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物科學和我們第1節(jié) 身邊的生物科學第2節(jié) 生物科學的學習過程
(時間:50分鐘 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5分,共60分) 1.以下哪項是物種絕滅的內在原因 ( ) ①亂捕濫獵、谖锓N特化、蹢⒌仄茐摹、芡馕锓N入侵、莨δ芑騿适А、蕲h(huán)境 污染 A.①④ B.②③ C.②⑤ D.⑤⑥ 答案:C2.素有“水中熊貓”之稱的長江白鰭豚正式宣告絕種,至此,人們失去了研究鯨類進化的 “活化石”。同時白鰭豚的絕滅為人類敲響了警鐘,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最終會威脅人類 自身的生存。以下哪項不是白鰭豚絕滅的原因 ( ) A.棲息地被破壞 B.亂捕濫獵 C.人工繁殖導致功能基因喪失 D.自然災害及環(huán)境污染 答案:C3.大熊 貓以箭竹為食,當箭竹開花大面積死亡時,大批大熊貓會因缺少食物而餓死,甚至 會有絕滅的危險。大熊貓出現此種生存危機的 內在原因是 ( ) A.棲息地的破 壞和喪失 B.物種特化 C.亂捕濫獵 D.物種入侵 答案:B4.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現在,全世界物種絕滅的速度比以往加快了 B.我國野生生物資面臨嚴重的威脅 C.自然因素是野生生物資減少的主要原因 D.大熊貓、金絲猴、銀杉等野生生物分布區(qū)域明顯縮小,處于瀕臨絕滅的狀態(tài) 答案:C5.長江三峽電站的建成,緩解了我國東部地區(qū)電力緊張的局面,但是由于水庫大壩的建 成,水位升高,使三峽原有的特有物種——桃花水母面臨絕滅,為保護這一特有物種 , 應采取的較適宜的措施是 ( ) A.禁止一切漁船進入庫區(qū) B.遷出原棲息地進行保護 C.就地進行保護 D.嚴格控制污染 答案:B 6.合理利用生物科學與技術保護動物的措施正確的(多選) ( ) A.禁止獵殺一切動物 B.實施再引進工程 C.引入到無天敵的環(huán)境中 D.采用人工繁殖技術 解析:保護動物措施有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利用生物技術、嚴禁亂捕濫獵等,但并不 是禁止一切獵殺,引起外物種要科學引種,避免引起外物種入侵。 答案:BD7.科學合理地保護動物的做法不包括 ( ) A.努力營造全社會保護動物的氛圍 B.采用人工繁殖的方法保持瀕危物種 C.開展瀕危動物的生物資學研究和國際合作 D.大量引進外物種 解析:科學合理地保護動物包括營造社會保護氛圍,建立自然保護區(qū),采用人工繁殖技 術,實施再引進工程,科學引種,但不意味著大量引進外物種, 因為會造成生物入侵 現象發(fā)生。 答案:D8.以下哪項不是研制抗病毒藥物的基本思路 ( ) A.阻止病毒進入細胞 B.加強鍛煉,提高體質 C.阻礙病毒復制 D.遏制病毒擴散和傳播 答案:B9.使人類患SARS的 病原體是一類冠狀病毒。下列關于冠狀病毒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新 標 ( ) A.它是一類分子生物,由蛋白質和DNA構成 B.它是一類分子生物,由蛋白質和RNA構成 C.它只有侵入人體活細胞內才具有生命活動 D.各種抗菌素對它都沒有殺傷作用 解析:SARS的病原體是一種RNA病毒,各種抗菌素只能殺滅一部分細菌,對病毒則不 起作用。 答案:A10.研究生物學問題的方法如下,研究的步驟一般是 ( ) ①假說 ②結論、蹎栴}、軐嶒灐、萦^察 A.⑤①③④② B.③⑤①④② C.⑤③①④② D.③⑤④①② 答案:C11.1892年,俄國大片煙草發(fā)生 枯萎腐爛病,伊凡諾夫斯基到疫區(qū),最初他猜想病原體 一定是某種細菌。他的這種猜想屬于科學探究一般過程的 ( ) A.提出問題 B.作出假設 C.設計實驗 D.得出結論 答案:B▲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設計實驗的過程十分重要,以下哪項是設計實驗的重要內容 ( ) A.驗證假設 B.實施實驗 C.控制變量 D.提出問題 答案:C12.有人設計實驗探究有機肥是否能提高土壤肥力并優(yōu)于化肥。實驗分為兩組,一組農田 施有機肥,一組農田施化肥。該實驗設計缺少 ( ) A.施有機肥和適量化肥的對照田 B.既不施有機肥也不施化肥的對照田 C.施大量化肥和少量有機肥的對照田 D.施少量化肥和大量有機肥的對照田 答案:B二、非選擇題(共40分)13.(16分)下表表示某地哺乳動物和鳥類生存受到威脅的各主要原因及其比例。偷獵喪失棲息地生物入侵其他原因哺乳動物31%32%17%20%鳥類 20%60%12%8% (1)根據這些數據繪制柱形圖。橫軸表示每類動物受威脅的各種原因,縱軸表示比例數 值。 (2)哺乳動物受到威脅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而鳥類多樣性受威脅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 (3)某灘涂是丹頂鶴的棲息地之一,在該灘涂地建立丹頂鶴自然保護區(qū)的主要目的是 ( ) A.對丹頂鶴和它們的生存 環(huán)境就地保護 B.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qū)網” C.將丹頂鶴遷入保護區(qū)進行遷地保護 D.防止灘涂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污染 (4)野馬曾經廣泛分布于我國新疆、內蒙古等地,然而現在已經很長時間沒有發(fā)現其野 生種群了,或許野馬已經在我國絕跡。你認為有沒有可能恢復野馬的野生種群?應如何 恢復呢? 答案:(1)見下圖 (2)喪失棲息地和偷獵 喪失棲息地 (3)A (4)有可能。對于曾在某地生存而后絕跡的物種,可以實施再引進工程,以逐步恢復其 野生種群。14.(24分)某湖泊由于大量排入污水,連續(xù)多次發(fā)生藍藻爆發(fā),引起水草死亡,周邊居民 也有出現某種有毒物質中毒的現象。請回答: (1)湖泊中導致藍藻爆發(f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過量的________。導致水草死亡的主要原 因是水草生長的環(huán)境中缺少________和________這兩種非生物因素。 (2)某小組分別于早晨和下午在該湖泊的同一地點、同一水層取得兩組水樣,測得甲組 pH為7.3,乙組pH為6.0,那么取自早晨的水樣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甲組水樣中的O2含量________于乙組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居民中毒是由于藍藻中的某種有毒物質經食物鏈的傳遞引起的,這類食物鏈中 含有四個營養(yǎng)級的食物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 解析:大量污水進入湖泊,使水體中的礦質元素增加,造成水體富營養(yǎng)化,水中的藍藻 會爆發(fā)性增殖,增加耗氧量、爭奪水體空間,使其他水生植物得不到充足的光照導致光 合作用減弱或停止,進而導致氧氣缺乏,生物不能進行呼吸作用而死亡。白天藍藻進行 光合作用,使氧氣的釋放大于氧氣的消耗,水體中含氧量增加,夜晚則只進行呼吸作 用,使水中氧的含量減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二氧化碳溶于水,使水的pH下降。 在該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藍藻處于生產者的地位,浮游動物、魚和人屬于消費者。由于生物的 富集作用,毒素在食物鏈(藍藻→浮游動物→魚→人)中傳遞。? 答案:(1)無機鹽 光 氧氣 (2)乙 由于藍藻等夜晚呼吸產生大量的CO2,CO2與水結 合產生碳酸后使水的pH下降 大 藍藻等白天進行光合作用釋放大量的O2,使水中含 O2量上升 (3)藍藻 浮游動物 魚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