說:“大王如果認為說得好,為什么不這樣做呢?”
宣王說:“我有個毛病,我喜愛錢財!
孟子說:“從前公劉也喜愛錢財!对娊(jīng)》說:‘收割糧食裝滿倉,備好充足的干糧,裝進小袋和大囊。緊密團結爭榮光,張弓帶箭齊武裝。盾戈斧鉚拿手上,開始動身向前方!虼肆粼诩依锏娜擞泄,行軍的人有干糧,這才能夠率領軍隊前進。大王如果喜愛錢財,能想到老百姓也喜愛錢財,這對施行王政有什么影響呢?”
宣王說:“我還有個毛病,我喜愛女色。”
孟子回答說:“從前周太王也喜愛女色,非常愛他的妃子!对娊(jīng)》說:‘周太王古公?父,一大早驅馳快馬。沿著西邊的河岸,一直走到岐山下。帶著妻子姜氏女,勘察地址建新居!菚r,沒有找不到丈夫的老處女,也沒有找不到妻子的老光棍。大王如果喜愛女色,能想到老百姓也喜愛女色,這對施行王政有什么影響呢?”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四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王曰:“已之!痹唬骸八木持畠(nèi)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注釋四
、比(bì):及,至,等到。反:同“返”。
2、則:這里的用法是表示事情的結果。
3、士師:司法官。
孟子梁惠王下翻譯四
孟子對齊宣王說:“如果大王您有一個臣子把妻子兒女托付給他的朋友照顧,自己出游楚國去了。等他回來的時候,他的妻子兒女卻在挨餓受凍。對待這樣的朋友,應該怎么辦呢?”
齊宣王說:“和他絕交!”
孟子說:“如果您的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屬,那應該怎么辦呢?”
齊宣王說:“撤他的職!”
孟子又說:“如果一個國家的治理得很糟糕,那又該怎么辦呢?”
齊宣王左右張望,把話題扯到一邊去了。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五
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
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見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后可以為民父母。”
孟子梁惠王下注釋五
、故國:指歷史悠久的國家。
2、喬木:高大的樹木。
3、世臣:世代建立功勛的大臣。
4、進:進用。
5、亡:去位,去職。
孟子梁惠王下翻譯五
孟子拜見齊宣王,說:“我們平時所說歷史悠久的國家,并不是指那個國家有高大的樹木,而是指有世代建立功勛的大臣?纱笸跄F(xiàn)在卻沒有親信的大臣了,過去所任用的一些人,現(xiàn)在也不知到哪里去了!
齊宣王說:“我應該怎樣去識別那些真正缺乏才能的人而不用他呢?
孟子回答說:“國君選擇賢才,在不得已的時候,甚至會把原本地位低的提拔到地位高的人之上,把原本關系疏遠的提拔到關系親近的人之上,這能夠不謹慎嗎?因此,左右親信都說某人好,不可輕信;眾位大夫都說某人好,還是不可輕信;全國的人都說某人好,然后去考察他,發(fā)現(xiàn)他是真正的賢才,再任用他。左右親信都說某人不好,不可輕信;眾位大夫都說某人不好,還是不可輕信;全國的人都說某人不好,然后去考查他,發(fā)現(xiàn)他真不好,再罷免他。左右親信都說某人該殺,不可輕信;眾位大夫都說某人該殺,還是不可輕信;全國的人都說某人該殺,然后去考查他,發(fā)現(xiàn)他真該殺,再殺掉他。所以說,是全國人殺的他。這樣做,才可以做老百姓的父母官!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六
齊人伐燕,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下注釋六
、齊人伐燕:公元前35年(齊宣王五年),燕王噲將燕國讓給他的相國子之,國人不服氣,將軍市被和太子平進攻子之,子之反攻,殺死了市被和太子平,國內(nèi)一片混亂。齊宣王趁機進攻燕國,很快就取得了勝利。
2、五旬而舉之:據(jù)《戰(zhàn)國策.燕策》記載,當齊國的軍隊攻打燕國時,燕國“士卒不戰(zhàn),城門不閉”,因此齊國軍隊五十天就攻進了燕國的首都,殺死了燕王噲和子之。
3、不取,必有天殃:因齊宣王認為他攻打燕國太順利,“人力不至于此”,是天意。所以,如果不占領它就是違背天意,必有災殃。它是當時人流行的觀念。
4、武王是業(yè):指武王滅紂。
5、文王是也:指文王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仍然服事殷商而沒有造反。
6、簞:盛飯的竹筐。食:飯。漿:米酒。
7、運:轉。
孟子梁惠王下翻譯六
齊國人攻打燕國,大獲全勝。齊宣王問道:“有人勸我不要占領燕國,有人又勸我占領它。我覺得,以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去攻打一個同樣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只用了五十天就打下來了,光憑人力是做不到的呀。如果我們不占領它,一定會遭到天災吧。占領它,怎么樣?”
孟子回答說:“占領它而使燕國的老百姓高興,那就占領它。古人有這樣做的,周武王便是。占領它而使燕國的老百姓不高興,那就不要占領它。古人有這樣做的,周文王便是。以齊國這樣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去攻打燕國這樣一個同樣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燕國的老百姓卻用飯筐裝著飯,用酒壺盛著酒漿來歡迎大王您的軍隊,難道有別的什么原因嗎?不過是想擺脫他們那水深火熱的日子罷了。如果您讓他們的水更深,火更熱,那他們也就會轉而去求其他的出路了!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七
齊人伐燕,取之。諸侯將謀救燕。宣王曰:“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這?”
孟子對曰:“臣聞七十里為政者,湯是也。未聞以千里畏人者!稌吩唬骸疁徽鳎愿鹗!煜滦胖瑬|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歸市者不止,耕者不變。誅其君而吊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稌吩唬骸?我后,后來其蘇!’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簞(dān)食壺漿以迎王師。若殺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王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于燕眾,置君而后去之,則猶可及止也!
孟子梁惠王下注釋七
、湯一征,自葛始:《尚書》逸文。
2、云霓:霓,虹霓。虹霓在清晨出現(xiàn)于西方是下雨的征兆。
3、歸市者:指做生意的人。
4、吊:這里是安撫、慰問的意思。
5、?:等待。后:王,君主。
6、后來其蘇:君王來了就會有起色。蘇:恢復,蘇醒,復活。
7、系累:束縛,捆綁。
8、重器:指貴重的祭器。
9、旄(mào)倪:旄,通“耄”,八十、九十歲的人叫做耄,這里通指老年人。倪,指小孩子。
孟子梁惠王下翻譯七
齊國人攻打燕國,占領了它。一些諸侯國在謀劃著要用救助燕國。齊宣王說:“不少諸侯在謀劃著要來攻打我,該怎么辦呢?”
孟子回答說:“我聽說過,有憑借著方圓七十里的國土就統(tǒng)一天下的,商湯就是。卻沒有聽說過擁有方圓千里的國土而害怕別國的!渡袝氛f:‘商湯征伐,從葛國開始!煜氯硕枷嘈帕耍裕斔驏|方進軍時,西邊國家的老百姓便抱怨;當他向南方進軍時,北邊國家的老百姓便抱怨。都說:‘為什么把我們放到后面呢?’老百姓盼望他,就像久旱盼烏云和虹霓一樣。這是因為湯的征伐一點也不驚擾百姓。做生意的照常做生意,種地的照常種地。只是誅殺那些暴虐的國君一來撫慰那些受害的老百姓。就像天上下了及時雨一樣,老百姓非常高興!渡袝氛f:‘等待我們的王,他來了,我們也就復活了!’如今,燕國的國君虐待老百姓,大王您的軍隊去征代他,燕國的老百姓以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所以用飯筐裝著飯,用酒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可您卻殺死他們的父兄,抓走他們的子弟,毀壞他們的宗廟,搶走他們寶器,這怎么能夠使他們?nèi)萑棠?天下各國本來就害怕齊國強大,現(xiàn)在齊國的土地又擴大了一倍,而且還不施行仁政,這就必然會激起天下各國興兵。大王您趕快發(fā)出命令,放回燕國老老小小的俘虜,停止搬運燕國的寶器,再和燕國的各界人士商議,為他們選立一位國君,然后從燕國撤回齊國的軍隊。這樣做,還可以來得及制止各國興兵。”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八
鄒與魯訌。穆公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
孟子對曰:“兇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對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無尤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孟子梁惠王下注釋八
、鄒與魯訌:鄒國與魯國交戰(zhàn)。昭,爭吵,沖突,交戰(zhàn)。
2、穆公:即鄒穆公。孟子是鄒國人,所以穆公問他。
3、莫之死:即“莫死之的倒裝,“之’”指“有司”。意思是“沒有人為他們而死!
4、疾:憎恨。
5、轉:棄尸的意思。
6、幾:接近,差不多。
7、曾子:即孔子的學生曾參。
8、尤:動詞,責備、歸罪。
孟子梁惠王下翻譯八
鄒國與魯國交戰(zhàn)。鄒穆公對孟子說:“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個,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而犧牲的。殺他們吧,殺不了那么多;不 殺他們吧,又實在恨他們眼睜睜地看著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到底怎么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說:“災荒年歲,您的老百姓,年老體弱的棄尸于山溝,年輕力壯的四處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糧倉里堆滿糧食,貨庫里裝滿財寶,官吏們卻從來不向您報告老百姓的情況,這是他們不關心老百姓并且還殘害老百姓的表現(xiàn)。曾子說:‘小心啊,小心。∧阍鯓訉Υ齽e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F(xiàn)在就是老百姓報復他們的時候了。您不要歸罪于老百姓吧!只要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會親近他們的領導人,肯為他們的長官而犧牲了!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九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間于齊、楚。事齊乎?事楚乎?”
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筑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
孟子梁惠王下注釋九
、滕文公: 滕國國君。滕國,古國名,西周分封的諸侯國,姬姓,開國國君是周文王的兒子錯叔繡。在今山東滕縣西南。公元前44年被越國滅,不 久復國,又被宋國消滅。
2、間:處。
3、池:城池,也就是護 城河。
4、效:獻,致。
孟子梁惠王下翻譯九
滕文公問道:“滕國是一個小國,處在齊國和楚國兩個大國之司。是歸服齊國好呢,還是歸服楚國好呢?”
孟子回答說:“到底歸服哪個國家好我也說不清。如果您一定 要我談談看法,那倒是只有另一個辦法:把護城河挖深,把城墻筑堅固,與老百姓一起堅守它,寧可獻出生命,老百姓也不退去. 做到了這樣,那就可以有所作為了!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Copyright(C) 2006-2016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