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包被扔到幼兒園外面去啦!”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入園入托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濟南陽光幼兒園富翔天地園 周華
  
  ——中班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實錄
  
  案例:
  
  戶外活動時間到了,小朋友們都在活動場上練習拋接沙包。在活動場的邊緣有一排柵欄,將幼兒園與外面的小區(qū)隔離開來,有幾個小朋友在那里正練習的起勁兒,老師看到后提醒孩子們不要把沙包扔到幼兒園外面去了,但是孩子們練習的太投入了,似乎并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幾分鐘過去了,剛才還練習的起勁兒的那幾個小朋友,匆匆忙忙的跑向老師,原來老師擔心的問題真的出現(xiàn)了——那幾個小朋友“真的”把沙包扔到幼兒園的外面去了。
  
  看到孩子們緊張、慌亂的樣子,老師并沒有批評他們,而且引導著孩子們進行了一個簡單的話題討論。
  
  一、安撫情緒,轉(zhuǎn)移注意力
  
  老師聽完孩子們的描述之后,首先引導孩子們針對這件事情進行了問題的梳理,老師問孩子們:“沙包怎么了?”孩子們:“被我們不小心扔到柵欄外面去了”,老師接著問:“那我們該怎么辦呢?”孩子們異口同聲的說:“把它撿回來”,老師又問了:“怎么才能把沙包撿回來呢?趕緊想想辦法吧!”于是,孩子們開始了積極的思考。
  
  作為活動的引導者,適時地安撫孩子們的不良情緒,鼓勵孩子們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并努力尋求解決的辦法是每個老師應盡的責任。在這個問題上,看似簡單的幾個提問,卻成功的將孩子們的注意力從剛開始的緊張、慌亂轉(zhuǎn)移到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上了,孩子們參與的積極性也在瞬間被調(diào)動起來了。
  
  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
  
  老師拋出問題之后,孩子們的辦法也隨之而來,有的小朋友說:“讓老師帶著小朋友去那里拿”,有的小朋友說:“等放學后,讓爸爸媽媽帶著自己去拿”,有的小朋友說:“找個長桿子把沙包撥回來”,還有的小朋友說:“請路過的人幫我們撿回來”…….
  
  短短的幾分鐘里,孩子們想到的方法還真不少,但是所有的方法都可行嗎?老師并沒有在第一時間否定孩子們的方案,而是和孩子們展開了一次討論、分析,看看究竟哪個方法最可行,值得試用。
  
  三、解決方案的可行性評估
  
  方案一:老師帶領小朋友去取沙包
  
  這個方案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幼兒園有明確的規(guī)定:為安全起見,教師不得隨意帶領小朋友出幼兒園的大門。而且即使可以出去,在小朋友去取沙包的路上,需要穿過小區(qū)地下車庫的出入口,那里經(jīng)常有車輛出入,那么多小朋友從那里穿行,非常的危險。
  
  經(jīng)過大家的共同分析,小朋友們自行否定了這個方案,一致認為這樣做太危險,需要再換一個方案。
  
  方案二:等放學后再去拿回來
  
  這個方案可行性比較強,但是存在明顯的現(xiàn)實問題,孩子們玩沙包的時間距離放學時間還有兩個小時,這里經(jīng)常有人穿行,在這兩個小時里,會有多少人從這里經(jīng)過呢?等到小朋友們放學的時候,沙包還會完好地在那里嗎?會不會被人撿走呢?
  
  聽了老師的分析之后,孩子們經(jīng)過一番思考和討論,認為這個方案還是不夠穩(wěn)妥,所以再次否定了這個方案。
  
  方案三:用長桿子撥回來
  
  這是目前最可行的一個方案,但是等老師和小朋友找遍了幼兒園的每一個角落后,我們發(fā)現(xiàn):幼兒園里根本就沒有足夠長的桿子。于是我們再次將這個方案排除在外。
  
  方案四:請路過的人幫忙
  
  這片區(qū)域距離小區(qū)的物業(yè)辦公室很近,而且正好有一條小路從這里穿過,路上行人不斷,我們可以請過路的人幫我們把沙包撿回來。在孩子們看來,這是目前最可行的辦法,于是孩子們決定采用這個辦法。
  
  在對這四個方案進行可行性評估時,所有的小朋友都參與到了其中,積極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在這一過程中,所有小朋友都成了問題的決策者和執(zhí)行者,這對孩子們解決問題的積極性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四、方案的實施
  
  孩子們在確定下自己的實施方案之后,便開始執(zhí)行了,丟沙包的那幾個小朋友一直站在柵欄旁,等著“過路人”的出現(xiàn)。一會兒,一位叔叔出現(xiàn)了,可是孩子們卻并沒有向他求助,只是著急的一個勁兒地念叨:“怎么辦?怎么辦?……”最后眼睜睜的看著那位叔叔走過去了。
  
  看到孩子們的反應,老師沒有責怪孩子們,而是提出了自己的疑問:“不是說好了向過路的人求助嗎?怎么又不說了?”孩子們很不好意思地說:“我們也想求助,可是我們不知道該怎么說”,原來孩子們不會求助。
  
  (一)學習求助
  
  老師并沒有直接教孩子們求助的辦法,而是給孩子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當你想跟別人說話時,你首先會干什么?”有的小朋友說:“喊他的名字!”老師接著往下引導:“對呀!我們求助的時候,也一樣,首先要跟求助的人打招呼,男的要喊叔叔\爺爺,女的要喊阿姨\奶奶,接下來要干什么呢?”小朋友說:“告訴他發(fā)生了什么事情!”老師:“然后再說什么呢?”小朋友:“說請他幫忙我們撿沙包”老師再問:“最后呢?”孩子們有些茫然了,看著孩子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樣子,老師提醒:“我們都是有禮貌的好孩子喲”,這時孩子們恍然大悟:“要說謝謝!”
  
  現(xiàn)在孩子們已經(jīng)知道求助的方法了,于是滿懷信心的期待著下一位路人的出現(xiàn)。
  
  (二)實施求助
  
  在孩子們的期待中,我們的求助對象終于出現(xiàn)了,剛才那位叔叔居然去而復返了,孩子們興奮地開始了自己的“求助之旅”。看著那位叔叔走到自己的正前方時,孩子們一起喊起來:“叔叔,叔叔,你能幫我們把沙包撿起來嗎?”孩子們邊說還邊用小手比劃著,那位叔叔雖然沒聽清孩子們說的是什么,但是一看孩子們小手指的地方就明白是什么事情了,于是快速地幫孩子們把沙包撿回來了,孩子們在對叔叔大聲地說出“謝謝”的同時,發(fā)出了興奮的歡呼。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順利地解決了遇到的難題喲!
  
  五、活動總結
  
  這件事情結束之后,老師帶著孩子們一起進行了簡單的總結:遇到事情不能慌張,只要積極動腦,總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有的小朋友還說了:“以后遇到問題,我們就這么辦”,看來這件事情的解決還真深入到孩子們的心里去了。
  
  這也許只是孩子們生活中的一個小小的插曲,但正是在這些細節(jié)活動的體驗當中,幫助孩子們積極地尋求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積累了解決問題的經(jīng)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youjiao/1096604.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