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市福泉奧林匹克學校物理八(上)復習3—實驗姓 名: 學 號: 班 級: 一、機械運動1. “頻閃攝影”是研究物體運動時常用的一種實驗方法。(1)物體在BD間的平均速度為 /s.(2)相鄰兩段時間內的路程差為 c。
二、聲現(xiàn)象1.下面的短潛艇的“耳目”??聲吶潛艇最大的特點是它的隱蔽性,作戰(zhàn)時需要長時間在水下潛航,這就決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達觀察,而只能依靠聲吶進行探測,所以聲吶在潛艇上的重要性更為突出,被稱為潛艇的“耳目”。聲吶是利用水中聲波對水下目標進行探測、定位和通信的電子設備,是水聲學中應用廣泛的一種重要裝置。 聲吶能夠向水中發(fā)射聲波,聲波的頻率大多在10k Hz~30kHz之間,由于這種聲波的頻率較高 ,可以形成較指向性。聲波在水中傳播時,如果遇到潛艇、水雷、魚群等目標,就會被反射回 ,反射回的聲波被聲吶接收,根據(jù)聲信號往返時間可以確定目標的距離。聲吶發(fā)出聲波碰到的目標如果是運動的,反射回的聲波(下稱“回聲”)的音調就會有所變化,它的變化規(guī)律是:如果回聲的音調變高,說明目標正向聲吶靠攏;如果回聲的音調變低,說明目標遠離聲吶。請回答以下問題:(1)人耳能夠聽到聲吶發(fā)出的聲波的頻率范圍是______kHz到______kHz。(2)①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潛艇A發(fā)出的聲波信號在10s內接收到經(jīng)B潛艇反射回的信號,且信號頻率不變,潛艇B與潛艇A的距離s1是______。(設聲波在海水中傳播速度為1500/s)②停在海水中的潛艇A繼續(xù)監(jiān)控潛艇B,突然接到潛艇B反射回的聲波頻率是變低的,且測出潛艇B的速度是20/s,方向始終在潛艇A、B的連線上,經(jīng)一分鐘后潛艇B與潛艇A的距離s2為______。(3)在月球上能否用聲吶技術測量物體間的距離?為什么?2. (2)請按示例的要求說出控制噪聲的三個環(huán)節(jié)中的一個,并舉出一個相應的實例。示例:吸聲。實例:佩戴防噪聲耳塞。 答:________________。實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聶利同學在一個養(yǎng)蜂場看到許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雙翅沒有振動,仍嗡嗡地叫個不停。她對《十萬個為什么》中“蜜蜂發(fā)聲是不斷振動雙翅產(chǎn)生的”這一結論產(chǎn)生懷疑。蜜蜂的發(fā)聲部位到底在哪里? 下面是聶利同學的主要探索過程: ①把多只蜜蜂的雙翅用膠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發(fā)聲。 ②剪去多只蜜蜂的雙翅,蜜蜂仍然發(fā)聲。 ③在蜜蜂的翅根旁發(fā)現(xiàn)兩粒小“黑點”,蜜蜂發(fā)聲時,黑點上下鼓動。 ④用大頭針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點,蜜蜂不發(fā)聲。 請回答: (1)聶利同學在實驗時,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 (2)從實驗①和②可得出的結論是。 (3)“用大頭針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點”基于的假設是 。三、物態(tài)變化1.在探究“固體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guī)律”實驗中,某實驗小組的同學根據(jù)測得的數(shù)據(jù)繪制了如圖9所示的圖象。(1)由圖象可看出該物質的熔點是 ℃,在第2in末該物質處于 (選填“固態(tài) ”、“液態(tài)”或“固液共存狀態(tài)”)。 (2)該物 質熔化過程的特點是不斷吸熱,溫度 ,內能增大。(3)比較圖中AB段和CD段可知,如果升高相同的溫度, 段吸收的 熱量較多。2.實驗設計的嚴密性、操作的規(guī)范性等都很重要,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會影響實驗結果。(1)兩容器中分別盛有等質量的酒精和水,室溫下放置幾天后,兩者的質量都明顯減少,且酒精減少得更多,如圖甲所示。某同學由此得出“酒精比水蒸發(fā)得更快”的結論。但是另一位同學認為不能得出該結論,其理由是實驗中沒有控制 相同,因此無法比較蒸發(fā)快慢;3.小明在做“觀察水的沸騰”實驗中,當水溫上升到80℃時,每隔1in讀一次溫度計的示數(shù),直到水沸騰4in后停止讀數(shù),其數(shù)據(jù)記錄如下表所示。(1)常用溫度計是利用 的原理制成的。(2)從表格數(shù)據(jù)可知水的沸點是 ℃。(3)請根據(jù)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在圖13中畫出水溫隨時間變化的圖像。 /in0123456 7/℃8084 889296969696
四、光現(xiàn)象1、在探究“平面鏡成像規(guī)律”時,(1) 用平面鏡做實驗(填“能”與“不能”);(2)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鏡做實驗,其好處是: 。2、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時,我們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做實驗:(1)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點燃的蠟 燭,再拿一支沒有點燃的相同蠟燭,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到跟前面那支蠟燭的像 。若移去玻璃板后面的蠟燭,并在其位置放置一光屏,則在光屏上 (選填“能”或“不能”)觀察到玻璃板前點燃蠟燭的像。 (2)實驗結果表明,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 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3、一組同學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時,將點燃的蠟燭A放在玻璃板的一側,看到玻璃板后有蠟燭的像。(1)此時用另一個完全相同的蠟燭B在玻璃板后的紙面 上回移動,發(fā)現(xiàn)無法讓它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圖甲)。你分析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 因可能是: 。 (2)解決上面的問題后,蠟燭B與蠟燭A的像能夠完全重合,說明 。 (3)圖乙是他們經(jīng)過三次實驗后,在白紙上記錄的像與物對應點的位置。他們下一步應該怎樣利用和處理這張“白紙”上的信息得出實驗結論。 。(4)他們發(fā)現(xiàn),旁邊一組同學是將玻璃板和蠟燭放在方格紙上進行實驗的。你認為選擇白紙和方格紙哪種做法更好?說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透鏡及其應用1.如圖所示是上經(jīng)常使用的投影儀,請按要求回答.(1)平面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燈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在屏幕上的像比較模糊(與投影片無關),調整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2、在探 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中:(1)我們需要讓蠟燭、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這樣做的目的是 . (2)其中的一次實驗情景如圖15 所示,凸透鏡的焦距是15c,為了得到清晰的像,光屏應向 透鏡的方向移動(“遠離”或“靠近”) .
3、關于凸透鏡:(1)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實驗中,王聰同學先將凸透鏡對著太陽光,調整凸透鏡和白紙間的距離,直到太陽光在白紙上會聚成一個最小、最亮的點,如圖所示,這一操作的目的是 ;(2)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實驗中,由于蠟燭火焰的高度不合適,在光屏上得到如圖所示不完整的像,要得到蠟燭火焰完整的像,應將蠟燭向 調節(jié);(3)照相機是利用凸透鏡成倒立、縮小實像的原理制成的;教室里的投影儀是利用凸透鏡成倒立、 實像的原理制成的。6.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時,所用的凸透鏡的焦距為10c。①現(xiàn)將凸透鏡、蠟燭和光屏放在如圖16所示的光具座上進行實驗。若圖中C位置上放置光屏,則B位置上應放置______。②如圖16所示,,現(xiàn)要在光屏上成縮小的像,蠟燭應向______移動,光屏應向_____移動。(填“左”或“右”)六、質量與密度1.在“用托盤天平和量筒測定小金屬塊密度”的實驗中: (1)某同學設計了如下實驗步驟: ①把天平放在水平工作臺上; ②將游碼移至天平稱量標尺左端的零刻度線處; ③把待測金屬塊放在天平的左盤中,在右盤中增減砝碼并移動游碼直至天平橫梁平衡,記下金屬塊的質量; ④將金屬塊用細線拴住后,慢慢浸沒到量筒里的水中,記下水面對應的刻度值V; ⑤根據(jù)測得的數(shù)據(jù)計算出金屬塊的密度ρ。請指出以上設計中缺少的兩個重要步驟和某個需要測量的物理量,要求詳細敘述操作過程并將需要測量的物理量加注字母。 (2)用測 得的物理量字母表示該金屬塊的密度ρ= 。2. (2010年 重慶,17題)五一節(jié),教物理的曉麗老師在解放碑百貨店買了一個金燦燦的實心飾品,同學們特別想知道這個飾品是否是純金的(ρ金=19.3×103kg/3)。他們選用托盤天平、量筒、細線、燒杯和水等,進行了如下的實驗操作:A.把托盤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B.把游碼放在標尺的零刻度線處,調節(jié)橫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橫梁在水平位置平衡;C.將飾品用細線系好后慢慢地放入量筒中,并記下水和飾品的總體積D.在量筒中倒入適量的水,并記下水的體積; E.將飾品放在左盤中,在右盤中增減砝碼 并移動游碼直至橫梁在水平位置平衡。請你幫組同學們回答下面五個問題:(1)正確的實驗操作順序是:A、B (余下步驟請用字母序號填出);(2)在調節(jié)平衡螺母時,發(fā)現(xiàn)指針偏向分度盤的左側,如圖16甲所示。此時應將平衡螺母向 端調節(jié)(選填“左或右”),直到指著指向分度盤的中央。(3)用調好的天平稱量飾品的質量,當天平再次平衡時,右盤中砝碼的質量和游 碼的位置如圖16乙所示,則飾品的質量是 g;用細線拴好飾品放入裝有適量水的量筒中,如圖16丙所示,則飾品的體積是 c3; (4)通過計算可知飾品的密度為 g/c3,由此可以確定飾品不是純金的;(5”適量的水”的含義是
3. 現(xiàn)有甲、乙兩種不同規(guī)格的量筒,如圖17,若要量取35l的水,應該選取_________量筒,請在所選量筒上畫出液面所在的位置.4、為確定某種未知液體的“身份”,物理老師把這個任務交給了小明的實驗小組,他們利用天平和量筒進行了多次測量。某次的操作如下:
(1)用天平測量液體的質量。當天平平衡時,放在右盤中的砝碼大小和游碼的位置如圖16甲所示,則稱得燒杯和液體的質量為 g。(2)用量筒測量液體的體積。將燒杯中的液體全部倒入量筒中,液面達到的位置如圖16乙所示,則該液體的體積V為 L。盡管體積測量方法正確,但大家在對實驗過程及結果進行評估時,發(fā)現(xiàn)液體的體積測量值比它的實際值要 (選 填“偏大”或“偏小”)。(3)他們對測量方法進行修正后,測出了幾組實驗數(shù)據(jù),并根據(jù)測量結果作出了“-V”圖像,如圖17所示。由圖像可知該液體的密度為 g/c3;通過查表對照知該液體 。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 右腦圖卡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