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以及效能第一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成功勵志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1.策劃人生必須明白自己要做什么
  關于如何確立目標,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我的個人經(jīng)驗可以供年輕人參考:
  第一步,經(jīng)常拿出一張紙、一支筆、一點時間,在紙端寫下自己想做的事,包括個人、家庭、社會、職業(yè)、財務以及各精神層面上的期望。在這一階段,你并不需要對寫下的目標負責,只需要忠實于自己的內心,寫自己想做的事。
  第二步,把這個清單排序:列出長期的理想,急需現(xiàn)在完成和必須要做的事,眼前可以不作考慮的目標,美好但不現(xiàn)實或者代價過高的愿望,違背社會公德的想法……等等。
  第三步,對目標進行選擇分類,分清“有所先為”、“有所長為”、“有所該為”、“有所必為”,然后寫下實現(xiàn)這個目標所需要的條件,所付出的代價,以及應該如何沿著這個方向去行動和實現(xiàn)。
  第四步就是開始把目標具體細化,分配日程,定下承諾,研究可行性和實施方案,設下完成的時限。當然,你還需要注意掌控時間,把握重點,形成效能。
  最后,及時行動!
  2.有了目標之后,我該如何做?原則:效能第一。
  抓住要害、見血封喉、一擊致命,這不僅僅存在于武俠小說中的高手比武,在我們的人生策劃乃至其他行為當中也一樣適用。因為解決任何一個問題,關鍵是抓住問題的核心,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打蛇要打七寸,然后才能以最小的成本實現(xiàn)最大的價值。人生也是這樣,有時候要敢于舍棄,抓大放小,要事第一,才能使人生高效能。
  效能第一的原則,就是要求每一個人要有全局以及長遠的思維和視野,要善于抓住問題的核心和關鍵,做到事半功倍。
  但是,“掌控”和“效能”并不意味著“讓自己忙個不停”、“把握住每一秒時間”、“什么事情都要操心”——這或許能夠說明的只有你善于利用時間。
  一個企業(yè)家也一樣,如果企業(yè)處在非正常狀態(tài),譬如危急關頭或者創(chuàng)業(yè)開始,企業(yè)家不忙碌可能有點不正常。但如果一直這樣,就只能說明這個企業(yè)一直處于“非正常狀態(tài)”;蛉比瞬,或不善使用人才,或缺乏合理的人才管理機制。我們生活當中也總有這樣的人,每時每刻都在救火、每時每刻都在趕時間,可當你問他:忙出什么結果來了?他卻只能搖頭不止。這都是個人有效率、卻沒有效能的表現(xiàn)。
  對事講效率,對人講效能 著名的成功學大師史蒂芬·柯維,在其著作《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中總結人生高效時說:對事講效率,對人講效能。
  他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我有個兒子,一度對追求效率十分著迷,每天行程都安排得相當緊湊。到后來,日程表居然細分到以分鐘為單位。記得有那么一天諸事順利,他依計劃洗車、借書……但到了‘與女友分手’這一項,事先的計劃完全打破。原本他只安排了10至15分鐘打電話,向女友解釋一切。沒想到,解釋了1個半小時,還難以收場,因為女友實在無法接受這突如其來的打擊。這再一次證明,對人不可講效率,對事才可如此。對人應講效能——即某一行為是否有效。”
  效率比時間重要,而效能比效率重要。
  這一點也可以體現(xiàn)在我們對于知識的學習和吸收上。一個人再聰明好學,一生通過各種途徑所能獲得的知識和信息,相比于人類生產(chǎn)的信息總量來說,總是非常有限。更何況我們所接觸的大多數(shù)知識信息,也根本來不及吸收消化。因此,你拼命地學,并且學得很有效率是不夠的。問題的關鍵不在于人的腦袋能夠儲存多少知識,而在于有沒有這個儲存的必要,以及儲存的知識和信息對你自身的重要性。
  就連一向信奉“知識就是力量”的培根也認為:“有些書可以淺嘗輒止,有些書可以狼吞虎咽;而有些書則需要細嚼慢咽,好好消化。”
  世界上還有這么多書不需要讀
  國學大師錢鐘書先生素有“照相機”式記憶力的贊譽。晚年的時候,錢鐘書先生曾經(jīng)訪問美國,在參觀了美國的國家圖書館之后,結果卻說了這樣的一句話:“我沒有想到,世界上還有這么多書不需要讀。”
  單項的效率再高,也不如整體的效率重要,而整體的效率則是效能。對于個人來說,單項就是事,整體則是人。而對于一個集體來說,單項是人,整體是團隊。
  諸葛亮堪稱智慧的化身,但他“鞠躬盡瘁”、“事無巨細,必當親為”,只是個人高效率工作的表現(xiàn)。作為一個政府的“心臟”和“大腦”,他并沒有使四肢等其他器官高效率地運轉起來。因此,司馬懿一了解諸葛亮如此勞累,立刻斷定這個老對手——“不會活多久了”,而他沒有說的下文則是:諸葛亮一死,蜀國也完了。諸葛亮的工作方式只能說明:一、蜀國缺乏人才,或者說缺乏正確的人才機制,所以他只能事事親為;二、諸葛亮非能駕馭人才的“將將之才”,有人才不會駕馭,不能分權和授權給其他人才,所以他只能忙個不停,而這兩個局面都只會導致一個結果:在這種勉力維持的情況下,其他人才因為缺少鍛煉和緩沖,一時肯定無法接替諸葛的重擔,所以諸葛死則國亡。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chenggong/1283766.html

相關閱讀:成功的前提--35歲前必須做好的十件事情
沒有絕對的生命軌跡
你對成功懷有恐懼嗎?
如何巧妙地令別人覺得重要
給糖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