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是從死亡率下降開始的,但人口再生產類型轉變的真正實現(xiàn),要通過生育率下降來完成。綜觀世界各國的人口再生產類型轉變,其生育率下降的原因是多樣的,因而出現(xiàn)了不同的人口再生產類型轉變途徑。
以西歐和北美等發(fā)達國家為代表的一些國家,其人口再生產類型轉變是自發(fā)實現(xiàn)的。這些國家在人口轉變過程中,生育率的下降沒有經過社會或政府有計劃的干預,而是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商品經濟的充分發(fā)展,引起了一系列社會、經濟和文化等的變化,從而導致人們生育觀念和意愿改變,并最終導致生育行為變化的結果。人們逐步地從追求多生子女,轉向追求物質文化生活和社會發(fā)展、自我發(fā)展;由早婚多育,轉向晚婚少育,從而產生了生育率的持續(xù)下降,最終完成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
以日本、新加坡為代表的一些國家,其人口再生產類型轉變的實現(xiàn),是自發(fā)和自覺相結合的結果。這類國家人口再生產類型轉變的原因,有與西歐等國相一致的方面,即社會化大生產和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已使人們的生育觀念和意愿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但也與政府鼓勵節(jié)育,采取控制人口增長的措施分不開。當政府采取的一些控制人口增長的自覺措施,與民眾潛在的少生意愿得以結合時,就會帶來生育率的持續(xù)快速下降。事實上,日本、新加坡等國家的人口再生產類型轉變的完成,之所以比西歐等國家速度更快,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在于政府限制人口增殖政策的實施。
以我國為代表的一些國家,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主要依靠政府推行的控制人口增長的政策及其實施保障措施來完成。在我國,由于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下,商品經濟還不發(fā)達,特別是在廣大農村地區(qū),半自然經濟占有重要地位,引起人們生育觀念改變的經濟和文化基礎都比較薄弱,多生多育仍是大多數(shù)人的生育意愿。在這種情況下,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自發(fā)轉變很難實現(xiàn)。因此,必須通過政府強大的宣傳和教育,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改變人們的生育意愿和行為。我國自20世紀70年代初政府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人口出生率已由約3%下降到目前的1.4%左右,自然增長率已降到約0.7%的水平。我國的實踐說明,通過政府自覺地控制人口增長的各項措施,人口再生產類型可以在經濟并不發(fā)達的條件下,逐步實現(xiàn)轉變。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 右腦培訓 | 站內搜索 | 網站地圖
Copyright(C) 2006-2016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