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抓緊假期的時間,將半年來做過的題,尤其是曾經做錯的題以及當時是“蒙對的”的題,進行整理,至少是思路上的整理,要做到徹底搞清楚“為什么”,當然,我們的高要求是能做到舉一反三,比如字形、字音、成語運用、實詞辨析等,這些知識點決不能再錯第二次——這就回歸了基礎。
文言文的“基礎”性毋庸置疑,每讀一篇新文章都會有幾個“新詞”存入同學們的“記憶庫”,那就問問同學們是不是這些“新詞”永遠就是“新”的,是不是應該讓它們成為“舊”的呢?“多”可以做“贊美”講,“少”可以講做“批評”,“讓”有“責備”的意思等等,一定要讓它們成為我們的“基礎”儲備。
其實,詩詞賞析和現(xiàn)代文大閱讀也同樣存在“基礎”問題,詩詞賞析中的題材、修辭、表現(xiàn)手法,現(xiàn)代文閱讀中的語句作用要從“內容”和“主題”兩方面去分析等,這不都是基礎嗎?我們不應該“回頭”看一看原來的“似乎永遠得不到全分”的文字表述題,看看癥結在哪里嗎?
語言運用中的仿寫、概括、表格等題目,也是捏在“基礎”的手掌心里,像“看表格得結論”的題目,在解答時不要對表格內容進行簡單描述,不要在結論中簡單地出現(xiàn)數(shù)字等等,這就是“基礎”。
作文也有“基礎”問題需要關注,F(xiàn)在大家的作文觀念里,真正分清記敘類和說理類了嗎?是看人家的文章可以辨析出來,還是自己寫文章已經可以主動地避免問題雜糅?再比如,給材料作文該怎么寫等,這不是“基礎”又是什么?
聽老師的勸,在假期做點新題是可以的,但是,回過頭來,仔細研究研究“基礎”,更有必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kao/1168806.html
相關閱讀:全國26個省公布高考改革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