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對第一種情況就是要讀懂題干材料。明確題干材料的中心思想和主旨,特別是要抓住整個材料的中心思想或主要思想,較少(或不必要)把題干的材料進行分解。對第二種情況,那就是要讀懂主題材料。每組選擇題出現之前所出現的引導材料,是選擇題的共同情景材料,其與各題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有機整體,試題也都是受該主題控制的,對選擇答案有著極強的提示作用和限制作用。要重視對引導材料的解讀,明確其主旨以及要考核的學科范圍等。這是前提。
第二、要明確題目的設問要求。對設問要求必須抓住“限制詞”,這是關鍵。這種限制詞一般有:①表明、說明、體現、蘊含、意味著;②是因為、根本原因、主要原因;③決定性因素、取決于、歸要到底取決于;④經濟學角度或經濟常識角度、政治學或政治常識角度、哲學或哲學常識角度;⑤唯物論角度、(唯物)辯證法角度、認識論角度、人生觀角度、價值觀角度;⑥從國家、政黨、國際關系角度;⑦從企業(yè)的角度、政府或國家的角度、市場經濟的角度等等。抓住了“限制性”規(guī)定就抓準了方向,選擇題也就對了一半了。
第三、要搞清隱性限制與顯性限制。顯性限制如上第二點中規(guī)定的。較難的是“隱性限制”的要求,這就更需要讀懂題干材料的思想了。
第四、要搞清選項的形式。有二種:一種是組合式的選項,另一種則是單個的選項。組合式選項是以前高考題中不定項選擇題的變種,但比不定項選擇容易得多了。在06年高考題中有8道題是屬于“組合式”題型的。一般的組合是以2個或3個題肢,在四個選項中只要排除掉一個即可。結合平時的學習、做題和掌握,根據各題的答題方法進行“對號入座”的思考和把握。
第五、推敲各備選項,F在的選擇題,迷惑性、干擾性較強。必須要通過仔細思考,反復推敲。要運用已學的教材理論、觀點去進行分析、比較、鑒別,去掉一些干擾性強的選項。
以要求選擇正確的答案為例:①采用直選法。根據題干設問的要求,直接選出正確的答案。②努力排除掉表述(敘述)錯誤的題肢,即與教材中的基本觀點、基本理論相背離的敘述,在余下的敘述正確的題肢中再進行第二步選擇。③碰到“原因類”的題目,可以運用“代入法”。把作為題肢的原因“代入”其中,“因為……(題肢),所以……(題干)”,完整地讀上幾遍,看看是否通順、是否合適、是否恰當、是否合理、是否正確。(06年高考題中有4個選擇題是“因為題”)。如果是要求選擇“錯誤的答案”(“不正確的是”),則先排除敘述正確的題肢,再在敘述錯誤的題肢中進行比較、鑒別。
2、要做好選擇題,必須注意選項的“變意”。
從06年高考政治選擇題的第1、2題(24、25題)中可以看出,高考中題肢的設計有時不是照搬教材中的“原話”,而是教材意思的一種“變意”,是“替代性意思”。如24題中的“易貨交易”,這在教材中是沒有出現過的,其實就是“物物交換”的意思,而在現實的商品交換中,一般都是不再叫“物物交換”,而是稱為“易貨交易”。再如25題中的3個題肢:邏輯思維的嚴密性、形象思維的隨機性、理性認識的創(chuàng)造性,這三個題肢在教材均沒有出現相同的詞語,需要考生去比較、領悟。但有關“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理性認識”等內容教材中都有的。
3、選擇題的變化還體現在題肢的“變異”上,這種“變異”不是對“意思”的改變,
而是“敘述方式”的變化,把“具體的內容”“容含”在“一般的觀點”之中。如06年高考第30題:國泰民安是中國人歷來的社會理想,而要長治久安就必須居安思危,因為“思所以危則安”。居安思危、思所以危則安是因為:
①安和危作為矛盾雙方是不同質的事物 ②安和危作為矛盾雙方是同質的事物
③安和危作為矛盾雙方可以互相包含 ④安和危作為矛盾雙方可以互相轉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這樣的敘述方式是一種全新的敘述方式,它把具體的矛盾雙方“安”與“危”容含在一般的觀點中,并且增加了“同質”與“異質”這一教材中沒有的內容,學生回答這種題目顯得較難把握。
當然,最根本的仍然是考生對教材基礎知識的把握。從近幾年高考出現的選擇題情況看,得分率都較高,也就是政治選擇題部分較容易。48分中應該可以得44分。如果再能夠考慮上述所分析的情況,相信得分會更高。
(二)材料分析題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 右腦培訓 | 站內搜索 | 網站地圖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