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 新文化運動1.有人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樹,認為洋務運動只是剪短了其枝葉,辛亥革命是砍斷了樹干,但樹墩還在,還會萌發(fā)。為了不讓“樹墩萌發(fā)”,陳獨秀、李大釗等人掀起了( )A.戊戌變法 B.新文化運動C.五四運動 D.北伐戰(zhàn)爭2.胡適在1923年寫給友人的信中這樣描述:“25年來,只有三個雜志可以代表三個時代,可以說創(chuàng)造了三個時代:一是《時務報》,一是《民報》,一是《新青年》!逼渲小缎虑嗄辍匪鶆(chuàng)造的“時代”指的是( )A.君主立憲時代 B.民主共和時代C.民主科學時代 D.尊孔復古時代3.1936年,毛澤東回憶說:“我在師范學校學習時,就開始讀這個雜志(指《青年雜志》)了。我非常欽佩胡適和陳獨秀的文章。他們代替了已經被我拋棄的梁啟超和康有為,一時成了我的楷模!薄肚嗄觌s志》對青年毛澤東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主要是因為它宣揚( )A.民主、科學 B.自強求富C.變法圖強 D.三民主義4.梁啟超曾說:“革命成功將近十年……覺得社會文化是整套的,要拿舊心理運用新制度,決計不可能,漸漸要求全人格的覺醒。”這句話揭示了( )A.維新派主張建立共和國B.新文化運動的歷史必然性C.國民革命結束了封建專制制度D.辛亥革命具有堅實的群眾基礎5.“吾以為今日而言文學改良,須從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須言之有物……五曰,務去濫調套語……七曰,不講對仗。八曰,不避俗語!边@段文字的作者是( )A.胡適 B.梁啟超C.李大釗 D.陳獨秀6.史學家陳旭麓認為:“從林則徐‘開眼看世界’開始,進而‘中體西用’,進而自由、平等、博愛,進而民主和科學……每一步都伴隨著古今中西新舊之爭。”其中“中體西用”與“民主和科學”這兩“步”應指( )A.洋務運動與辛亥革命B.洋務運動與新文化運動C.戊戌變法與辛亥革命D.戊戌變法與新文化運動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16年,陳獨秀發(fā)表《吾人最后之覺悟》一文,指出:“中國欲求生存,必須拋棄官僚專制的個人政治,實行自由的、自治的國民政治。”他號召人們積極干預政治,認為要真正實現民主政治,必須依靠全國大多數人民的政治覺悟,自居于國家主人的地位,不要把實現民主共和的希望寄托在“善良政府、賢人政治”上面。材料二 1917年,胡適發(fā)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對文學改革從形式到內容提出了許多意見,主張以白話文學為“中國文學之正宗”。同年2月,陳獨秀發(fā)表《文學革命論》,主張把反對文言文和封建文學同政治革命聯系起來,豎起了文學革命的大旗。(1)那些年陳獨秀、胡適發(fā)表的文章會刊登在哪一本雜志中?據所學知識,指出這本雜志創(chuàng)辦的背景。
(2)依據材料一、二,指出陳獨秀、胡適發(fā)表的文章與哪一歷史事件密切相關,并依據材料一、二,概括出該歷史事件的內容。
(3)根據以上材料及所學知識,指出這一事件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答案1.B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并在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故選B項。2.C 解析: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所標舉的兩大口號,故選擇C項。3.A 解析: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所標舉的兩大口號,故選擇A項。4.B 解析:題干中的“文化”“舊心理”以及“全人格的覺醒”等,是對舊思想的摒棄、對新思想的要求與渴望,而新文化運動就是這樣一場思想解放運動,故選擇B項。5.A 解析: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發(fā)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強調寫文章“須言之有物”等,與題干相符,故選擇A項。6.B 解析:“中體西用”是洋務派關于中西文化關系的核心命題,也是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故選擇B項。7.(1)《新青年》(《青年雜志》)。新生的中華民國很快陷入政治混亂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經過痛苦的反思后認識到: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國,必須啟發(fā)國民新的倫理道德意識,培養(yǎng)國民的獨立人格,徹底蕩滌封建舊文化的毒害,進行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2)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與科學;提倡文學革命。(3)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tǒng)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為隨后爆發(fā)的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 右腦培訓 | 站內搜索 | 網站地圖
Copyright(C)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