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9.下列句中加點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10.“汝既不田,而戲賊人稻”一句在文中正確的意思是( )A.你沒有了田地,就隨便偷人家的稻子!B.你既不種田,又隨便偷人家的稻子!C.你沒有了田地,就破壞別人的稻子戲耍!D.你既不種田,而又破壞別人的稻子戲耍!11.都表現(xiàn)陶侃“勤于吏職”的一組是( )①閫外多事,千緒萬端,罔有遺漏。③遠近書疏,莫不手答,筆翰如流,未嘗壅滯。③引接疏遠,門無?汀④至于眾人,當惜分明。⑤乃命取其酒器、?博之具,悉投之于江。⑥木屑及竹頭悉令舉掌之。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12.對文意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陶侃對手下的人的“逸游荒醉”,都嚴加懲處。不但沒收他們的酒器和賭博器具,全部投到江中,而且——加以鞭打。B.陶侃反對當時流行的清談之風,他認為老莊思想浮華,不合先王的禮法之言,不可實行;也反對那種以不修邊幅為高雅的習氣。C.陶侃能廉潔自奉,別人送禮,如是勞動所得,禮物輕微也高興,賞賜加倍;如是非法所得,便嚴厲責備并退回原物。D.陶侃做事極為精細,造船時所剩的鋸末和竹頭,雖是廢物,也讓人加以收管,后來這兩樣東西都派上了用場。(三)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18題。羊祜,泰山南城人也。世吏二千石,并以清德聞。帝有滅吳之志,以祜為都督荊州諸軍事。祜率營兵出鎮(zhèn)南夏,開設(shè)庠序,綏懷遠近,甚得江漢之心。 與吳人開布大信,降者欲去者皆聽之。吳石城守去襄陽七余里,每為邊害,祜患之,竟以詭計令吳罷守。于是戍邏減半,分以墾田八百余頃,大獲其利。祜之始至也,軍無百日之糧,及王季年,有十年之積。在軍常輕裘緩帶,身不披甲,而頗以畋魚廢政。嘗欲夜出,軍司徐胤執(zhí)綮當營門曰:“將軍都督萬里,安可輕脫!將軍之安危,亦國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門乃開耳!”祜改容謝之,此后稀出矣。乃進據(jù)險要,開建五城,收膏腴之地,奪吳人之資,石城以西,盡為晉有。自是前后降者不絕,乃增修德信,以柔懷初附。每與吳人交兵,克日方戰(zhàn),不為掩襲之計。人有略吳二兒為俘者,祜遣送還其家。吳將陳尚、潘景來寇,祜追斬之,美其死節(jié)而厚加殯斂。景、尚子弟迎喪,祜以禮遣還其家。祜出軍行吳境,刈谷為糧,皆計所侵,送絹償之。每會眾江沔游獵,常止晉地。若禽獸先為吳人所傷而為晉兵所得者,皆封還之。于是吳人翕然悅服,稱為羊公,不之名也。祜寢疾,求入朝。及侍坐,面陳伐吳之計。疾漸篤,乃舉杜預自代。祜率二年而吳平,群臣上壽,帝執(zhí)爵流涕曰:“此羊太傅之功也。”13.下列加點的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世吏二千石(擔任……官職)B.綏懷遠近(安撫)C.而頗以畋魚廢政(懈怠)D.疾漸篤(確實)14.下列加點的問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于是戍邏減半(防守巡邏)B.及至季年(末年,指羊姑鎮(zhèn)守荊州的最后一年)C.克日方戰(zhàn)(約定日期)D.面陳伐吳之計(當面陳述)15.比較下列“以”字的用法和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并以清德聞 ②以枯為都督荊州諸軍事③石城以西,盡為晉有 ④祜以禮遣還其家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16.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A.竟以詭計令吳罷守——竟然用陰謀詭計使吳國撤了石城太守的職務B.祜改容謝之——羊祜改變了笑容向他道歉C.以柔懷初附——用來安撫剛來歸附的人D.乃舉杜預自代——才提出由杜預替自己代管17.下列材料,都說明羊祜“清德”的一項是( )①開庠序②降者欲去者皆聽之③輕裘緩帶,身不披甲④柔懷初附⑤克日方戰(zhàn),不為掩襲之計⑥景、尚子弟迎喪,枯以禮遣還⑦劉谷為糧,皆計所侵⑧會眾江行游獵,常止晉地⑨進據(jù)險要,開建五城A.①③⑤⑦⑨ B.②③④⑥⑦ C.①④⑤⑦⑧ D.②③⑥⑧⑨18.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羊祜在都督荊州期間,發(fā)展生產(chǎn)廣積糧食,進據(jù)吳國的部分土地,采取懷柔的策略征服吳人的民心,為后來晉滅吳奠定了基礎(chǔ)。B.羊祜用武力進據(jù)險要,收膏腴之地,奪吳人之資,斬殺敢于來犯的吳將,與此同時,采用懷柔政策,使得吳人俯首臣服,終于滅吳。C.羊祜率軍進人吳境,凡有所侵害,必然賠償;外出打獵,也不越邊界,凡自己的士兵得到吳人打傷的獵物,悉數(shù)歸還。這些舉動深得吳人民心。D.羊枯用計平定了邊害后,就騰出一半兵力來墾田種糧,使得晉軍儲備了十年的軍糧。這是他用兵精明之舉。(四)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9—24題。宋清,長安西部藥市人也,居善藥。有自山澤來者,必歸宋清氏,清優(yōu)主之。長安醫(yī)工得清藥輔其方,輒易讎①,咸譽清,疾病?瘍者,亦皆樂就清求藥,冀速已,清皆樂然響應,雖不持錢者,皆與善藥。積券如山,未嘗詣取直;虿蛔R遙與券,清不為辭。歲終,度不能報,輒焚券,終不復言。市人以其異,皆笑之曰:“清,蚩②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歟?”清聞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謂我 妄者亦謬。”清居藥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數(shù)十人,或至大官,或連數(shù)州,受俸博,其饋遺清者,相屬于戶。雖不能立報,而以賒死者千百,不害清之為富也。清之取利遠,遠故大,豈若小市人哉?一不得值,則怫然怒,再則罵而仇耳。彼之為利,不亦翦翦③乎?吾見出蚩之有在也,清誠以是得大利,又不為妄,執(zhí)其道不廢,率以富。吾觀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棄,鮮有能類清之為者。世之言,徒曰:“市道交。”嗚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報如清之遠者乎?幸而庶幾,則天下之窮困為辱得不死亡者眾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鄉(xiāng)黨以士大夫自名者,反爭為之不已,悲夫!然則清非獨異于市人也。”注:①讎:出售。②蚩:傻,無知。③翦翦:小氣。1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居善藥 居:儲存B.亦皆樂就清求藥 就:向C.冀速已 已:治愈D.相屬于戶 屬:接連不斷20.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所指代的內(nèi)容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清聞之(清其有道者歟) B.彼之為利(小市人)C.誠以是得大利(取利遠) D.反爭為之(市之道)22.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 )A.積券如山,未嘗詣取直——積累的欠賬票據(jù)像山一樣,宋清從不找上門去索取藥錢。B.炎而附,寒而棄,鮮有能類清之為者——富貴時就依附你,一旦貧賤,就棄你而去,很少有人能像宋清這樣的。C.幸而庶幾,則天下之窮困為辱得不死亡者眾矣——如果幸而有近似宋清的人,那么普天下生活困窘、無力謀生。蒙受凌辱而能夠不至于死亡的人就很多了。D.一不得直,則怫然怒,再則罵而仇耳——剛一拿不到藥錢,就勃然大怒,再三辱罵,以致成為仇人。23.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能表現(xiàn)宋清“取遠利”的一組是( )①得清藥輔其方,輒易讎,咸譽清 ②雖不持錢者,皆與善藥③或不識遙與券,清不為辭 ④雖不能立報……不害清之為富也⑤清居藥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數(shù)十人 ⑥清之取利遠,遠故大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24.下列對原文的敘述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A.宋清是個很高明的醫(yī)生,山區(qū)水鄉(xiāng)的百姓都來找他治病,他開的藥方都能使患者很快康復,因而深受人們贊譽。B.宋清對不能當即付錢者也給好藥,還燒掉估計無法償還者的欠條,這引起人們的議論。宋清認為自己既非有道者,也不是呆傻呆來的人。C.有不少被燒掉欠條的人,后來紛紛厚報宋清,盡管至死也未能還債的人更多,也沒有影響宋清發(fā)家致富。D.作者認為宋清能從長遠打算,不斤斤計較眼前之利,他的作為是那些以“士大夫”自居的人所不及的(五)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5—30題。畢士安字仁叟,代州云中人。乾德四年舉進士。雍熙二年,諸王出閣,慎擇僚屬,士安遷左拾遺兼冀王府記室參軍。太宗詔謂曰:“諸子生長宮廷,未聞外事,年漸成人,必資良士贊導,使日聞忠孝之道,卿等勉之。” 端拱中,詔王府僚屬各獻所著文。太宗閱視累日,問近臣曰:“其才已見矣,其行孰優(yōu)?”或以士安對。上曰:“正協(xié)朕意。”俄以本官知制誥。淳化二年,召入翰林學士。大臣以張洎薦,太宗曰:“洎視畢士安詞藝踐歷固不減,但履行遠在下爾。”李沆卒,進士安吏部侍郎、參知政事,入謝,真宗曰:“未也,行且相卿。” 士安頓首。真宗曰:“朕倚卿以輔相,豈特今日。然時方多事,求與卿同進者,其誰可?” 對曰:“宰相者,必有其器,乃可居其位,臣駑朽,實不足以勝任。寇準兼資忠義,善斷大事,此宰相才也。”真宗曰:“聞其好剛使氣。” 又對曰:“準方正,慷慨有大節(jié),望身殉國,秉道疾邪,此其素所蓄積,朝臣罕出其右者,第不為流俗所喜。今天下之民雖蒙休德,涵養(yǎng)安佚,而西北跳梁為邊境患,若準者正所宜用也。”真宗曰:“然,當藉卿宿德鎮(zhèn)之。” 未閱月,以本官與準同拜平章事。士安兼監(jiān)修國史,居準上。準為相,守正嫉惡,小人日思所以傾之。有布衣申宗古告準交通安王元杰,準惶恐,莫知所自明。士安力辯其誣,下宗古史,具得奸罔,斬之,準乃安。士安端方沉雅,有清識,醞藉,美風采,善談吐,所至以嚴正稱。2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組是( )①宰相者,必有其器(A.才能 B.度量)②正協(xié)朕意(A.相同、一致 B.和)A.①a②a B.①b②b C.①a②b D.①b②a2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其才已見矣,其行孰優(yōu)(兩個“其”代請王僚屬。)B.然時方多事(然:然而。方:各方,主要指西北方。)C.乃可居其位(乃:才。其:代宰相。)D.行且相卿(行且:即將。相:任命為相。)27.下列句于的意思,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必資良士贊導——一定借助賢良的人輔佐引導B.朕倚卿以輔相——我要依靠你輔佐C.聞其好剛使氣——聽說他喜歡強硬,好發(fā)脾氣D.第不為流俗所喜——只是不受世俗歡迎28.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洎視畢士安詞藝踐歷固不減,但履行遠在下爾。A.張洎只看到畢士安文才閱歷毫不遜色,但履行職責卻遠不如他。B.張洎只看到畢士安文才閱歷毫不遜色,但操行就差得遠了。C.張洎與畢士安相比,文才閱歷固然不差,但操行就差得遠了。D.張洎與畢上安相比,文才閱歷固然不差,但履行職責卻遠不如他。29.下列語句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畢士安“有清識”的一組是( )①或以士安對。上曰:“正協(xié)朕意。”②宰相者,必有其器,乃可居其位。③臣駑朽,實不足以勝任。④寇準兼資忠義,善斷大事,此宰相才也。⑤朝臣罕出其右者,第不為流俗所喜。⑥士安力辯其誣,下宗古吏,具得奸罔。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30.下列對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表現(xiàn)畢士安謙虛謹慎的品質(zhì)。宋真宗要任命他做宰相,他表示自己才能低下,實在不足以勝任,以為寇準是最合適的人選。B.表現(xiàn)畢士安正直無私的美德。輔佐王子期間他就因品德出眾而被太宗賞識,在入相問題上,認為寇準是難得的宰相之才,強于自己,因而竭力推薦,并且在寇準受到誣陷時為他申辯。C. 說明畢士安深受皇上的寵信。在輔佐諸王子的僚屬中,太宗認為畢士安才德都是最好的;真宗時又任命他為宰相,國家大事倚重于他。D.說明畢士安很善于識別人才。宋真宗要任命他做宰相,他認為寇準忠義兼?zhèn),善斷大事,具有宰相的才能,雖然好剛使氣,但主持正義,疾惡如仇,是最合適的宰相人選。(六)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31—36題。錢若水為同州推官,知州性褊急,數(shù)以胸臆決事不當,若水固爭不能得,輒曰:“當陪奉贖銅耳。” 已而果為朝廷及上司所駁,州官皆以贖論。知州愧謝,已而復然,前后如此,數(shù)矣。有富民家小女奴逃亡,不知所之。奴父母訟于州,命錄事參軍鞠(審訊)之。錄事嘗貸錢于富民,不獲,乃劾富民父子數(shù)人共殺女奴,棄尸水中,遂失其尸,或為元謀.或從而加功,罪皆應死。富民不勝榜楚,自誣服。具上,州官審復無反異,皆以為得實矣,若水獨疑之,留其獄數(shù)日不決,錄事詣若水廳事詬之:“若受富民錢,欲出其死罪耶?” 若水笑謝曰:“今數(shù)人當死,豈可不少留,孰觀其獄詞耶?” 留之且旬日,知州屢趣之不得,上下皆怪之。若水一日詣州,屏人言曰:“若水所以留其獄者,密使人訪求女奴,今得之矣。”知州驚曰:“安在?”若水困密送女奴于知州。乃垂簾引女奴父母問曰:“汝今見汝女識之乎?” 對曰:“安有不識也?” 因從簾中推出示之,父母泣曰:“是也。”乃引富民父子,悉破械縱之,其人號泣不肯去,曰:“微使君之賜,則某滅族矣。”知州曰:“推官之賜也,非我也。”其人趣詣若水廳事,若水閉門拒之,曰:“知州自求得之,我何與焉?”知州以若水雪冤死者數(shù)人,欲為之奏論其功,若水因辭曰:“若水但求獄事正,人不冤死耳,論功非本心也。”知州嘆服。錄事詣若水叩頭愧謝,于是遠近翕然稱之。31.對下列四句中加點字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乃劾富民父子數(shù)人共殺女奴 劾:揭發(fā)罪狀B.留其獄數(shù)日不決 獄:牢房C.錄事詣若水叩頭愧謝 詣:到……(拜見)D.孰觀其獄詞耶 孰:仔細32.對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說明,錯誤的一項是( )A.知州性褊急 褊急:指氣量狹小,性情急躁B.當陪奉贖銅耳 贖銅:指用錢贖罪C.或為元謀 元謀:原謀者。元通“原”D.富民不勝榜楚 榜楚:指刑杖拷打的痛苦33.“留之且旬日,知州屢趣之不得”一句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A.把案件壓下了將近十天,知州屢次派人追去都不聽B.把他們留下來將近十天,知州屢次派人追去都不聽C.把他們留下來將近十天,知州一再催促都沒用D.把案件壓下了將近十天,知州一再催促都沒用34.“微使君之賜”、“或從而加功”在原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A.如果不是你的恩賜 有人跟著當了幫兇B.如果不是你的恩賜 或者從中得到好處C.要不是您暗中恩典 或者從中得到好處D.要不是您暗中恩典 有人跟著當了幫兇35.下列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錢若水在審理富民一案中不懼上司威逼、同事責難的一組是( )①若水固爭不能得。②留其獄數(shù)日不決。③錄事詣若水廳事詬之。④今數(shù)人當死,豈可不少留,孰觀其獄詞耶?⑤留之且旬日,知州屢趣之不得,上下皆怪之。⑥若水但求獄事正,人不冤死耳!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36.下列是對本文中心內(nèi)容的評述,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開頭簡介知州為人,后面則詳敘富民冤獄及其平反的經(jīng)過,前后鮮明對照,從而贊頌錢若水的高尚品德。B.本文先寫錄事挾私報仇,制造冤獄,后寫錢若水辦案仔細,公正,不徇私情,人物鮮明對照,突出了錢若水的高尚品德。C.錢若水辦案認真,公正,注重調(diào)查研究,他暗中派人尋找女奴,終于弄清事實真相,釋放富民父子,平反了冤獄。D.錢若水辦案認真,公正,不畏強御,注重調(diào)查研究,為人洗雪冤獄,不圖報恩,不計功勞,為官清正,令人嘆服。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7—42題。張嘉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異,亦不下人,自平鄉(xiāng)慰免歸鄉(xiāng)里,布衣環(huán)堵①之中,蕭然自得。時人莫之知也,張循憲以御史出,還次蒲州驛。循憲方復命,使務有不決者,意頗病之。問驛吏曰:“此有好客平?”驛吏自以嘉貞,循憲召與相見,咨以其事積時凝滯者,嘉貞隨機應之,莫不豁然。及命表,又出意外。他日,則天以問循憲,具以實對,因請以己官讓之。則天曰:“卿能舉賢,美矣。朕豈可無一官自進賢耶?”召乃見內(nèi)殿,隔簾與語,嘉貞儀貌甚偉,神采俊杰,則天甚異之。翌日拜監(jiān)察御史。開元初,拜中書舍人,遷并州長吏、天平軍節(jié)度使。有告其反者,鞫②之無狀。玄宗將罪告事者,嘉貞諫曰:“準法,告事不實,雖有反坐,此則不然。天下無虞③,重兵利器皆委邊將。若告事者一不當,隨而罪之,臣恐握兵者生心,為他日之患,且臣下為陛下腹心,不宜為臣以絕言事之路。”玄宗大悅,許以衡④軸處之。嘉貞因曰:“臣聞時難得而易失,及其過也,雖圣賢不能為時。昔馬周起徒步⑤謁圣主,血氣方盛,太宗用之盡其才,才五十而終。向用稍晚,則無及也。今臣幸少壯,陛下不以臣不肖,雅宜及時用之。他日衰老,何能為也!”玄宗曰:“卿第往太原,行當召卿。”卒用之為相,在職尚簡易,善疏決。論者稱之。(選自《大唐新語·卷之六》)注:①環(huán)堵:四周培,常形容居室狹小簡陋。②鞫(jū:審問。③虞:憂患。④衡:車轅頭上的橫木;軸,車軸,衡軸,喻指重要職務。⑤徒步:指平民。37.對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還次蒲州驛 次:經(jīng)過,路過B.準法,告事不實 準:依據(jù),按照C.雖有反坐,此則不然 坐:定罪D.卿第往太原 第:副詞,只管38.比較下面兩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判斷正確的是( )
A.①與②意義相同,③與④意義相同 B.①與②意義不同,③與④意義相同C.①與②意義相同,③與④意義不同 D.①與②意義不同,③與④意義不同39.下列各句中的“以”字,與“因請以己官讓之” 中的“以”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A.張循憲以御史出 B.驛吏自以嘉貞C.不宜為臣以絕言事之路 D.陛下不以臣不肖40.“循憲方復命,使務有不決者,意頗病之”一句的正確意思是( )A.張循憲正要向皇上稟報受命出巡的情況,隨從中有人猶豫起來,認為張循憲的許多做法不對。B.張循憲正要向皇上稟報受命出巡的情況,對出巡中一些未能解決的事情,心中感到十分不安。C.張循憲正在向皇上稟報受命出巡的情況,隨從中就有人猶豫起來,認為張循憲說的多有不當。D.張循憲正在向皇上匯報受命出巡的情況,就對隨從中的一些人懷疑起來,心中感到很不痛快。41.以下七句分成四組,全能表現(xiàn)張嘉貞政治才能的一組是( )①布衣環(huán)堵之中,蕭然自得。②嘉貞隨機應之,莫不豁然。③及命表,又出意外。④臣恐握兵者生心,為他日之患。⑤臣聞時難得而易失,及其過也,雖圣賢不能為時。⑥陛下不以臣不肖,雅宜及時用之。⑦在職尚簡易,善疏決。A.①③⑤ B.④⑤⑥ C.②④⑦ D.②③⑥42.下列敘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張嘉貞早年被免官回鄉(xiāng)后,不甘心久居人下,他抓住機會,隨機應變,終于再度崛起,后又幾次升遷。B.張嘉貞在監(jiān)察御史任上被人誣告,但他寬宏大量,以國事為重,勸阻了玄宗加罪于誣告者的打算。C.玄宗皇帝對張嘉貞直言要官表面上雖“大悅”,可心中不滿,便打發(fā)他離開京城,到太原做官去了。D.張嘉貞為人不卑不亢,忠誠直率,頗具政治才能,最終官至宰相,他執(zhí)政崇尚簡易,善于疏導,為人稱道。參考答案及提示十二 文言文閱讀(二)(一)1.A 2.A(A均為“他的”。B前“及”為“等到”;后“及”為“和”。C前“以”為“拿、用”;后“以”為“因為”。D前“且”為“并且”;后“且”為“將要”。)3.C 4.C(A應為“陳希亮按照法律逮捕懲治了他”。B應為“勒令七十余家巫師棄巫從農(nóng)”。D應為“在將會決口的地方蓋了個草屋”。)5.B 6.C(沈元吉不是被打死,而是驚嚇而死。)(二)7.D(指處理公務、接待賓客的廳堂。) 8.B(①公文信函。②疏遠。③道理、原則。④治理。)9.D(A①竟,卻,②就。B①因,②用。C①和,②等到。D中的兩個“則”相同,表承接關(guān)系。)10.D 11.C 12.A(陶侃不是對手下人——鞭打,文中說“吏將則加鞭撲”,“吏將”是手下中當官的,對“吏將”懲治從嚴,而對一般參與者則從輕處分,只沒收酒器賭具扔到江中。陶侃對手下人是區(qū)別對待的。)(三)13.D(重,嚴重) 14.A(防守巡邏的士兵)15.D(①憑借。②用。③表方位界限。④按照。)16.C(A應為“最終用巧妙的計策讓吳國罷免了石城太守”。B應為“羊祜改變了神色向他道歉”。D應為“就推舉杜預代替自己的職務”。)17.C(“輕裘緩帶,身不披甲”正是徐胤“當營門”所指事之一,不屬“清德”之列。因此排除A、B、D三項。)18.B(文章末尾有“祜卒二年而吳平”之句,可見B項中“終于滅吳”不合原文意思。)(四)19.B(“就”,投奔。)20.B(B均作“自己的”講。A前“于”意為“到”;后“于”意義為“同、和”,介詞。C前“以”意為“認為”;后“以”意為“憑借”。D前“燃”意為“但是”;后“然”意為“……的樣子”。) 21.A(“之”代以上兩種說法。)22.D(“再”是“兩次”的意思。)23.C 24.A(宋清非醫(yī)生,而是藥市人。)(五)25.A 26.B(“方”,副詞“正”。)27.C(“使氣”是“意氣用事”的意思。)28.C 29.D 30.B(選文主要表現(xiàn)畢士安的品德。第一段通過比較,突出他的品德遠在他人之上。第二段,他的遜讓,他的力薦和精辟的分析,以及他為了使寇準不受小人的誣枉而出面申辯,都表現(xiàn)了他具有正直無私的美德。第一段雖然沒說哪樣的品德,但從第二段的內(nèi)容和第三段的結(jié)語看,“端方”可以概括他的品質(zhì)的主要特點。A、C、D三者都不能涵蓋全文。)(六)31.B(案件) 32. C(“元”,為首的。)33.D 34.A(“功”通“工”,“事”的意思,引申為“幫兇”。)35.B 36.D(A中寫知州是為了映襯若水,而不是“對照”、“贊揚”。B“不徇私情”乃無中生有之說。C“公正”“注重……”“平反冤獄”等語,或拔高,或與事實不符。)(七)37.A(臨時住宿) 38.C(①②都是“治罪”“加罪”的意思。③“為”是動詞“成為”。④“為”是介詞“因為”。)39.B(例句中的“以”是“把” 的意思。A“憑借”。C相當于連詞“而”,連接狀語與中心詞“絕”。D“認為”。)40.B 41.C 42.D(A“隨機應變”有貶義,與文意不符。B張嘉貞被誣是遷天平軍節(jié)度使之后的事,不是在監(jiān)察御史任上。C玄宗并沒有表示“不滿”的跡象。)文言文閱讀習題精選及答案就到這里結(jié)束了,大家一定要認真閱讀,希望能有所啟發(fā),對大家有所幫助。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Copyright(C) 2006-2016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