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守規(guī)則四步法:讓孩子按你的要求做
經(jīng)常有父母告訴我他們通過數(shù)1、2、3來讓孩子服從,“如果他不按照我要求的去做,那么我只好告訴他我要數(shù)數(shù)了,最終,他將按照我說的去做! 可是沒有父母會正常地數(shù)到3,往往都是這樣數(shù)的:“1……2……2.2……2.5……2.7……”你盡可能地拖延,期待孩子照做,一旦你數(shù)到3,就不能返回了,無論什么結(jié)果,你都得執(zhí)行你之前說的話。有時數(shù)數(shù)的確有效果,因為孩子知道在他行動之前還有一些時間。
以下要講的“守紀律四步法”可以替代數(shù)數(shù)這種辦法,可以運用在對孩子的日常要求中,尤其是在孩子一直不愿意照做、一直和大人對抗的事情上。
步驟1:預先提示
讓孩子停止他正在做的然后去做別的事真的很難,尤其是要求他去做的事并不是他自己選擇的。尊重這個事實,提前給孩子一些提示比較好。先看看他正在做什么,尋找一個合適的時間打斷他。走過去,輕拍他的肩膀或者后背,這樣他能感覺到你有話要跟他說,然后你告訴他:“再過5分鐘,你就得收拾玩具,然后洗手吃飯了!
如果他不照辦,那是因為他就是想繼續(xù)玩玩具,而不是因為他沒有聽見你剛才說的話。
步驟2:到時間了!
5分鐘以后,你再次走過去,重復剛才的動作,然后說:“時間到了!該吃飯了!請收好玩具,去洗手!”這時你需要在孩子身邊等待一會兒,給孩子過渡的時間,孩子通常不會一下子就站起來照你說的去做,讓孩子停下他喜歡做的事而去做不那么好玩的事的確沒那么容易,如果孩子毫無反抗地照做了,那么你勝利了,但更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是:他根本不理會你。
步驟3:威脅,僅一次
家長都說這一步是最難執(zhí)行的,因為他們不清楚結(jié)果會如何。你可以試著這樣說:“如果你現(xiàn)在就去洗手吃飯,那么你可以和全家一起吃,如果你不這樣,那你就去廚房自己吃。”或者說:“如果你現(xiàn)在不去,家人都吃完了你再吃吧。”或者干脆說:“今晚你就別吃飯了!”
無論你怎樣說,你的表達必須清楚,語氣必須平靜,并且如果孩子不服從,你一定要堅持到底。等等看孩子是否會行動起來,頭幾次,很有可能孩子會不服從,畢竟以前他從來沒有這么快作出過反應,他習慣于過去的方式,即被強制執(zhí)行或者和你對抗。如果你等了一會兒,孩子仍然無動于衷,那么采取第四步!
步驟4:懲罰!
這時你要堅持你之前說的。孩子急匆匆地跑來要吃飯時,你不要跟他多說,不要讓步。他的餐盤已經(jīng)拿到了廚房里,是他自己錯過了和家人共進晚餐的機會,今天不會再有了,結(jié)束了!你可以說:“你的飯在廚房,今天你就自己吃吧,但愿明天我叫你吃飯時你會及時來!
那會兒可千萬別因為孩子感覺委屈或者其他家庭成員為孩子求情就心軟了,必須得堅持原則!這種事只需要一兩次,孩子就會明白你的意思,你也贏得了你的信譽。
當孩子正在犯錯需要立即停下來時,你也可以使用這個方法,例如他用玩具車敲打玻璃桌、把牙膏吐在鏡子上等等。在這個步驟里,不再有預先的提示,因為孩子已經(jīng)知道他正在做的是不可以的,需要立刻停止。
等孩子情緒平靜下來,你需要和他一起重溫一下剛才發(fā)生的事。
重溫
一旦什么事結(jié)束了,父母通常會避免再提起相關話題,擔心孩子不高興再發(fā)脾氣,但事實不是這樣的!爸販亍笔菍偛虐l(fā)生的事進行平靜的回顧,當孩子被限制、被懲罰,情緒激動時,他可沒心思認真想正在發(fā)生的事,他也根本沒聽你說了什么。等他情緒平靜下來后,再一起回顧剛才發(fā)生的事,并告訴他為什么錯了。
一兩個小時之后(或者第二天早上),通常是回顧的好時機。你可以跟孩子說:“今晚我叫你來吃飯的時候你沒來,過了好一會兒你才來,那你只好一個人在廚房里吃了。我知道你很委屈,但是你還是只能在廚房里吃,我相信明天叫你吃飯時你會及時來的!
有的孩子可能會這樣回應大人:“我不想談這事兒!被蛘弋斈阍噲D跟他重溫時他干脆捂住耳朵,可別有挫敗感,你可以這樣說:“你不想聽是吧,可是我必須跟你談談,教你如何做可是我的工作!比缓竽憔涂梢蚤_始了,不管他是不是捂住了耳朵,其實他都在聽你說。
后果
你可能聽說過偏執(zhí)的定義吧?“不斷重復做同一件事并想得到不同的結(jié)果!焙⒆釉诔砷L的某些階段,就會時常呈現(xiàn)這樣的特點,反復地做某件事,無論對錯,而你很難去糾正。你嘗試一些懲罰措施,比如你拿走孩子的玩具,甚至威脅她要拿走她心愛的娃娃,可孩子下次照犯不誤,為何你做的都沒有效果呢?
沒有效果是因為,你這些行為讓孩子感覺是受到了懲罰,但你并沒有將他們的錯誤和受到的懲罰聯(lián)系起來。他們暫時停下你不讓做的事只是因為害怕,而不是因為明白了道理,孩子的錯誤行為和你對其行為的反應之間沒有因果關系。
“后果”是你強制執(zhí)行行為規(guī)則所要用到的工具,但它不是懲罰。你可以這樣理解:懲罰是由爸爸媽媽施加給孩子的,而后果則是孩子自己造成的;懲罰是專制地要求孩子必須服從,而后果是要教會孩子對他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行為和后果之間有著邏輯上的聯(lián)系。
后果從概念上來說意味著孩子有選擇,也就是說當孩子選擇了某種行為方式,他就選擇了基于這種行為而產(chǎn)生的后果。這種選擇是一種授權(quán),能滿足孩子控制和支配的欲望。
體驗行為的后果是一種學習,但是對孩子和家長來說都會感覺有些不舒服。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需要巨大的決心,所以父母常常不給孩子機會去學習如何承受失望和沮喪,為什么呢?因為看見孩子不開心確實很不舒服,尤其當你知道你可以幫孩子減少因承擔責任帶來的痛苦的時候。不妨回想一下你小的時候:父親不讓你參加期待已久的籃球賽,因為你沒完成作業(yè);全家要外出就餐而你不得不和保姆待在家,因為那會兒你的鞋正好找不到了……你經(jīng)歷過,所以你完全明白那種感受,那也正是你的孩子需要重點學習的“課程”,如果父母什么事都替孩子做好,那么孩子也學不到什么。讓孩子體驗后果帶來的不愉快會促進他的學習和成長。
有個媽媽,她的孩子強烈地想要用自己的零花錢去買一張昂貴的球星卡。征求我的意見后,她允許7歲的孩子花了60美元買了球星卡,第二天孩子把卡帶到了學校。我鼓勵這位媽媽和她的孩子討論關于卡的各種可能,比如:卡會丟失,會被偷走,被損壞,也可能完好無損地帶回家。我想肯定誰都不希望卡丟失,可是卡還是丟了,再也找不到了,孩子很難過,媽媽深深自責不該讓孩子把卡帶到學校,之后媽媽問我是否需要給孩子錢再買一張。我想我不用多說,我相信那個男孩從此事中受到的教訓是一生難忘的。
上面這個故事是 “自然后果”的一個例子,自然后果是特定條件下自然會發(fā)生的事情,如不吃東西就會餓,淋雨就會感冒。還有兩個例子:
你跟孩子說別把玩具扔在草地上,以免被狗啃,可是第二天,草地上散落著大量塑料玩具的碎片;蛘,兩歲的孩子把一盤水果倒在地板上,全部倒光,沒有水果吃了。
在“自然后果”事件中,因和果非常清楚,孩子自己的錯誤或者錯誤行為就能產(chǎn)生經(jīng)驗教訓,成人不必參與。如果父母去幫著修正錯誤,那么孩子很難從中吸取到經(jīng)驗教訓了。
“邏輯后果”和自然后果的相似之處是:后果和之前的錯誤行為有著直接和明顯的因果關系。但是邏輯后果是基于孩子的錯誤行為,由監(jiān)護人強加給孩子的某種后果,需要成人參與。邏輯后果的意義在于,讓孩子明白,承擔什么后果不是因為家長生氣了,而是因為他自己做得不對。
父母最易犯的錯誤是總把一些毫無關聯(lián)的事情扯進來決定孩子要承受的后果,比如家長想讓孩子記憶深刻,就想出他認為最有效的懲罰措施對待孩子,確實這樣做在當時行得通,但經(jīng)常這樣對錯誤行為的改正沒有作用,因為毫無邏輯可言。舉個例子:媽媽認為孩子喜歡甜點,那么如果他打了弟弟,拿走甜點就能讓他明白他做得不對。
的確,拿走甜點會讓孩子暫時停止錯誤行為,但不會讓他知道以后也不能打弟弟。他只是受到了一次懲罰,而沒能學到應該學到的經(jīng)驗教訓,還會產(chǎn)生不滿和埋怨。孩子會認為:媽媽生氣時就會來拿走我的東西。
家長在盛怒之下,確實很難去考慮一個最恰當?shù)暮蠊强偟貌粩鄧L試,調(diào)整教育的方式。你付出的努力越多,你得到的效果就越好。
當然,沒有千篇一律的規(guī)律供你參考,哪種錯誤行為應該承擔哪種后果,應根據(jù)孩子犯的錯誤大小,孩子的具體性格、年齡和所處的環(huán)境來決定。當大一些的孩子質(zhì)疑你為何對待他和弟弟妹妹的方式不一樣而抱怨不公平時,你得保持清醒,你可以說:“你們是不一樣的孩子,所以我對待你們自然不一樣!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