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大地構造學家、地質教育家。1902年1月15日生于湖南郴縣。1928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地質系,入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工作,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1934年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1936年獲碩士學位,后考察美國和歐洲地質,并到莫斯科出席第17屆國際地質學大會,1937年下半年返國。1938年任重慶大學地質系教授,1938年任系主任。1941年任中央大學地質系系主任。1942年7月6日在重慶病逝。
朱森的學術成就首先在區(qū)域地質與構造地質方面。1928-1929年他與李捷對北起陜鄂交界南至湖北興山、襄陽間的地帶進行了地質考察和地層古生物研究,合著有《秦嶺中段南部地質》(1930),使對此區(qū)的地質調查達到新的高度。1932-1933年他參加了李四光領導的南嶺和廣西地質考察,發(fā)現并命名了“柳江運動”。他與李捷聯名發(fā)表的“廣西中部馬平市附近地層并記述馬平石灰?guī)r”(1934)一文中對“柳江運動”有詳盡說明。他與李毓堯聯名發(fā)表的“湖南宜章艮口之地質及其與南嶺造山作用之關系”(1934)一文中,創(chuàng)立了“湘粵運動”與“艮口運動”這兩個地殼運動名稱。他與李捷聯名發(fā)表的“自湖南武崗至廣西柳州之地質”及“南嶺中、西段地質圖”(1933)中亦反映了這次考察的成果,為李四光“廣西山字型構造”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很多資料。1934年他參加了寧鎮(zhèn)山脈地質調查,確認了該區(qū)主要造山運動時期。他與李毓堯、李捷合著的《寧鎮(zhèn)山脈地質》專著(1935)中,創(chuàng)立了“茅山運動”、“金子運動”和“南象運動”三個地殼運動名稱。此外,他還發(fā)表過“安徽南部古生代后期造山運動之一”(1932)、“中國造山運動”(1937)、“四川龍門山地質”(1942)等著作。
朱森早年發(fā)表了“江蘇西南部山脈之研究”(1929)一文,創(chuàng)立了“高驪山砂巖”和“和州灰?guī)r”二地層名稱。他又與李四光聯合發(fā)表了“棲霞灰?guī)r及其相關地層”(1930)、“黃龍灰?guī)r及其動物群”(1930)一文,創(chuàng)立了“金陵灰?guī)r”、“黃龍灰?guī)r”兩個地層名稱。他還發(fā)表了重要古生物學專著《金陵石灰?guī)r之珊瑚和腕足類化石》(1933),建立了新亞屬??“始分喙石燕”(Eochoristites)以及12個新種。由于他在古生物學、地層學上的卓越建樹,他逝世以后其他古生物學家分別創(chuàng)立了新屬??“朱森蜒”(Chusenella)和“朱森珊瑚”(Chusenophyllum)來表示對他的紀念。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 右腦培訓 | 站內搜索 | 網站地圖
Copyright(C) 2006-2016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