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共享”你的孩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育兒知識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孩子學會了自己看書,雖然不能認識書里的字,但是有時候還是看的“咯咯”發(fā)笑。有時候我都不知道他自己在笑什么,是看懂了什么嗎?有趣的小家伙。一天,隔壁的小寶寶來家里玩兒,我家孩子卻不讓小寶寶和自己一起看書,玩具也不讓小寶寶玩兒,鬧哭了好幾次,真讓我在鄰居面前丟人。

日常生活中,我們教師對待生活、對待周圍人的態(tài)度都會對幼兒產(chǎn)生影響。因此在平時,我們處處做有心人,常常又意識地把自己看到的或聽到的一些較有意義的事講給幼兒聽,讓他們一起快樂、一起憂傷,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情感分享;慢慢的,幼兒也會把家中所發(fā)生的一些高興的事、傷心的事、有時甚至會把晚上做的夢講給大家聽,讓大家一起感受體驗她當時的情緒。此外,我們利用移情的手段,讓幼兒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感受他人的愿望、情感,從而逐步形成自身積極的、正確的內心體驗。如:有一次,曹問宇小朋友帶來了一件非常好玩的玩具??蹦蹦高,小朋友見了十分羨慕,都想玩玩,而曹問宇卻害怕被別的小朋友弄壞,不愿借給他們,孩子們都挺失望,我一看,見正是對孩子們進行分享教育的有利時機。于是,我當著孩子們的面拿過蹦蹦高,對曹問宇說:“這個蹦蹦高現(xiàn)在是我的了,如果你想玩,該怎么辦?”“問你借唄!”他毫不猶豫的回答!翱墒牵也唤枘阃,你現(xiàn)在心里怎么樣啊?”我擺出一副趾高氣昂的樣子,曹問宇想了想說:“好象有點酸!薄澳悄銈兇蠹夷兀俊薄拔乙灿悬c酸;老師,我的心里有點難受”孩子們你一句我一句。“曹問宇,你看,小朋友現(xiàn)在心里都和你一樣酸酸的,你知道為什么嗎?”曹問宇不說話了,他拿過蹦蹦高塞到小朋友的手中,大伙兒高興地和他一起玩了起來,孩子們在短時間內接觸到了兩種角色,體驗到了羨慕時地迫不及待、被人拒絕時的失望、與人分享時的滿足感等多種內在的情感,從而擺脫了自我這一中心,提高了自我意識的水平,正如霍夫曼所指出的那樣,移情是親社會行為的推動力。因此,我們成人應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所抓住的情感狀態(tài),從而來培養(yǎng)幼兒合作、互助、分享等一系列親社會行為。

揭秘讓寶寶學會分享的培養(yǎng):

現(xiàn)實生活中,小氣的孩子并不少見。“小氣”雖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如果是一個什么都不愿與他人分享,獨占意識很強的人,是很難與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的。所以,從小培養(yǎng)孩子與他人分享的意識很重要。為此,家長應該做到下面幾點。

1、不要溺愛孩子。孩子吃獨食,不愿與他人分享,是與父母的溺愛密切相關的。很多家長出于對孩子的愛,把好吃的好玩的全讓給孩子,孩子偶爾想讓父母分享,父母卻在感動之余,常說:“我們不吃,你自己吃吧。”長此下去就強化了孩子的獨享意識,他們理所當然地把好吃的、好玩的據(jù)為己有。

2、不能讓孩子搞特殊化。在家庭生活中要形成一定的“公平”環(huán)境,這無疑對防止孩子滋長“獨享”意識有積極的意義。家長還要教育孩子既看到自己也要想到別人,知道自己與其他成員是平等的關系,自己有愿望,別人也一樣有愿望,早教知識好東西應該大家分享,不能只顧自己不顧別人。

3、讓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孩子之所以不愿與人分享,是因為他覺得,分享就是失去。家長應該理解孩子這種難以割舍的“痛苦”,讓孩子明白,他享其實不是推動,它是一咱互利。分享體現(xiàn)了自己對別人的關心與幫助,自己與別人分享了,別人也會回報自己同樣的關心與幫助,這樣彼此關心、愛護、體貼,大家都會覺得溫暖和快樂。

4、對孩子進行分享行為的訓練可以從嬰兒期開始。如孩子拿著鏡子,家長拿著匙,家長溫柔而愉快地遞給孩子匙,然后從他手中拿下次鏡子,通過這樣反復地交換,孩子便學會了互惠和信任。

5、給孩子分享的實踐機會。經(jīng)常讓孩子與小朋友開展生動有趣的活動。孩子與小朋友們共同活動,共同分享活動的快樂。另外,應常提供孩子為家長服務的機會,如家里買了水果、糕點時,讓孩子進行分配,如果孩子分配得合理,就及時表揚強化。

6、自己為孩子樹立榜樣。父母要做與人分享的模范,經(jīng)常主動地關心幫助他人,如幫助孤寡老人、給災區(qū)人民捐衣送物等。

7、不要矯枉過失。家長要注意掌握分寸,要知道孩子畢竟是孩子,不要勉強孩子什么東西都與人分享,更不要因孩子拒絕分享而懲罰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zaojiao/970983.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