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養(yǎng)浩,字希孟,濟南人。幼有行義。嘗出,遇人有遺楮(chǔ,紙的代稱)幣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還之。讀書不輟,晝則默誦,夜則閉戶,張燈竊讀。
游京師,辟為禮部令史,仍薦入御史臺。及為丞相掾,選授堂邑縣尹。首毀淫祠三十余所,罷舊盜之朔望參者,曰:“彼皆良民饑寒所迫不得已而為盜耳既加之以刑猶以盜目之是絕其自新之路也眾盜感泣互相戒曰毋負張公有李虎者,嘗殺人,其黨暴戾為害,民不堪命,舊尹莫敢詰問。養(yǎng)浩至,盡置諸法,民甚快之。
初,議立尚書省,養(yǎng)浩言其不便;既立,又言變法亂政,將禍天下。臺巨(諫官)抑而不聞,遂疏時政萬余言,言皆切直。當國者不肯容,復構(gòu)以罪罷之。養(yǎng)浩恐及禍,乃變姓名遁去。
英宗即位,命參議中書省事。會元夕,帝欲于內(nèi)庭張燈為鰲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諫,其略曰:“世祖臨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閭閻之間,燈火亦禁;況闕庭之嚴,尤當戒慎。今燈山之構(gòu),臣以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樂者淺,所患者深。伏愿以崇儉慮遠為法,以喜奢樂近為戒。”帝大怒,既覽而喜曰:“非張希孟不敢言!奔戳T之。仍賜尚服金織幣一、帛一,以旌其直。
天歷二年,關中大旱,饑民相食,特拜陜西行臺中丞。既聞命,即散其家之所有與鄉(xiāng)里貧乏者,登車就道,遇餓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時斗米直十三緡,民持鈔出糴,稍昏即不用,詣庫換易,則豪猾黨蔽,易十與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檢庫中未毀昏鈔文可驗者,悉以印記其背,給散貧乏。命米商視印記出糶,詣庫驗數(shù)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請行納粟補官之令。聞民間有殺子以奉母者,為之大慟,出私我以濟之。
到官四月,末嘗家居,止宿公署,夜則禱于天,晝則出賑饑民,終日無少怠。每一念至,則撫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關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選自《元史》,有刪節(jié))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彼皆良民/饑寒所迫/不得已而為盜耳/既加之/以刑猶以盜目之/是絕其自新之路也/眾盜感泣/互相戒曰/毋負張公/
B.彼皆良民/饑寒所迫不得已/而為盜耳/既加之以刑/猶以盜目之/是絕其自新/之路也眾盜感泣/互相戒曰/毋負張公/
C.彼皆良民/饑寒所迫不得已/而為盜耳/既加之以刑/猶以盜目之/是絕其自新之路也/眾盜感泣/互相戒曰/毋負張公/
D.彼皆良民/饑寒所迫/不得已而為察耳/既加之以刑/猶以盜目之/是絕其自新之路也/眾盜感泣/互相戒曰/毋負張公/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御史臺是中國古代一官署名。是中央行政監(jiān)察機關,也是中央司法機關之一,負責糾察彈劾官員、肅正綱紀。
B.古代的元夕、上元均指元宵節(jié)。農(nóng)歷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晚為宵,元宵就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
C.英宗是帝王的廟號。廟號是皇帝死后于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如唐太宗、宋太祖、隋煬帝等。
D,朔望,農(nóng)歷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古人用朔望等名稱來標識日期,相關的還有“晦”,指農(nóng)歷的月末。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張養(yǎng)浩品行端正,勤奮刻苦。發(fā)現(xiàn)有人將鈔票遺失在路上,就追上去把錢還給他。他一天到晚不停地讀書,即便是晚上也要點燈偷偷地讀。
B.張養(yǎng)浩勤勉政事,不畏強暴。他上任后首先拆毀了濫設的祠廟30多所;對原先官員不敢追查的為害百姓的兇殘之徒依法處治,百姓非常高興。
C.張養(yǎng)浩性情剛直,敢于諫言。適逢元宵節(jié),皇帝打算在宮內(nèi)張掛花燈做成鰲山,張進言反對;实叟T免其官職。后又轉(zhuǎn)而表彰張的正直。
D.張養(yǎng)浩心懷憐憫,體恤百姓。在將家中財產(chǎn)分給村中窮人后,張赴任大旱之地,他想方設法救濟饑餓的人,找到了對付狡猾官吏的辦法。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臺臣(柬官)抑而不聞,遂疏時政萬余言,言皆切直。當國者不肯容,復構(gòu)以罪罷之。
(2)命米商視印記出糶,詣庫驗數(shù)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
參考答案:
10.D【原文】一彼皆良民,饑寒所迫,不得已而為盜耳。既加之以刑,猶以盜目之,是絕其自新之路也!北姳I感泣,互相戒日:“毋負張公!
11.C (隋煬帝是謚號。謚號是帝王將相死后根據(jù)其生前品德行為來定的,有專門的《謚法》為依據(jù)。)
12.C(不是罷免張養(yǎng)浩的官職,而是取消了點燃花燈的計劃。)
13. (1)諫官壓制他,不讓皇帝聽到他(的意見)。于是他上疏萬言議論時政,言辭全都懇切率直。掌握朝廷大權(quán)的人不能容忍他,又捏造罪行將他罷免。(畫線處各1分,大意1分,共5分)
(2)命令米商憑鈔票背后的印記出售糧食,圭府庫驗明數(shù)目來換取銀兩,于是官吏不敢(再)做(舞弊之事)了。(畫線處各1分,大意1分,共5分)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Copyright(C) 2006-2016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