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對2014年高考歷史試題的分析,2014年高考歷史備考復習建議從以下方面努力:
1、扎扎實實做好歷史教材基礎知識的復習,真正做到熟練地掌握基礎知識。
這一方面是形成能力的基礎,另一方面本身就是很重要的能力,是解答好試題的基本保證。這里所說的基礎知識并不能停留于簡單的背誦,而應是經(jīng)過了充分的系統(tǒng)化和整合的知識,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成功地遷移知識。
(1)依據(jù)《考試大綱》、《教學大綱》、教材等確定基礎知識點,根據(jù)教材章節(jié)順序梳理、掌握。
。2)要堅持單元總結和過關訓練的,使已掌握的知識能及時強化,模糊的知識得以明確、遺漏的知識能得到補償。
(3)實行單元內的小專題式復習方法,提高應對高考的針對性。對每一單元的內容,根據(jù)內容特點,歸納概括出若干個小專題,即主干知識專題,在梳理專題知識點的基礎上,做到一專題一訓練,提高復習的針對性、實效性。
。4)實行模塊式專題復習。在單元內小專題復習的基礎上,實行仿高考命題形式的模塊式大專題主干知識的系統(tǒng)歸類復習方法。根據(jù)考情(近幾年)、《考試大綱》、《教學大綱》、學情、時事等方面的情況,確定若干個主干知識專題,據(jù)此歸納系統(tǒng)相關知識,再輔之以專題練習,這樣掌握的知識更有利于高考考場上的發(fā)揮。
(5)突出重點,以點帶面。要著重掌握好中外歷史中的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xiàn)象,以及歷史線索、歷史階段特征等。
。6)在掌握知識時,要加強理解記憶,多進行嘗試回憶,最大限度地提高復習效益。
2、建立、挖掘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加強系統(tǒng)、歸納和綜合。
高考既然強調對知識的靈活運用,那就需要建立起運用知識的思維運行機制,進行知識的系統(tǒng)和整合,概括歷史發(fā)展的重要線索,認識重要歷史階段的本質性的特征,建立知識點之間的深入聯(lián)系,使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渠道暢通,為知識的遷移和活用奠定基礎。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首先要從整體上把握學科的組成體系,了解學科知識的層次、脈絡,知道各局部知識的地位和作用,最好能畫出系統(tǒng)聯(lián)系圖或表,其次,要掌握各重點內容的知識結構,即組成要素和相互聯(lián)系,也要能畫出結構體系。
根據(jù)復習階段,可分別建立章節(jié)知識結構體系、單元知識結構體系、單元內專題知識結構體系、模塊式專題知識結構體系、熱點問題知識結構體系等。有了知識間的聯(lián)系線索,就會打破教材中的章節(jié)界限,使知識的綜合成為可能。如:理論和事實的綜合,是用理論說明事實、用事實印證理論的過程;知識與能力的綜合,是把陳述性知識經(jīng)過加工變成程序性知識(策略性知識)的過程,即把原有的知識結構進行整合,使之成為可根據(jù)需要提取應用的“半成品”;文字與圖像的綜合,是用文字說明圖像、用圖像反映文字內容的圖文轉換的過程;等等。
3、加強熱點、焦點問題與歷史知識的聯(lián)系。
實際上就是要求學生運用歷史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是由近幾年文綜考試命題的特點決定的,特別是今年的高考文綜歷史試題更凸現(xiàn)了這一點。以當今社會與世界上發(fā)生的重大熱點、焦點問題為切入點,架起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的橋梁,以新問題、新情境深化拓展對歷史問題的認識與評價。可以嘗試以某一個社會問題為主題展開綜合闡述,有意識地訓練思維的整體性與邏輯性。在梳理、確定熱點焦點問題時,既要關注與歷史知識直接相關的,更要重視能與政治、地理學科聯(lián)系起來的問題,提高復習備考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4、強化思維能力訓練,學會多角度遷移和轉化知識。
無論是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還是原有知識的重新建構,都離不開思維能力的訓練。
(1)進行解答試題的訓練,特別是獲取知識的技術性訓練。做好單元過關題、階段性測試題、高考模擬訓練題。多進行思維方面的研究,不僅研究其知識價值,也要多研究其思維價值、能力價值,放大這些題的功能。
(2)針對與歷史知識有聯(lián)系的社會現(xiàn)實問題,確定主題進行綜合認識、多角度認識,并提出解決方案。注意思維的完整性、邏輯性、嚴謹性、針對性。
(3)往年的是進行思維訓練的好教材。研究這些題目的設計意圖、設問角度、思維價值等,對于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是非常有益的,對此要重視并下力氣做好。
。4)加強在日常生活中的知識積累,并以開闊的視野多角度觀察和研究事物,注重通過多種途徑和利用多種方法獲取知識,切實增強自身的素質和能力。
5、重視對圖像圖表的判讀,注重培養(yǎng)獲取信息、分析解決問題的技能。
文綜歷史試題的命題形式多為“提供材料、設置情境、考查能力”。其中的材料就常有圖像圖表、數(shù)據(jù)等。因此,要重視對歷史地圖、歷史插圖(人物圖、文物圖、漫畫、照片)、表格等的復習訓練。
6、處理好歷史學科與政治、地理學科之間的關系。
原則是“把好自己的門,適當串串門”。即以歷史學科自身的綜合為主,根據(jù)知識特點,靈活適當?shù)嘏c政治、地理學科的相關知識聯(lián)系,科學把握好三科之間的聯(lián)系和綜合。 要學會從不同角度認識、解決問題,又要學會發(fā)揮各學科的綜合優(yōu)勢,對社會現(xiàn)象進行系統(tǒng)、綜合認識和解決。
7、重視研究解題技巧和方法,積累答題的技能經(jīng)驗。
正確的審題、答題思路和方法,既省時高效,又能提高答題的準確度、得分率,所以在整個高三學習和復習階段要高度重視。
近幾年的是最好的范例,要有計劃地逐題深鉆細研,對各類題型、題目、不同的設問方式等的解答方法要進行總結、分類歸納,真正做到熟練掌握并能靈活準確地應用。
8、加強對歷史概念的理解和把握。
如2014年全國卷37題的“民族主義”,39題的“求同存異”等。在的單元復習中老師們要注重夯實基礎,做到點面結合;二輪專題復習時要根據(jù)熱點焦點問題組織復習,做到點線結合,但一些概念很容易被忽略,如上述兩個概念。從今年的考題來看,復習中老師的科學點撥、全面分析、深入挖掘還是必要的。建議:①在知識梳理的過程中,加大對歷史概念的復習和教學,不能停留在僅僅知道有這個概念的水平上,要對概念的成因、內涵、外延、影響、作用、評價等全面深刻把握;②教會學生方法的使用和總結。科學有效的方法,是學生提高復習質量的關鍵,教育學生在聽講、練習中不斷思考、總結、完善、豐富、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爭取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③認真合理地選題,結合時政熱點,加強針對性練習。教師講評練習時,也要總結得失,揚長避短,講深、講透、講細。
9、提高描述論證能力及答題的規(guī)范化。
這是高考文綜歷史試題及答案構成決定的。論述和論證能力是高考文綜測量的一項重要能力。雖然文綜考試并不是以檢驗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為目的,在參考答案中并沒有設置的專門給分點;但同時又不可否認學生在回答問題中(主要是非選擇題)所表現(xiàn)出來的術語使用情況、語言組織的邏輯性、層次性情況也是體現(xiàn)學生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對學生得分會有一定的隱性影響。
再就是試卷的長度、題量、題目的思維含量及固定的答題時間要求考生所組織的答案要準確精煉,邏輯性和層次性要強,不能拖沓冗長,漫天撒網(wǎng)。2014年全國卷二卷題目的答案,更體現(xiàn)出簡約、準確、凝練的特點。對此要分析好、理解好、把握好。平時回答問題、做各種類型的練習時要有意識地訓練這一能力。
10、靈活滲透新課改理念,適當引用新教材的有關內容。
新課程改革大張旗鼓地進行,這對2014年的高考必然會有一定影響。為了使考生能從容應對,建議如下:(1)高三教師要加強學習歷史科新課改的《歷史課程標準》、有關文件、文章、理論、教材,對新課改進行全面的認識和理解,把握其教學理念、要求,力爭在高三教學中進行滲透應用。(2)要根據(jù)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實際,適當引用新教材中的相關知識,創(chuàng)設新的情境,設計符合課改理念的問題,加強對學生的訓練。
11、要適度關注未列入《考試大綱》的內容、教材中的楷題字部分、注釋、插圖等。
“超綱”現(xiàn)象幾乎年年發(fā)生,2014年高考全國卷第37題材料三、第3問凱末爾革命的問題超出了《考試大綱》規(guī)定的考試范圍,選擇題第13題“滇王之印”題是教材中的楷題字部分。為了從容應對這一現(xiàn)象,在高三教學和復習中不能僅僅機械地、生硬地依照《考試大綱》規(guī)定的內容進行復習,要把《考試大綱》、《教學大綱》、教材、社會熱點、焦點問題等科學地結合起來,除了認真落實掌握好列入考試范圍的內容外,還要注意未列入考試范圍的有關內容、教材中的楷題字部分,特別是能組成主干知識鏈的內容,與社會熱點、焦點問題能夠關聯(lián)起來的內容,與政治、地理學科有關知識能夠聯(lián)系起來的內容等?茖W、準確地選擇好復習內容,應對高考的準確性也就相應地提高了,考生在考場上也就可以從容應答了,有利于考出理想成績。
總之,高三歷史備考復習中要依據(jù)對高考歷史試題的分析、《考試大綱》、《教學大綱》、學生實際等情況,采用科學、合理、靈活、高效的教學和復習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深入挖掘潛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使考生在2014年的文綜歷史考試中有良好的表現(xiàn),取得理想的成績。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 右腦培訓 | 站內搜索 | 網(wǎng)站地圖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