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生物的發(fā)展,終于導致人類這種能改造和征服自然的特殊生物的出現(xiàn)。
人類的發(fā)展可以分為古猿--猿人--古人--新人這四個階段。在我國發(fā)現(xiàn)的“中國猿人”“馬壩人”及“山頂洞人”,分別屬于猿人、古人及新人階段。實際上,每個階段都包含著人類在發(fā)展中的一次質的飛躍。
人類發(fā)展的第三階段--古人,從體格的形態(tài)結構上來看,介于猿人與新人之間。在地質時代上,古人比新人為早,生存的時代可能是在更新世晚期之際,距今大約十多萬以前;文化比新人為原始,屬于舊石器時代的中期。由于最早的古人化石是1856在德國的尼安德特山谷中發(fā)現(xiàn)的,在人類學上常把古人化石統(tǒng)稱為尼安德特人(簡稱“尼人”)類型。
根據(jù)典型的化石,古人的腿比現(xiàn)代人短,膝稍曲,身矮壯,彎腰曲背;嘴部仍似猿人向前伸出,也沒有下巴的突出。所制作的石器比猿人的有很多改進,這說明手部結構有了新的發(fā)展,因而更加靈巧。腦量(1350毫升)比中國猿人的大些,腦子的結構復雜些,具有比猿人更高的智慧?赡芤呀洉』,能獵獲較大的野獸,并用獸皮作簡陋的衣服。和猿人相比,古人的勞動范圍擴大了,生產力提高了。所有這些情況,都顯示古人在發(fā)展的進程上比猿人又向前躍進了。
古人發(fā)明衣服和取火,是在人類發(fā)展史中繼猿人創(chuàng)造石器之后的兩件大事。因為,像我國關于遠古的傳說那樣,“鉆燧取火,以化腥臊”,就會擴大食物的范圍;同時能制作衣服和隨時隨地能取火御寒,就能適應不同地區(qū)的各種氣候條件,擴大了人類的活動領域,因而古人能分布在亞、非、歐廣大地區(qū)。由于勞動協(xié)作的需要,在古人階段末期,應已具有形成原始社會的基本條件。由蒙昧的群居到社會組織的形成,是人類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非常重大的飛躍。
1.第一段文字“特殊生物”中的“特殊”指的是什么?
2.第三段從哪三個方面把古人和新人作比較?
3.第四段主要使用__________說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 。
4.找出三個體現(xiàn)本文說明語言準確的詞語并加以分析。
5.古人為什么能分布在亞、非、歐廣大地區(qū)?(3分)
參考答案:
1.能改造和征服自然
2.體格的形態(tài)結構、地質時代、文化
3.作比較 說明古人在發(fā)展的進程上比猿人又向前躍進了。
4.“略”,從下面的詞語中任選三個:特殊 都 飛躍 可能 大約 最 更 較大 簡陋……結合文章內容,說清楚所選的這個詞語使用得準確即可。
5.鉆燧取火擴大了食物的范圍,同時能制作衣服和隨時隨地能取火御寒,就能適應不同地區(qū)的各種氣候條件,擴大了人類的活動領域,因而古人能分布在亞、非、歐廣大地區(qū)。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Copyright(C) 2006-2016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