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版教材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吸納廣大教師的意見和建議,在繼承和發(fā)揚實驗本教材特色和優(yōu)勢的基礎上,銳意改革創(chuàng)新,從內容選取到呈現(xiàn)方式都發(fā)生一定變化,呈現(xiàn)出重視概念教學、具有較好適用性等新特色。
關鍵詞:生物學,教材,概念教學,適用性
2011年底,教育部頒布了修訂后的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稱“新課標”)。根據(jù)新課標修訂的生物學教材將于今年秋季開始使用,F(xiàn)將該套教材修訂的總體思路、內容的主要變化和修訂后的教材特色簡要分析如下。
一、修訂的指導思想和依據(jù)
教材修訂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貫徹“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zhàn)略思想,體現(xiàn)《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的有關要求,遵循教育部頒布的課程標準,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尊重教育教學規(guī)律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反映學科特點,聯(lián)系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實際;充分考慮學校教學的實際情況,面向大多數(shù)地區(qū),面向大多數(shù)學校,使教材便利教學。
新課標是教材修訂最重要的依據(jù)!读x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得到了廣大生物學教師的廣泛認可和好評,此次修訂在基本理念、設計思路和內容框架上未做大的變動。實驗本教材是依據(jù)課程標準實驗稿編寫的,全面體現(xiàn)了課標實驗稿的要求,得到廣大師生的好評,因此,此次修訂教材在總體編寫思路、內容編排體系上也未做大幅度變動。
新課標有以下幾點明顯變化:一是在課程性質部分更加明確生物學課程是一門自然科學課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學的基本內容,反映自然科學的本質;二是更加強調重要概念的教學,在十個一級主題下分別列出了各主題應當掌握的重要概念,在“教學建議”中又特別增加一條“關注重要概念的學習”;三是關于動物的類群,增加了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軟體動物、兩棲類和爬行類等類群,內容更加全面。此次教材修訂遵循新課標,更好地體現(xiàn)生物學作為自然科學、生物學課程作為自然科學課程的特點,強化概念的教學,充實動物類群的內容,在學習目標的確定和學習內容的選取上與新課標規(guī)定的課程具體內容保持一致。
此外,教材編寫團隊近年來的科研成果、廣大教師在實驗過程中提出的意見和建議,也是此次教材修訂的重要依據(jù)。例如,許多教師反映七年級上冊和下冊內容偏多,課時緊張,而八年級內容偏少,課時偏松;部分內容偏難;部分探究活動可行性較差,等等。此次教材修訂吸納對廣大教師普遍反映的意見和建議提高了教材的適用性。
二、內容的主要變化
與實驗本相比,新版教材在內容上的主要變化如下。
(一)知識內容
根據(jù)廣大教師意見,對七年級上冊和下冊內容適當精簡,包括刪除、整合或移至八年級。
1.第一單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原來包括五節(jié):“生物圈”、“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與影響”、“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修訂后整合為三節(jié):“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生物與環(huán)境組成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刪除教師反映比較難的“物質在生物圈中的流動”內容。這樣修改使內容更為簡明,三節(jié)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更為緊密,從標題明顯看出逐級遞進的關系。
2.實驗本中第二單元第二章“細胞的生活”中第一節(jié)“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和第二節(jié)“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老師們普遍反映難度較大,簡化后合并為一節(jié),刪去有關原子的內容,將DNA的結構、DNA與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等內容移至八年級下冊。
第二單元第四章“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移至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中,以減少七年級上冊內容容量。
這樣,修改后的第二單元由原來的四章改為兩章:“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和“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不僅內容容量減少,章節(jié)層次也更加簡明。
3.實驗本第三單元第三章“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huán)”分三節(jié):“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huán)”。修改時第一節(jié)部分內容并入本單元第二章第二節(jié)“植株的生長”中,“水影響植物的分布”與第一單元第二章重復,故刪減;將原第二節(jié)與第三節(jié)適當簡化后合并,這樣本章由原來的三節(jié)改為不分節(jié)。
4.實驗本第三單元第四章“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制造者”,第一節(jié)講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第二節(jié)講生物通過呼吸作用利用有機物;第五章“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又講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于是不少教師反映光合作用內容中間插著呼吸作用內容,講起來不順。本次修訂將呼吸作用內容放在講完光合作用之后,但章標題不變,以體現(xiàn)整套教材突出人與生物圈的思路。
5.實驗本第四單元第一章第四節(jié)“計劃生育”,鑒于課程標準對計劃生育的內容無明確要求,此次修訂刪去這一節(jié),有關內容適當簡化后放入本單元第七章第一節(jié)“分析人類活動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中。
6.實驗本第四單元第三章第三節(jié)“空氣質量與健康”,第五章第二節(jié)“人糞尿的處理”,生物學科特色不明顯,新課標對此也無明確要求,此次修訂予以刪除,有關內容作較大簡化后并入其他節(jié)中。
7.實驗本第五單元第一章“各種環(huán)境中的動物”,標題改為“動物的主要類群”,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增加了一些動物類群的內容,改變了按“水、陸、空”三種環(huán)境講述動物類群的做法,改為每節(jié)講述一個或兩個動物類群的內容。
8.按照新課標重視概念教學的要求,對概念的表述要更加明確,必要時做更加詳細透徹的講解。每節(jié)以“通過本節(jié)學習,你將知道”小欄目明確本節(jié)要獲得的重要概念。正文中對表述概念內涵的文字用黑體字排印,使之更加明確和醒目!皢卧〗Y”中對本單元重要概念的總結應當更加詳細,以便于學生掌握概念。
9.根據(jù)學科專家意見,對某些知識內容的表述做了修改,使之更加準確、嚴謹。如關于會厭軟骨與呼吸和吞咽的關系,實驗本表述易讓學生誤認為會厭軟骨能主動抬起和蓋下,此次修訂時做了相應修改。
(二)科學探究活動
根據(jù)實驗區(qū)反饋結果,刪掉或改編普遍反映可行性較差、教育價值不高的探究活動,補充簡便易做的活動,包括“試一試”等動手動腦的小活動。
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章中探究“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改為“課外實踐”,第三單元第二章中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長最快?”改為“試一試”。
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章第四節(jié)探究“晚育的意義”是一個不用動手做、僅靠數(shù)學計算即可完成的活動,教育價值不大,故刪除。實驗本第三章第三節(jié)“空氣質量與健康”中探究“采集和測算空氣中的塵埃粒子”,生物學科特色不明顯,隨本節(jié)內容一并刪除。實驗本第七章“探究環(huán)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安排了兩個探究,模擬探究“酸雨對生物的影響”和探究“廢電池對生物的影響”,由學生任選一個做,鑒于許多教師反映“廢電池對生物的影響”實驗會造成新的環(huán)境污染,廢電池浸出液在實驗結束后很難處理,故此次修訂中刪去,保留“酸雨對生物的影響” 的模擬探究。
八年級上冊:“探究鰭在游泳中的作用”改為“觀察與思考”活動。菜青蟲的先天性行為、雞的繞道取食等探究,鑒于在教學中可行性不高,此次修訂替換為可行性較高的探究活動,并且明確提示學生可以因地制宜,觀察飼養(yǎng)的經濟動物或寵物的行為。
八年級下冊:“探究扦插材料的處理”擬改為課外實踐活動,同時補充課堂上更易實施的探究活動。
為了提高探究活動的可行性,有的探究增加了備選的實驗材料,如“光對鼠婦分布的影響”的探究,不少城市學校的教師反映當?shù)厥髬D難找,此次修訂時將探究活動的標題改為“探究非生物因素對某種動物的影響”,實驗材料除鼠婦外,還補充了黃粉蟲、金魚等其他實驗材料,這樣不同學?梢砸虻刂埔俗龀鲞x擇,提高探究實驗的開出率。
(三)課外閱讀材料
課外閱讀欄目仍維持原來的“科學????技術????社會”、“科學家的故事”、“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yè)”、“生物學與文學”等。刪除了有些陳舊或者可讀性不強的的課外閱讀材料如“朊病毒、瘋牛病、克雅氐病”、“神奇的CT──X射線計算機體層攝影”等,補充了體現(xiàn)科技新進展和其他更具時代氣息的課外閱讀材料,如“微藻與生物柴油”、“森林可以減緩氣候變化”等,對其他課外閱讀材料做了一些修改,如“試管嬰兒──淺談現(xiàn)代輔助生殖技術”改為“試管嬰兒之父榮獲諾貝爾獎”,該文從試管嬰兒之父羅伯特?愛德華茲榮獲2010年諾貝爾獎說起,既更具時代感,又更通俗,更適于初中學生閱讀。再如“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獻”改為“角膜移植、角膜捐獻和人造角膜”,體現(xiàn)科技新進展。
(四)插圖和版式
此次教材修訂對實驗本中大多數(shù)插圖更行了更新,原創(chuàng)圖比例明顯提高,插圖更加清晰、準確、美觀、生動,有利于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同時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審美情趣。
新版教材按國際通行的主副欄格式排版。主欄為正文,副欄為配合正文的小資料、較小的插圖、思考題等。做到每節(jié)另起頁。
三、修訂后教材的特色
對于實驗本教材,廣大教師普遍反映具有明顯的特色。修訂后的教材保持和發(fā)揚了原有特色,在此基礎上,按照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實驗區(qū)師生反饋意見,進行了全面修訂,因而又具有新的特色。
(一)保持和發(fā)揚原有特色
1.構建突出人與生物圈的知識體系
教材八個單元的設置就是按照突出人與生物圈的思路編排的,依次為“生物和生物圈”“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續(xù)和發(fā)展”“健康地生活”。具體內容的展開也大都圍繞人與生物圈,引導學生認識各個類群的生物在生物圈中如何生存、延續(xù)和發(fā)展,對生物圈有什么意義,進而認識生物和生物圈與人類的關系,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觀點。例如,“人體的營養(yǎng)”一章,教材在章引言中明確指出,“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食物的來源日益廣泛。有的食物可能來自異國他鄉(xiāng),有的食物可能來自遙遠的海洋深處。總之,主要是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給人類提供營養(yǎng)物質”,這就提示學生討論人體的營養(yǎng),不要忘了生物圈,生物圈的狀況如何,影響到每一個人的食品安全,與個人的營養(yǎng)密切相關。
2.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
科學崇尚理性,但科學教育不是純理性的工作。生物學教材在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理性的同時,也非常重視結合學科內容滲透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
教材通過講述生物學知識、介紹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的實例、安排學生探究活動和練習等多種途徑,試圖構建具有生物學科特點和時代特色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體系。例如,通過生態(tài)學和進化論內容,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通過探究活動和科學史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通過課文介紹或引導學生搜集相關資料,讓學生了解我國的野生生物資源、生態(tài)環(huán)境、科技發(fā)展等,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通過引導和鼓勵學生設計實驗、制作模型等,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通過讓學生“為家長設計一份營養(yǎng)合理的午餐食譜”、做有關手語和盲道的練習題、進行關愛殘疾人的課外實踐等,進行關愛他人的教育,等等。這些內容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體現(xiàn),實驗本教材這方面的內容十分豐富,此次修訂又進一步加強。例如,增加我國克隆哺乳動物進展、我國宇航員太空行走照片(太空服肩部有五星紅旗)等內容,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3.安排了系列化、多樣化的科學探究活動
教材中安排的科學探究活動包括觀察與思考、實驗、調查、探究、資料分析、模擬制作、演示實驗、設計、試一試等。其中既有包含科學探究六大基本環(huán)節(jié)的全過程探究,也有側重部分環(huán)節(jié)的探究;既有動手實做的探究,也有分析文本資料的探究;既有課堂上做的實驗,也有到社會或大自然中做的調查;既有供全班學生分組完成的較大型的活動,也有供感興趣的同學自行選做的微型探究活動,如此次修訂增加的“試一試”,就是簡便易行的微型探究活動。
教材重視能力培養(yǎng)的梯度設計。改變以往將實驗依附于知識內容的做法,按照學生能力發(fā)展的水平和需要,先安排思維和操作技能要求較低的探究活動,如觀察身邊的生物,閱讀和分析有關資料等,后安排技能要求較高的活動。在要求學生通過實驗尋求答案的實驗中,大致是先安排明確問題、假設、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驟的實驗,讓學生在模仿中體驗和領悟科學探究過程和方法;再安排由學生設計部分環(huán)節(jié)的實驗;最后安排全過程探究的實驗,隨著教學內容的逐漸展開,科學探究活動的這種梯度化設計將在不同水平上循環(huán)。
4.注重科學方法教育
教材結合有關活動介紹了觀察、實驗、調查和資料分析等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材明確寫出這些方法性內容,意在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注意領悟、總結和應用這些方法,而不是讓學生當做教條來記憶。此次修訂專門設置了“科學方法”欄目,使之更加醒目;其位置也由實驗本中一律放在相應探究活動之前,改為視具體內容需要靈活處理。
5.注重對生物學概念和原理的理解,適當刪減需要單純記憶的知識
教材注重對生物學概念和原理的理解,適當刪減需要單純記憶的知識。這樣做還有一種意圖,即減少知識內容分量,為學生主動探究提供時間和空間。例如,關于花,主要讓學生理解花適于傳種接代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刪掉了傳統(tǒng)教材中花的類型、花序等內容。此次修訂更加強調重要概念,使教材在這方面凸顯新特色。
6.注意反映生物科技的新進展
為了體現(xiàn)生物科技的迅猛發(fā)展,教材對近些年來的生物科學成果做了適當介紹,如克隆哺乳動物、轉基因生物、人類基因組計劃、微藻與生物柴油等,有些列入教材正文,有些則供學生課外閱讀。
7.課外閱讀內容豐富多樣,能給學生多方面的啟迪,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教材設置課外閱讀欄目以拓展視野,幫助學生認識生物學的價值,滲透人文精神。這些欄目包括“科學?技術?社會”、 “科學家的故事”、 “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yè)”、“生物學與文學”。 “科學?技術?社會” 這一欄目旨在反映科學、技術、社會之間的互動,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價值觀!翱茖W家的故事” 這一欄目旨在反映科學發(fā)展的過程,幫助學生認識科學的歷史和本質!芭c生物學有關的職業(yè)” 這一欄目旨在反映生物學與職業(yè)的聯(lián)系,幫助學生認識學習生物學的意義!吧飳W與文學” 這一欄目旨在反映生物學與文學藝術的聯(lián)系,滲透人文精神。
8.呈現(xiàn)方式生動活潑,便于學生學習
在呈現(xiàn)方式上,教材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避免從理論到理論,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為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留有一定空間,圖文并茂,可讀性強。
新版教材原創(chuàng)圖片比例較高,版式設計突出不同功能板塊的區(qū)分,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改進教材的美術設計,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修訂后呈現(xiàn)新的特色
1.強化概念教學
課標的重要變化之一就是強調了生物學重要概念。按照新課標的要求,新版教材對概念的講解更加詳細透徹,表述更加明確,表述概念內涵的文字以黑體字排印,凸顯了概念的重要性。
單元和章的引言指向重要概念。例如,第一章元“生物和生物圈”的引言,生動描繪了太空中所看到了生物圈的美麗圖案,指出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本單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的引言,明確寫道“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與其環(huán)境的總和就叫生物圈(biosphere)。生物圈是包括我們人類在內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我們應該了解它,愛護它!币运硎龅纳衔桓拍顚W生學習相關概念系列能夠起到“先行組織者”的作用。
在每節(jié)課文的開始部分,新設“想一想,議一議”欄目,實際上是設計了一個思考與討論的小活動,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發(fā)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習興趣,活躍思維,為學生學習相關概念做好鋪墊。同時,教材這樣編寫,還期待教師通過這樣的活動,發(fā)現(xiàn)學生的前概念(包括錯誤概念),使概念的教學更具針對性。例如,在“流動的組織──血液”一節(jié),“想一想,議一議”的內容是:“當我們去體檢或去醫(yī)院看病的時候,常常需要抽血做血常規(guī)的檢查。為什么血液化驗可以作為判斷是否健康、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jù)呢?”驗血的經驗人人都有,但為什么通過驗血可以診斷疾病,多數(shù)學生卻未曾深究。這是一個涉及血液的組成成分和功能和問題,對此學生并非一無所知。先讓學生嘗試回答這一問題,關于血液的前概念就暴露出來了,對了解血液成分和功能的興趣也就激發(fā)起來了,這就為接下來學習相關內容做好了認知和情意領域的準備。
每節(jié)“想一想,議一議”欄目之后,新設了“通過本節(jié)學習,你將知道”欄目。該欄目以問題形式列出本節(jié)重要概念或相關知識,從而明確了教學目標,既有利于學習,也便于評價。
正文中安排的“觀察與思考”、“資料分析”、“探究”、“實驗”等活動,都是由問題所驅動的探究性學習活動,其中所提問題大多是圍繞重要概念設計的。教材試圖通過這樣的做法,將探究活動與概念的建構統(tǒng)一起來。例如,第一單元第一章第一節(jié)“生物的特征”,設計了這樣的“觀察與思考”活動:讓學生觀察課本中的生石花和鐘乳石的圖片,以及老師提供的生物和非生物的實物或圖片,討論為什么肉質葉看起來像石頭的生石花是生物,而能夠從小長大的鐘乳石卻不是生物?怎樣判斷一個物體是否有生命?通過這個活動,學生會認識到自己關于生物的前概念的不足之處,并且開始了糾正錯誤概念、建構科學概念的思維過程。
正文提供精選的有充分說服力的事實性材料,幫助學生建構概念。建構科學概念需要事實性材料的支撐。事實性材料不可能全部由學生通過探究而直接獲得,因此,教材有必要提供充分的事實性材料。事實性材料不勝枚舉,教材篇幅有限,學生學習時間有限,因此必須精選。在精選事實性材料的基礎上,也不能忽視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應鼓勵學生通過推理、聯(lián)想和想象等,對教材提供的材料進行質疑和補充,進而更好地完成概念的建構。例如,在上述關于生物的特征的“觀察與思考”活動之后,教材提供了說明生物具有需要營養(yǎng)、進行呼吸、排出廢物、有應激性等特征的事實性材料,并且要求學生分析教材所列舉的這些特征是否全面準確,自己有沒有不同意見或補充建議。
概念的建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事實性材料基礎上進行抽象和概括只是最基本的環(huán)節(jié),還需要通過進一步的辨析和應用來鞏固,通過對眾多概念的梳理來建立與相關概念的聯(lián)系,進而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因此,教材在每節(jié)內容之后的練習題中,增加了概念辨析和應用的練習題;在每單元最后的“單元小結”中,引導學生對本單元所學重要概念進行梳理和總結。
2.提高教材的適用性
教材是教和學的主要資源。它既是供學生閱讀的主要材料,也是師生進行教學活動的藍圖和指南。因此,教材應當讓學生易學、樂學,讓教師能夠順利施教,具有較好的適用性。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教材的適用性明顯提高。
(1)四冊教材內容分量更加均衡。此次教材修訂,七年級做“減法”,八年級做“加法”,七年級教科書中較難的內容移到八年級教材中,使四冊教材分量趨于均衡,更加適應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學習,更加適應大多數(shù)地區(qū)課程設置(課時)的實際情況。
(2)進一步提高探究活動的可行性
考慮到全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和學校實際,精選和改進探究活動,提高探究活動的可行性。探究活動的總量雖有所減少,但可行性提高;對探究的指導更加到位,科學方法的提煉更加明確,這都有利于切實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更加關注地區(qū)和城鄉(xiāng)差別
教材內容兼顧不同地區(qū)的生產、生活和社會實際,兼顧城市和農村學生生活經驗;在探究實驗的材料和器具選擇上提供多種選擇。
(4)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認知規(guī)律
教材注意充分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努力做到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宏觀到微觀,由易到難,使教材更加便利教學。
綜上所述,新版教材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吸納廣大教師的意見和建議,在繼承和發(fā)揚實驗本教材特色和優(yōu)勢的基礎上,銳意改革創(chuàng)新,從內容選取到呈現(xiàn)方式都發(fā)生一定變化,呈現(xiàn)出重視概念教學、具有較好適用性等新特色。希望廣大師生在使用教材過程中繼續(xù)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使教材更加完善。
(原載《課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8期)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 [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2.
[2]課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義務教育教科書生物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4]朱正威,趙占良.人教版生物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生物學》簡介[J].生物學教學,2003(1).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 右腦培訓 | 站內搜索 | 網站地圖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