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點詞語解釋 1、 賈人夏則資皮(積蓄,儲備。這里作"準備") 2、吊有憂(慰問) 3、當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長子) 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兒子) 5、踐辭曰(推辭) 6、越四封之內(nèi)(疆界) 7、其有敢不盡力者乎(副詞,表詰問,同"豈",難道) 8、旅進旅退(俱,共同) 9、果行,國人皆勸(果決地) 10、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誰) 11、是故敗吳于囿(因此) 12、無乃后乎("無乃……",恐怕……吧) 二、通假字(寫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釋) 1、將帥二三子以蕃(帥通"率") 2、令壯者無取老婦(取通"娶") 3、將免者以告(免通"娩") 4、三年釋其政(政通"征") 5、國之孺子之游者,無不?也(?通"哺") 6、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有通"又") 7、而摩厲之于義(摩厲通"磨礪") 三、一詞多義(解釋多義詞) 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如寡人者,安與知恥(感到,覺得) 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管理,主持) 孰為汝多知乎(通"智") 2、復:山重水復疑無路(繁復) 其有敢不盡力者乎,請復戰(zhàn)(再) 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恢復) 3、既:既而兒醒,大啼 (不久) 譬如蓑笠,時雨既至,必求之(已經(jīng)) 將軍既帝室之胄(既然) 4、勸:果行,國人皆勸(鼓勵) 勸君更進一杯酒(勸說) 5、遂:自殺未遂(成功) 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于是) 遂使之行成于吳(終于) 遂滅吳(就) 6、當: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掌管) 木蘭當戶織(面對)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到了) 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阻擋,把守) 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必定)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將) 三、特殊句式(指出各句的句式) 1、越王勾踐棲于會稽山上(介賓短語后置) 2、何后之有(賓語前置) 3、執(zhí)其手與之謀(省略) 4、夫吳之與越也,仇讎敵戰(zhàn)之國也(判斷句) 5、十年不收于國(介賓短語后置) 6、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省略) 7、國之孺子之游者,無不?也(定語后置,判斷句) 8、此則寡人之罪也(判斷句) 四、詞類活用(解釋活用詞,并指出其用法) 1、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名作動,穿) 2、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名作動,以禮相待) 3、昔者夫差恥吾君于諸侯之國(意動,以……為恥) 4、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使動,使……潔) 5、又郊敗之(名作狀,在郊外) 6、宦士三百人于吳(名作動,做帝王的仆侍) 7、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使動,使……退卻) 五、古今異義詞(指出其古今異義) l、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 古義:得力的幫手 今義:幫兇 2、生丈夫,二壺酒 古義:男孩 今義:女子的配偶 3、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義:原野 今義:黃河中下游地區(qū) 4、國人皆勸 古義:勸勉,勉勵 今義:勸說 六、倒裝句 A 介賓短語后置 。1)昔者夫差恥吾君于諸侯之國 --昔者夫差于(在)諸侯之國恥吾君 。2)乃號令于三軍曰 --乃于(向)三軍號令曰 。3)又有美于此者將獻之 --又有于(將)此美者獻之 B 賓語前置 何后之有? --有何后?(在疑問句中,賓語靠"之"的幫助可以前置) 又何求焉? --求何焉? 是故敗吳于囿 --是故于囿敗吳
勾踐滅吳 原文: 越王勾踐棲于會稽之上,乃號令于三軍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大夫種進對曰:“臣聞之: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譬如蓑笠,時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踐曰:“茍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執(zhí)其手而與之謀。遂使之行成于吳。
勾踐滅吳翻譯: 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后,就向全軍發(fā)布號令說:“凡是我的父輩兄弟及全國百姓,哪個能夠協(xié)助我擊退吳國的,我就同他共同管理越國的政事。”大夫文種向越王進諫說:“我聽說過,商人在夏天就預先積蓄皮貨,冬天就預先積蓄夏布,行旱路就預先準備好船只,行水路就預先準備好車輛,以備需要時用。一個國家即使沒有外患,然而有謀略的大臣及勇敢的將士不能不事先培養(yǎng)和選擇。就如蓑衣斗笠這種雨具,到下雨時,是一定要用上它的,F(xiàn)在您大王退守到會稽山之后,才來尋求有謀略的大臣,未免太晚了吧?”勾踐回答說:“能聽到大夫您的這番話,怎么能算晚呢?”說罷,就握著大夫文種的手,同他一起商量滅吳之事。隨后,越王就派文種到吳國去求和。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 右腦培訓 | 站內(nèi)搜索 | 網(wǎng)站地圖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