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寺荷禾風卷香 來自地理網(wǎng)資料整理
晉祠正門的馬路東邊豎著個再簡單不過的招牌,上面卻寫著足夠嫵媚的四個字“大寺荷風”。這里是北大寺村,民居宅院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惹人心動,但是,當你沿著簡陋的村路走到盡頭時,太原城初秋季節(jié)里最美麗的田園風景便會婀娜地飄入眼簾。
一條柳樹成蔭的道路兩邊區(qū)隔出左邊的荷塘與右邊的稻田。荷塘里的荷花早已謝去,大片荷葉飽滿地撐開翠蓋招搖在并不燥熱的陽光下。林黛玉喜愛的“留得殘荷聽雨聲”是件很小眾的風雅之事,哪里及得上一群紅頂子大白鵝在葉下嬉水讓人看得驚喜連連、快樂無比。稻田間薄熟了的稻穗微微見黃,被包裹在綠色的葉稈里,鮮嫩的鵝黃翠綠平平地鋪展在地面上又向遠處延伸。禾下的水是千百年來涌流不絕的晉祠之水,仿佛這稻米就是為這水而生的,晉祠大米蒸煮后又筋道又香的口感古來不變。
北大寺村旁邊是南大寺村,兩村之間確實有過一座叫做崇福寺的大寺,村里人大多叫它“東頭寺”,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實跡可尋了。幸運的是崇福寺的主殿在上世紀80年代原樣遷建到天龍山的圣壽寺,殿內(nèi)供奉的“三身佛”也一同遷了過去。文物得以保存,真是一件讓人欣慰的事情。
北大寺村東荷塘旁的一片空場尤為有趣。北面關老爺?shù)?ldquo;結義廟”與“五道爺”的拳拳小廟毗鄰而居。“關公廟貌遍天下”可從宋代就有了的結義廟,在山西只有這一座。五道爺?shù)膩須v可不簡單,在神話傳說里它是冥司之主東岳大帝的屬神,專門掌管人間的生死榮祿,明清時期在民間最為推崇;東邊上世紀60年代初建的那種露天禮堂對面,民居墻上涂有“紅衛(wèi)一隊”的字樣,據(jù)村中老人講,“文革”時北大寺村改名紅衛(wèi)村,所以才會留下這樣的印記;空場旁還佇立著清乾隆時期太原人楊二酉的全身塑像,他曾任巡查臺灣監(jiān)察御史,官終至兵科掌印給事中。45歲回歸故里后,對山西的研究與保護晉祠頗有成果。
不同歷史階段拋落下的遺跡存留與曾經(jīng)的膜拜在視覺里轉(zhuǎn)換,好像整個北大寺村的綿長記憶綢繆成一股,同時化入了這塊兩個籃球場大的空間里。聽村里人說村子可能會拆遷,果真如此,大寺荷風的美麗風光大約依然會保留,可曾經(jīng)在這里詩意棲居過的種荷人呢,已經(jīng)不知遷居到了哪里。
久久地徘徊于田園水邊,秋日午后的陽光均勻地鋪灑開一層薄薄的金光,荷塘與稻田在風、水、陽光的作用下浸潤出的清香,軟繞周身又沁入心田。遠處的高架橋在田地上方高高掠起一字形清逸線條,橋上的車輛背著各種顏色匆匆而過。這架現(xiàn)代長橋與綿綿西山、老村、古廟、稻田、荷塘交相映襯,看得久了就恍惚了,分不清這方水土所有的前世今生。
總覺得晨曦初降與暮色籠煙里看風景最是宜人。天光漸暗時,北大寺村的屋舍,青灰色的輪廓與漸覺沉郁的西山迤影重疊在一起,添出了幾分溫潤的寧和。余暉落入水中,人影在水里晃動,人卻被一派橙黃色的暖光全然包裹,猶如身處畫中。那種熏醉、散淡的感覺,直到離開了北大寺村很久之后,依然會從身心里絲絲滲出。
小貼士:北大寺村在晉祠正門馬路東側(cè),穿過村子一直走到盡頭,村東頭就是“大寺荷風”。坐公車、自駕到晉祠就到北大寺村,車輛可以泊在村里。稻田間一塊孤島似的空地有間“農(nóng)家樂”,環(huán)境不錯,可以吃飯小休。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 右腦培訓 | 站內(nèi)搜索 | 網(wǎng)站地圖
Copyright(C) 2006-2016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