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杜鴻漸傳原文
杜鴻漸,故相暹之族子。祖慎行,益州長史。父鵬舉,官至王友。鴻漸敏悟好學,舉進士,解褐王府參軍。天寶末,累遷大理司直,朔方留后、支度副使。
肅宗北幸,至平涼,未知所適。鴻漸與六城水運使魏少游、節(jié)度判官崔漪、支度判官盧簡金、關內鹽池判官李涵謀曰:"今胡羯亂常,二京陷沒,主上南幸于巴蜀,皇太子理兵于平涼。然平涼散地,非聚兵之處,必欲制勝,非朔方不可。若奉殿下,旬日之間,西收河、隴,回紇方強,與國通好,北征勁騎,南集諸城,大兵一舉,可復二京。雪社稷之恥,上報明主,下安蒼生,亦臣子之用心,國家之大計也。"鴻漸即日草箋具陳兵馬招集之勢,錄軍資、器械、倉儲、庫物之數,令李涵赍赴平涼,肅宗大悅。鴻漸知肅宗發(fā)平涼,于北界白草頓迎謁,因勞諸使及兵士,進言曰:"朔方天下勁兵,靈州用武之處。今回紇請和,吐蕃內附,天下郡邑,人皆堅守,以待制命。其中雖為賊所據,亦望不日收復,殿下整理軍戎,長驅一舉,則逆胡不足滅也。"肅宗然之。及至靈武,鴻漸與裴冕等勸即皇帝位,以歸中外之望,五上表,乃從。鴻漸素習帝王陳布之儀,君臣朝見之禮,遂采摭舊儀,綿?其事。城南設壇?,先一日具儀注草奏。肅宗曰:"圣君在遠,寇逆未平,宜罷壇場。"余可其奏。肅宗即位,授兵部郎中,知中書舍人事,尋轉武部侍郎。至德二年,兼御史大夫,為河西節(jié)度使、涼州都督。兩京平,遷荊州大都督府長史、荊南節(jié)度使。
襄州大將康楚元、張嘉延盜所管兵,據襄州城叛,刺史王政遁走。嘉延南襲荊州,鴻漸聞之,棄城而遁。澧、朗、硤、歸等州聞鴻漸出奔,皆惶駭,潛竄山谷。歲余,征拜尚書右丞、吏部侍郎、太常卿,充禮儀使。二圣晏駕,鴻漸監(jiān)護儀制,山陵畢,加光祿大夫,封衛(wèi)國公。廣德二年,代宗將享郊廟,拜鴻漸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尋轉中書侍郎。
永泰元年十月,劍南西川兵馬使崔旰殺節(jié)度使郭英?,據成都,自稱留后。邛州衙將柏貞節(jié)、瀘州衙將楊子琳、劍州衙將李昌?等興兵討旰,西蜀大亂。明年二月,命鴻漸以宰相兼充山、劍副元帥、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以平蜀亂。鴻漸心無遠圖,志氣怯懦,又酷好浮圖道,不喜軍戎。既至成都,懼旰雄武,不復問罪,乃以劍南節(jié)制表讓于旰。時西戎寇邊,關中多事,鴻漸孤軍陷險,兵威不振,代宗不獲已,從之。仍以旰為劍南西川行軍司馬,柏貞節(jié)為邛州刺史,楊子琳為瀘州刺史,各罷兵。尋請入覲,仍表崔旰為西川兵馬留后。大歷二年,詔以旰為成都尹、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召鴻漸還京。鴻漸仍率旰同入覲,代宗嘉之。后知政事,轉門下侍郎,讓山南副元帥。三年八月,代王縉為東都留守,充河南、淮西、山南東道副元帥,平章事如故。以疾上表乞骸骨,從之,竟不之任。四年十一月卒,贈太尉,謚曰文憲。輟朝三日,賜物五百疋,粟五百石。
鴻漸晚年樂于退靜,私第在長興里,館宇華靡,賓僚宴集。鴻漸悠然賦詩曰:"常愿追禪理,安能挹化源。"朝士多屬和之。及休致后病,令僧剃頂發(fā),及卒,遺命其子依胡法塔葬,不為封樹,冀類緇流,物議哂之。
舊唐書?杜鴻漸傳翻譯
杜鴻漸,與前相臣暹同族。祖父慎行,為益州長史。父親鵬舉,做過王友。鴻漸聰慧好學,考取進士,擔任王府參軍。天寶末年(756),多次升為大理司直、朔方留后、支度副使。
肅宗幸駕北上,到達平涼,不知所去。鴻漸與六城水運使魏少游、節(jié)度判官崔漪、支度判官盧簡金、關內鹽池判官李涵謀略說:“如今胡羯叛亂,二京淪陷,皇上從南方幸駕到巴蜀,皇太子在平涼整治軍隊。但是平涼此地,不是聚集軍隊的地方,如果想取得勝利,一定要去朔方。如果侍奉殿下,十日之間,在西聚集河、隴之兵力,回紇勢力正強盛,與國家通好,在北征招勁騎,在南匯集各城,大兵進發(fā),可以收復二京。以雪恥國辱,上告知明主,下安撫百姓,這也是臣子的心愿,國家的大計!兵櫇u即日便草擬文告詳細陳述布防兵馬招集的勢態(tài),記載軍資、器械、倉儲、庫物的數量,命令李涵帶上趕赴平涼,肅宗非常高興。鴻漸得知肅宗從平涼出發(fā),在北邊的域界白草頓迎候,趁著慰勞各官使和兵士的時候,向肅宗進言說:“朔方聚集天下的強兵,靈州是用武的地方。如今回紇請求相和,吐蕃也附合于我,天下郡邑,人人都在堅守,等待命令。其中有些地方雖然被賊軍所占據,也有望很快收復。殿下整理軍戎,舉兵驅進,則叛逆可滅!泵C宗同意此話。
等到了靈武,鴻漸與裴冕等人勸肅宗馬上即位,以順應中外所望,五次上表,于是同意。鴻漸素來知曉帝王陳布和君臣朝見的禮儀,于是摘取舊議,在城南設置壇臺,在前一天向肅宗陳述儀注奏書。肅宗說:“皇上在很遠的地方,叛寇還未平滅,應該不設壇場。”對他其他的建議表示同意。肅宗即位,授鴻漸為兵部郎中,主管中書舍人方面事情,不久轉為武部侍郎。至德二年(757),兼任御史大夫、河西節(jié)度使、涼州都督。兩京平定,升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荊南節(jié)度使。
襄州大將康楚元、張嘉延盜竊兵權,占據襄州城反叛,刺史王政逃跑。嘉延向南襲擊荊州,鴻漸聽說后,棄城而逃。澧、朗、硤、歸等州府聽說鴻漸逃走后,全都驚慌害怕,在山谷里躲藏起來。一年多后,征召升為尚書右丞、吏部侍郎、太常卿,充任禮儀使;噬、太上皇崩駕,鴻漸負責監(jiān)督禮儀制度,建造山陵事畢,加光祿大夫,封為衛(wèi)國公。廣德二年(764),代宗在郊廟祭祀,提升鴻漸為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不久升為中書侍郎。
永泰元年(765)十二月,劍南西川兵馬使崔旰殺死節(jié)度使郭英..,占據成都,自稱為留后。邛州衙將柏貞節(jié)、瀘州衙將楊子琳、劍州衙將李昌山夔等人率兵討伐旰,西蜀大亂。第二年二月,命令鴻漸以宰相兼任山、劍副元帥、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身份,去平定蜀亂。鴻漸心無宏圖,志氣怯懦,又酷愛佛道,不喜歡軍戎。到了成都,害怕旰的威武氣勢,不再問罪,于是將劍南節(jié)制表讓給旰。此時國家西邊遭寇入侵,關中事變繁多,鴻漸孤軍陷入危險之中,軍隊威風不振,代宗沒有辦法,同意了。仍然以旰為劍南西川行軍司馬,柏貞節(jié)為邛州刺史,楊子琳為瀘州刺史,各自收兵。不久請入朝廷覲見,仍推薦崔旰為西川兵馬留后。
大歷二年(767),詔令旰為都尹、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召鴻漸還京。鴻漸仍帶領旰一同入朝接受覲見,代宗嘉獎他。后來任知政事,轉為門下侍郎,轉讓出山南副元帥。三年(768)八月,替代王縉為東都留守,充任河南淮西、山南東道副元帥,平章事一職如故。由于患病上表請求辭官,同意了,最后沒有任他為官。四年(769)十一月死,贈予太尉,謚號為文憲。輟朝三天,賜物五百匹、粟五百石。
鴻漸晚年喜好清靜,私人住宅在長興里,建筑豪華,賓客如云。鴻漸曾悠然賦詩說:“常顧追禪里,安能挹化源!背⑹看蠓蚨鄶蹬c他相好。等到患病隱退,令僧人將他頭頂頭發(fā)剃去,最后病死,遺囑兒子依照胡法埋在塔下,墓上不封不樹,希望能像和尚那樣下葬。受到眾人議論譏笑。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Copyright(C) 2006-2016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