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學復習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如何提高高三化學復習的效益?是我們每一位化學教師一直以來都在不斷探索和研究的問題。廣東仲元中學是廣州市一所介于A、B類之間的學校,以下是我多年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針對如何落實“雙基”,培養(yǎng)能力,抓好高三化學的備考復習進行了思考、探索。我認為:在高三化學復習過程中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才能使學生既有扎實的化學學科基礎知識,又有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進而提高高三化學復習的效益
一、高三化學復習的時間安排
新課結束后,大約在10月中旬進入高考化學的第一輪復習。這一輪復習重在基礎知識的梳理并建立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由于化學知識比較零散,這一輪的復習是以六大單元下的小專題形式進行復習,注重知識的積累,突出知識的基礎性和全面性,對同一知識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的進行歸納、小結,以夯實基礎為目的,使學生在高考中拿穩(wěn)容易題(30%)的分值,并力爭拿回中等難度題的分值(60%)的30%。因為各地的一模都是在3月20日左右舉行,為了提高一模的可信度、可參考性,第一輪復習最好能夠在下學期的3月初完成。一模之后就進入二模復習,這一輪復習重在知識歸納,專題總結,盡可能使知識網(wǎng)絡化、系統(tǒng)化,突出高考的重點、熱點,對尖子生兼顧高考難點,以提高學生的能力為目的,力爭拿好、拿穩(wěn)中等難度題的分值(60%)中的50%。4月20左右進行二模,二模之后的一個月主要是閱讀課本,回歸基礎,回顧做過的試卷,插漏補缺,讓學生從以往經(jīng)常錯誤的試題中歸納知識點,并找出錯誤的原因以及應對的策略,讓學生盡可能少失容易題和中等難題的分(90%)。
二、抓“兩考”,定好位,把握好高考復習的方向
在進行總復習之前,首先是分析近幾年的高考試卷和認真學習考試中心寫的試題評價與分析,確定好自己學校在全省的位置。我主要是分析1999年以來的廣東省高考試卷,并參考了這幾年的全國各地高考試卷以及上海高考試題。在2000年高考化學試題評價與分析中曾經(jīng)有這么兩句話:“試題的區(qū)分度才是第一位”,“要達到很好的區(qū)分,未必一定要出很多難題”,使我覺得考試中心一直想把難度控制在0.65~0.70之間。而我校又是一所B類學校,平均分應該高于全省的平均分,對應的難度值應該為0.75左右。但由于學生的能力需要經(jīng)過高三一年的逐步培養(yǎng),所以,高三上學期測驗的難度系數(shù)一般控制在0.65~0.70,下學期控制在0.70~0.75。以免難度太大,挫傷學生的積極性;難度太小,學生不能適應高考的需要。
另外,分析高考試卷時還要注意難度系數(shù)特別低的那些題,搞清楚造成失分的真正原因。例如:99年的第8題,2000年的第5、22題。2001年
仔細分析這些題,都是能直接從課本上找到答案或課本上的原題,說明復習過程中,學生不夠重視教材,以為學完了新課,教材就沒用了,高三復習時,完全丟開課本去記一些結論就可以了。我在組織學生進行高三復習時,要求學生仔細閱讀與復習有關的內(nèi)容,尤其要注意以前的學習中不重視的地方。重做課本上的習題,不僅要會做,還要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用其它的方法行不行。對于簡答題,既要學生會說,還要學生會寫。
其次是認真閱讀當年的《考試大綱》,并注意與上一年的《考試大綱》進行比較,以便知道考試試題可能要發(fā)生哪些方面的變化。例如:2001年的試卷內(nèi)容比例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由20%減少到15%,化學實驗由15%增加到20%。這一變化提示我們,在復習備考的過程中要重視實驗能力的培養(yǎng),分析近幾年的高考化學實驗題可知,培養(yǎng)實驗能力要真正落實到讓學生做實驗,動手和動腦相結合。我是在復習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機化合物的過程中滲透有關常見物質(zhì)的制備、實驗分析和實驗設計的,最后在復習化學實驗板塊時,開放實驗室,讓學生動手做,動腦想,歸納、總結、自己得出結論。
三、突出化學學科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微觀想象能力
化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研究的是物質(zhì)的結構、性質(zhì)、制備、用途等,而物質(zhì)的結構決定了物質(zhì)的性質(zhì),性質(zhì)又決定了物質(zhì)的制備和用途,所以研究一種物質(zhì)時,首先應該研究它的結構。又由于化學是總管物質(zhì)在原子、分子層次上變化的學科,因此,復習過程中我總是引導學生從分子、原子、離子等微觀粒子的角度對物質(zhì)進行分析、討論、推斷,想象化學反應過程中微觀粒子的變化和運動,以便推測、解釋、說明化學反應的現(xiàn)象和規(guī)律等等,從而使學生從根本上認識化學變化的實質(zhì)。
例如,對于Na2CO3和NaHCO3的性質(zhì),如果要一條一條的記下來,即使是老師都有可能會有遺漏,更別說是學生了。由于Na2CO3和NaHCO3所發(fā)生的反應大部分是在溶液中進行的,所以,復習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分析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中分別存在著哪些電離和水解?有哪些粒子?再根據(jù)離子的不共存問題,推斷出主要離子的有關性質(zhì)。由于大多數(shù)學生都知道CO32-與H+、Ba2+、Ca2+、Al3+、Fe3+等難溶性堿的金屬陽離子不能大量共存,而HCO3-與H+、OH-、Al3+、Fe3+離子不能大量共存,再引導學生討論哪些物質(zhì)在溶液中能電離出上述離子,學生就很容易知道Na2CO3和NaHCO3分別能與哪些物質(zhì)反應。經(jīng)過上述復習后,如果再遇到有關Na2CO3和NaHCO3的問題時,解決起來也就輕而易舉了。
由于中學階段所學的離子是有限的,而由離子組成的物質(zhì)是無窮的,所以對于物質(zhì)在溶液中的反應,如果能夠根據(jù)化學學科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微觀想象力,引導學生根據(jù)物質(zhì)在水中的電離以及水解,把宏觀的物質(zhì)分解成離子,把對物質(zhì)的分析轉化為對離子的分析,并結合離子的不共存問題,就會使問題簡化很多。這樣一來,學生既掌握了離子的性質(zhì)、物質(zhì)的性質(zhì),又加深了對離子共存問題的理解。如若不然,學生就會認為離子的性質(zhì)只有鑒別離子時才有用,而離子的共存問題只有在作離子是否大量共存題目時才能用。如果這樣的話,學生學到的就是一個個死的結論,會的是“題!敝械囊粋個的題目,而這樣的人又怎能適應二十一世紀社會發(fā)展地需要呢?
來源:知識窗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 右腦培訓 | 站內(nèi)搜索 | 網(wǎng)站地圖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