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瑞利是個喜歡思考的人。
有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母親端茶出來的時候,由于碟子光滑,茶碗在上面滑動了一下,結(jié)果茶潑出來一點在碟子上。
這件小事卻引起了瑞利的思考:為什么開始時很容易滑動茶碗,當母親灑了點熱茶在碟子上后,卻紋絲不動了呢?
瑞利想:這太有意思了,我一定要弄清楚這是為什么。
于是,瑞利進行了反復的試驗和分析,最后,他得出這樣結(jié)論:茶碗和碟子表面總有一些油膩,使它們之間的摩擦減少,所以容易滑動。等灑上熱茶后,油膩就溶解了,摩擦加大,所以不容易滑了。
接著,他又開始研究油在固體物摩擦中的作用,提出了潤滑油減少摩擦力的理論。后來,潤滑油被廣泛應用。瑞利也因此得了諾貝爾獎。
西方哲學史上有個著名的故事。哲學家羅素問穆爾:“誰是你最優(yōu)秀的學生?”
當時,劍橋大學公認的優(yōu)秀學生是穆爾的學生維特根斯坦。
穆爾毫不猶豫地說是維特根斯坦。
“為什么?”羅素問道。
“因為維特根斯坦在聽我課的時候總是有一大堆的問題,總是喜歡探究各種各樣的問題。”
后來,維特根斯坦果然在哲學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甚至超過了羅素。有人問維特根斯坦:“羅素為什么落伍了?”
維特根斯坦回答:“因為他沒有問題了。”
質(zhì)疑思維法是指對于各種問題都要持懷疑、好奇的態(tài)度進行思考的方法。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是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的思維是膚淺的思維。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思考才能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當你感到需要問個“為什么”、“是什么”、“該怎么辦”時,思維才是主動的,才能真正深入思考。比如,兩千多年前,偉大的詩人屈原曾面對長空,發(fā)出著名的“天問”,他問天地變化、問世間冷暖,這些問題促進了科學家、哲學家們深入思考,唐代柳宗元則專門寫了一篇《天對》來回答。
喜歡質(zhì)疑的人總是能夠取得成就的。著名的數(shù)學家希爾伯特就說明這個道理。希爾伯特是一個想像力異常豐富、善于提出問題的人。
在1900年第二屆國際數(shù)學家大會上,他作了題為《數(shù)學的問題》的報告,一舉提出了當時數(shù)學領(lǐng)域中的23個重大問題。這些問題,后來被稱為“希爾伯特問題”。它們的提出,有力地促進了數(shù)學的發(fā)展。為此,希爾伯特總結(jié)道:“只要一門科學分支能提出大量的問題,它就充滿著生命力,而問題缺乏,則預示著獨立發(fā)展的衰亡或中止。”
每一個天才,都是真正的“問題獵手”,因此,你平時一定要養(yǎng)成凡事多問“為什么”(Why)和“如何”(How)的習慣。即使是一個貌似平常的小事,如果不斷地詢問“為什么”和“如何”,說不定就找到問題的答案。
【想一想】
請你想一想,這是問錯了?還是答錯了。
1、開會時,主持人為了清點缺席人數(shù),說:“請缺席者舉起手來!”結(jié)果卻引得滿堂嘩然。
2、母親見兒子放學晚歸,問他“你到哪兒去了?”兒子回答道:“到外面去了。”
3、國外有一則笑話:地理老師指著地圖上的某個城市的位置問學生:“這是什么?”學生回答道:“食指”。
參考答案:
1、主持人的問錯了。缺席者既然缺席就不可能在場回答主持人的問題。
2、是兒子答錯了。媽媽的問題是讓他具體回答到什么地點,而“外面”這個地點是不明確的。
3、是學生答錯了。老師要他回答的是地圖上的城市,而他卻以為是老師的食指。
【小秘訣】
先要學會質(zhì)疑,才能對問題進行追蹤。因此,對于新奇的事物一定要有質(zhì)疑的眼光。
【名人名言】
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的誕生。――蘇格拉底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Copyright(C) 2006-2016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