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船為何用“節(jié)”計速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初中地理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眾所周知,速度大多是以公里/小時為單位來計算的,如:飛機,汽車,坦克的速度等?墒桥灤乃俣葐挝粎s為什么是“節(jié)”呢?

說起“節(jié)”的來歷,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早在16世紀,海上航行已經(jīng)十分盛行,但當時苦于沒有時鐘和記錄航程的儀器,所以人們無法知道船舶的航行速度。有一位聰明的水手想了一個辦法,他在船舶前進的時候,把拖有繩索的浮體拋向水面,然后根據(jù)在一定時間里拉出去的繩索長度,計算出船舶的速度。由于當時計時使用的是流沙計時器,有時放出的繩索比較長,這個水手便在繩索上打出了許多等距離的結(jié),這樣,整根計速繩索便被分成了許多節(jié),只要計算出一定時間里放出的繩索節(jié)數(shù),就可以知道船舶的航行速度了。從此以后,“節(jié)”便成了艦船速度,水中兵器速度以及水流速度的計量單位,并且成為國際上通用的航海速度計算單位。

那么,1節(jié)等于每小時多少公里呢?現(xiàn)在國際上通用的是1節(jié)=1海里/每小時,1海里=1.852公里。1節(jié)也就是每小時行駛1.852公里。

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現(xiàn)在艦船上的計速儀器已經(jīng)非,F(xiàn)代化了,“拋繩計速”已成為歷史,但“節(jié)”作為航速單位一直被沿用至今,可見其重要性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563293.html

相關(guān)閱讀:2015初一地理第五章單元檢測題:發(fā)展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