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荒漠化研究開始于1977年聯(lián)合國荒漠化會議以后。先是密切結合當時的防沙治沙要求,集中力量研究干旱地帶農牧交錯區(qū)和旱作農業(yè)地區(qū)的沙質荒漠化,后來進一步擴大到整個荒漠化問題的研究。我國的荒漠化研究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朱震達等,1997)。
第一階段,從1977年到1983年,以沙質荒漠化為中心,對其分布現(xiàn)狀、成因、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演變趨勢及治理的途徑進行研究,并編制了各個主要沙質荒漠化地區(qū)1∶50萬荒漠化類型圖。在科學研究上主要說明了五個問題。第一,沙質荒漠化不僅發(fā)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帶,也發(fā)生在部分半濕潤和濕潤地帶。第二,按成因分析,以過度農墾為主的占沙質荒漠化土地面積的25.4%,以過度放牧為主的占28.3%,以過度樵采為主的占31.8%,水資源利用不當及工礦建設破壞植被引起的占9%,單純由于風力作用造成的僅占5.5%。第三,沙質荒漠化土地面積為33.4萬平方千米,其中嚴重的占10.2%,強度的占18.3%,中度的占30.5%,輕度的占41.0%;29%分布在半干旱地帶的東部及半濕潤地帶,44%分布在半干旱地帶的農牧交錯地區(qū)及草原農墾區(qū),27%分布在干旱地帶的綠洲邊緣及內陸河下游地區(qū)。第四,從沙質荒漠化的發(fā)展趨勢來看,局部地區(qū)治理后有所逆轉,但從總體上看仍在蔓延中。第五,進行群眾防治沙質荒漠化的經驗總結,開展國際學術交往,如舉辦國際沙質荒漠化講習班和國際學術討論會。
第二階段,從1984年到1991年,在繼續(xù)加強以流沙固定及其開發(fā)利用為主的寧夏中衛(wèi)沙坡頭試驗站研究的同時,加強對各種自然條件下沙質荒漠化治理示范基地的建設,并擴大到半濕潤地區(qū)及亞熱帶濕潤地區(qū),逐步建立了自干旱地帶綠洲周圍(甘肅臨澤)、荒漠草原(寧夏鹽池)、半干旱草原(內蒙古奈曼)、半濕潤地帶(大興、禹城、延津和夏津)到亞熱帶濕潤地區(qū)(南昌)的不同類型沙質荒漠化土地治理系統(tǒng)網(wǎng)絡,探索沙質荒漠化土地整治模式。同時,面向第三世界,擴大國際學術交往,援助發(fā)展中國家進行荒漠化治理國家行動方案的研究(如西非馬里共和國的綠色屏障可行性研究)。
第三階段,從1992年至今。隨著國際上荒漠化定義的發(fā)展,在研究北方沙質荒漠化的同時,加強對南方因流水侵蝕形成的土地荒漠化的研究。在土地荒漠化防治示范試驗研究站中,增加了浙江蘭溪和云南元謀兩個試驗站。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 右腦培訓 | 站內搜索 | 網(wǎng)站地圖
Copyright(C) 2006-2016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