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活動是一種老師和學生互動的過程。老師精心備課,細心講解,深入淺出,形象生動;學生事前預習,事后復習,認真聽講,積極地思考。這是我們理想的教學畫面,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是往往如此,現(xiàn)在的教育形式下,學生厭學的現(xiàn)象愈發(fā)嚴重,成為了影響教學質量和教育目標的不容忽視的因素,造成學生對數(shù)學產生厭學是多種因素的,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學生內部原因。此外還不能否認有社會的影響。
學生“厭學”其實不是一個新問題,過去也有個別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這種現(xiàn)象的存在,只不過近幾年已經越來越不容坐視了。筆者在數(shù)學教學實踐中,通過研究和與學生的交流得以了解到發(fā)生“厭學”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錯誤的學習動機,難以推動學習的內部動因
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人的學習內部動因。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是緊密相聯(lián),互為因果,不同的學習動機會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學習動機既是影響學習效果的重要變量,又制約著學習效果。這些厭學的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效果低下,足以說明他們沒有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具體表現(xiàn)為:
1、學生實際角色和社會期望存在差距
學生角色偏差會造成學習上的沖突,很明顯,由于某些學生沒有明確學習的社會意義和個人意義,因而難于增強學習的責任感,無法履行中學生角色的義務責任,沒有把學習當作每日的必要勞動,把有限的精力用在非學習的活動上,離教學要求、家長教師的期望相差甚遠。
2、學習需要層次較低,制約著學習的內部動因
由于這些學生大多學習目的不明確,對學習的需要不高,因而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難以調動,在課堂中,無意識記強于有意識記,對有關的數(shù)學知識沒有刻意去理解掌握,不求甚解,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積極學習的內部動因處于低迷狀態(tài)。
3、對于學習的興趣處于低的水平
這些厭學的學生,由于學習缺乏應有的興趣,課堂上難于集中精力,開小差、講小話或搞小動作是家常便飯,思維時常處于混亂狀態(tài)。以八年級兩個班共120名學生進行調查表明,課堂中能集中聽課的只有40人,占33.3%,而時常分散精力和開小差,對學習數(shù)學無興趣有80人,占統(tǒng)計人數(shù)的66.6%。因此,課堂中這些學生懶以動手動腦,對教師的啟發(fā)、引導無動于衷,我行我素;在調查的學生中,積極思考的只有30人,占25.0%。從總體來講,學習興趣處于較低的水平狀態(tài),對學習難于產生推動力,對學習興趣大多只有“有趣”,難以達到“樂趣”和“志趣”的高水平。
4、部分學生文化基礎差,對現(xiàn)在所學的課程聽不懂,缺乏學習興趣,因而“厭學”。
這部分學生當中又有三種情況:一種是天生就比較調皮,在文化學習方面心靜不下來;第二種是家庭管教不力,父母疏于對孩子的管教,或是獨生子女受到過于溺愛等,而縱容了孩子的文化學習的荒廢;第三種是農村中學,教學設備和教學水準相對低下,學生在學習方面的很多問題都不能得到良好的解決以至久而久之學生對學習沒有了熱情等等。
(二)、脆弱的基礎知識,承受不了繁重的學習任務
扎實的基礎知識,是學好一門課程的保證,特別是數(shù)學這一門學科更是如此;造成初中部分學生對學習數(shù)學產生厭學情緒,在很大程度上,問題的結癥就在基礎知識上,這是因為:
1、原有基礎的薄弱,使學習力不從心
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實施,廢除了小學升初中的考試。毫無疑問,所有的小學畢業(yè)生都能進入初中階段接受教育,從心理上會使一些學生造成學習方面的惰性,這些學生在小學教育中實際上沒有掌握扎實的基本功。因此,在進入中學階段,新舊知識很難銜接起來,稍微疏忽就很難適應中學課程的學習,隨著課程的不斷深入,越發(fā)感到在學習上力不從心。
2、低水平的理解接受能力,學習效果難以達到期望值
在教學實際中可以看到,有厭學情緒的學生,往往學習主動性也不強,在學習上一般處于被動的地位,由于他們的基礎較差,對數(shù)學的很多概念、性質都感到很難理解。調查表明這些學生有75人,占調查人數(shù)的62.5%。在教師的幫助指導下,他們一般僅滿足于字面的理解,浮于表面,很難達到解釋的理解、批判的理解或創(chuàng)造的理解,理解水平末能達到深層次,日積月累,上課就會一知半解或根本就聽不懂,學習感到枯燥無味,自然難以收到好的成效。
3、基本能力水平較低,學習亦難進入角色
正如前面所述,由于這些學生掌握的數(shù)學基礎知識較差,往往各方面的能力水平也相應較低,達不到學習的基本條件要求,因此很難駕馭這門學科知識的本領,就連一般的口頭表達,文字表達和解題的思維能力都比較低下,對于解決、分析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更是難于形成,有些連最基本的解題書寫格式都不會寫,學習無法進入角色。
4、少數(shù)學生不是自愿學習的。
這些學生之所以在學校里學習完全不是出于對學習的熱愛而是迫于各種各樣的壓力,大多是家長望子(女)成龍之心太迫切所致,還有少數(shù)是家長根本管不了學生,被當作包袱甩到學校的。這就導致他們大都對學習抱無所謂的態(tài)度,因而很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三)、來自社區(qū)、家庭和學校中不良的風氣影響,滋生不良的學習習慣
學校的教育始終與社會的發(fā)展同呼吸共命運,隨著經濟改革不斷深入發(fā)展,在經濟大潮的沖擊下,社會、家庭及周圍社區(qū)一些不良的風氣給學校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嚴重地干擾著學校的德育教育活動,“學生難教”是目前學校教育中的通病,原因在于:
1、人和與地利,不可忽視的外部因素
由于學校自身所處的地理位置所決定,我校生源來自于城鄉(xiāng)結合部的農村學生,不言而喻,各方面的素質相對偏差,很多學生的家長,由于忙于生計或自身的素質所決定,對學生學習教育持放任自流的態(tài)度,(調查表明有80份,占調查人數(shù)的66.6%),平時缺少強有力的監(jiān)管,種種不利的外部因素,都會造成學生在學習上的隨意性。
2、價值觀的偏向,給學習帶來不利的影響
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化,社會上金錢至上、拜金主義等不良的思潮無凝沖擊著學生的心靈,加上來自某些不良影視作品的直接影響,導致一些學生的價值取向出現(xiàn)了偏差,自私自利,貪圖享樂,怕苦怕累,不愿學習等等不良現(xiàn)象,也給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不利影響。
3、不健康的學習心理,把學習引入岐途
學習環(huán)境的先天不足和自身產生惰性會使一些學生在學習上帶來一定的盲目性,在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情況下,這些學生往往缺乏主見,看到同伴或周圍的同學有些不認真學習,自己也跟著無心向學,抱著隨大流的思想,容易產生盲目的從眾心理。這種心理傾向的產生,給班風、學風建設也帶來一定的不利影響,良好的學習氛圍難于形成。
(四)、教育教學上的原因
教學是教與學共同活動的具體表現(xiàn),課堂教學是實現(xiàn)教學價值的主要途徑,又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活動形式。教學又是矛盾的統(tǒng)一體,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促進,只有雙方協(xié)調地進行,教學才會取得好的效果。學生出現(xiàn)厭學,說明在教學中產生了教與學的失調,原因出自哪里是值得深思的。
1、學科教學特點的不當處理,使學科教學缺乏生氣
由于學科的特點所決定,數(shù)學課的教學相對于其它學科的教學缺乏生動,再則它的科學性、系統(tǒng)性和嚴密的邏輯推理性大都容不得半點的感情色彩。因此,教師在上課時,若不注意。一般都顯得墨守陳規(guī),如果處理不當,不輕意跨越雷池,課堂就缺乏生氣,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感到數(shù)學課枯燥無味,高深莫測,在心理上產生畏難情緒,直至厭學。從調查的結果表明,具有這些心理的學生共有107人,占調查人數(shù)的89.2%。
2、應試教育下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使部分學生難于招架
目前,應試教育轉軌到素質教育剛起步,在這樣背景條件下,由于應試教育所決定,目前的數(shù)學教學雖然吸收了現(xiàn)代教學的先進思想,“啟發(fā)式”教學方法在課堂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是教學中的主流。但在任務重、內容難和時間緊的情況下,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傳統(tǒng)教學方法仍然是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方法,這樣注入式的教學方法也會在所難免。另一方面,如果教師不注意把學生從教育客體轉變?yōu)榻逃黧w來教學,沒有把握“主導”與“主體”的關系,長此以往,勢必造成某些學生在學習上囫圇吞棗,消化不良,從而增加學習困難,厭學情緒就會醞釀而生。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 右腦培訓 | 站內搜索 | 網站地圖
Copyright(C) 2006-2016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