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語情態(tài)動詞“六步教學法”探討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英語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摘要:由于母語與英語的思維差異,英語 “情態(tài)動詞”的學習成為中國中學生的語法難題。依據(jù)“三維語法”相關理論設計、實施的“情態(tài)動詞六步教學法”力求還原語法于語言情境之中,使學生在語言情境中積極嘗試發(fā)現(xiàn)語言規(guī)律、自我探究內(nèi)化知識、主動實踐完成語言任務。實踐證明,“六步教學法”有效地改變了學生“聽得懂、不會用”的語法學習狀況,是符合中學生思維特點的學習過程和方法。

關鍵詞:語法;情態(tài)動詞;六步教學法

 

在中學英語教學實踐中存在著一個常見現(xiàn)象:凡是漢語語言體系中無法與英語相對應的語法項目都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情態(tài)動詞就是其中的一個。中文沒有“情態(tài)動詞”這一概念,在漢語中,“情態(tài)動詞”所實現(xiàn)的輔助實義動詞,準確表達“情緒和語氣”的功能往往是通過副詞來實現(xiàn)的,“情態(tài)動詞”的教學也就成為中國中學生語法學習的難題。

一、課堂教學前的討論和分析

(一)學生對情態(tài)動詞的現(xiàn)有認識

“情態(tài)動詞”這個語法概念對于高一年級(10年級)學生并不陌生。他們在初中9年級教材中集中學習了can, may, must, should 等常見情態(tài)動詞。但大多數(shù)學生對情態(tài)動詞的認識停留在漢語翻譯的一一對應關系上。如:can表示“能”;may表示“也許”; must表示“一定”; should表示“應該”。因此,學生把 May there never be a nuclear war.(但愿永遠不要發(fā)生核戰(zhàn)爭!)翻譯為“也許不會再有核戰(zhàn)爭”;把 I didn’t expect that he should have behaved like that.(我沒有想到他竟然會那樣。)理解為“我不知道他應該那樣做!睂W生能理解should 意為“應該”,表示責任和義務;不能理解在其它情境中should 可以表示“竟然”,是一種驚訝的情緒。所以高中情態(tài)動詞的教學突破口在于使學生理解“情態(tài)動詞””是與實義動詞搭配,能夠表達猜測、埋怨、后悔、要求、許可、驚訝、祝福等等非常豐富的情緒和態(tài)度的輔助動詞。

(二)語法教學現(xiàn)狀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英語語法教學出現(xiàn)了不斷弱化的現(xiàn)象。究其原因,一是在過去的教學中,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是唯一的教學目標,而在新課標提出的三維教學目標中,語言知識成為基礎,老師們把更多的精力從基礎教學研究轉(zhuǎn)投到“學習策略”、“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課標新概念研究中去了。二是緣于老師們對語法教學的認識。一些老師認為語法本身體系性很強,用“演釋”法:老師講解,學生聽記,效率會更高。因此無論其它聽、說、讀、寫的課型怎樣改革,卻沒有觸及語法課。老師往往從羅列規(guī)則開始一、三、五、七條不等,然后舉例說明,最后一步是練習印證。課堂上老師的任務是舉例講解,學生的任務則是套用、模仿。教學過程是用機械記憶和反復操作予以強化的過程。老師是在大多數(shù)學生還沒有來得及在運用中犯錯時,事先“打預防針”式地給學生傳授各種“竅門”。學生做題常常是從這些條文出發(fā),學生在這些“有效”的條文籠罩下,有太多的被動接受,很少總結(jié)“失敗的教訓與成功的經(jīng)驗”;不具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jù)問題實際來靈活應用的能力。學到的是記一些結(jié)論和依樣畫葫蘆的方法,并未養(yǎng)成動腦筋的習慣。學生缺乏對語言的實際領悟,僅從形式上“一知半解”,在實際情景中或遇到靈活的考題便不知所措;在考試中不能從題干中發(fā)現(xiàn)隱含情境。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沒有參與、沒有思考。操練沒有情境、沒有動因。久而久之,學生在學習上失去了目的性,從而也喪失了學習的動力。在學習某個語法項目時,規(guī)則和形式(form)是學習的重心,情境和意義(meaning)無形中被忽略。學到后來學習者不知為什么要學習這些規(guī)則,什么時候使用這些規(guī)則。

 

二、“情態(tài)動詞六步教學法”的實施

(一)破解語法教學難題的思路:

縱觀中學英語語法教學現(xiàn)狀,上述“規(guī)則+例子+練習”語法教學模式的弊端至少可以總結(jié)為以下兩點:

這種模式的著眼點在知識本身。老師從規(guī)則出發(fā)舉例、講解,學生的任務則是模仿、記憶。教學中表達的思維過程與實際獲得發(fā)現(xiàn)的過程完全相反。教育家弗賴登爾稱之為“違反教學法的顛倒”。

語言充滿了各方面的矛盾,它既是精確的,又是模糊的,既是統(tǒng)一的,又是分散的,既是有規(guī)律的,又是約定俗成的,既是習慣的,又是認知的,既是模仿的,又是創(chuàng)造的。就正如駕駛汽車必須懂得交通規(guī)則,并了解汽車上各個部件和開關的作用,知識非常重要,但僅僅知道這些還不能駕駛汽車。重要的還是在實際情境中練習和應用。針對中學語法教學的種種弊端,我們設計了“情態(tài)動詞六步教學法”,著力實現(xiàn)《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所強調(diào)的教學目標:“高中英語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要有利于學生優(yōu)化英語學習方式,使他們通過觀察、體驗、探究等積極主動的學習方法,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學習潛能,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力圖通過語境設計解決好知識(knowledge)與能力(competence)的轉(zhuǎn)化。

(二) 理論依據(jù)

美國語言學家Larsen-Freeman(1995)在其代表作《三維語法》(Grammar Dimension)中提出了對于語法認識的新概念,即語法由相互關聯(lián)的三個維度組合而成:語言形式(language form),語言意義(language meaning )和語言運用(language use)。她認為語法并非一套關于結(jié)構(gòu)的僵硬規(guī)則,而是一套有意義的、動態(tài)的系統(tǒng),所以語法應該用一種有意義的、集中的、交互式的方法來學習。語言學家David Nunan(1999)也指出: “Grammar: The study of how syntax(form), semantics(meaning), and pragmatics(use)work together to enable individuals to communicate through language.”

(三)教學設計

我們以 “三維語法理論”為前提,在學習了Penny Ur的《語言教學教程:實踐與理論》后,借鑒了書中關于語法教學的建議,在教授情態(tài)動詞時,設計了如下教學步驟:導入—感悟—歸納—推進—操練—運用,稱為“六步教學法”。每一步教學都放在語境中得以實現(xiàn)。糾正了將語法從語境中剝離出來講解的低效率語法教學方式,教師始終帶領學生在語境中領會、在語境中學習、在語境中操練、在語境中生成、在語境中運用。從而有效地解決了學生“能聽懂、不會用”的老問題。

高一年級英語新課改人教版教材中,“情態(tài)動詞”的教學出現(xiàn)在模塊三的第一、二單元中。按一周一個單元的教學進度,情態(tài)動詞的集中教學應在兩個單元教學過程中完成。針對這個教學難點我們設計了三個課時的情態(tài)動詞教學計劃。

第一課時:完成對情態(tài)動詞can ,could, may, might,will, shall, should, must等詞的基本認識。重點掌握 can, could, may, might,should, must 表示推斷語氣的用法。

第二課時:強化對情態(tài)動詞can ,could, may, might,will, shall, should, must等詞的認識。重點掌握 modal verb+have done結(jié)構(gòu)表示后悔、遺憾、責怪等語氣的用法。

第三課時:學習ought to, need to, have to 等結(jié)構(gòu)的常見用法。重點掌握其否定形式的構(gòu)成;討論學生在兩周的情態(tài)動詞學習和運用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 主要是相似語言情境中情態(tài)動詞的甄別。例如:征詢意見、表達請求時May I…/ Can I…/Shall I…的區(qū)別。等等。

本文以第一課時為例,介紹“情態(tài)動詞六步教學法”。

1.導入:設計了一個詞語搭配練習(word match),以期激發(fā)學生興趣并快速導入語法項目。讓學生通過查字典弄清modal 一詞的意義是“be related to mood”(與情緒相關的),后面的教學始終圍繞關鍵詞mood,引領學生感悟、理解、并運用情態(tài)動詞表達各種情境中的情緒。

 model         winners

 medal          planes

 Modal          verbs

2.感悟:鑒于學生對常見情態(tài)動詞并不陌生,難點在于語言意義的領悟,老師將學生分組進行情態(tài)動詞意義分析。具體做法是老師提供情態(tài)動詞can ,could, may, might,will, shall, should, must等八個情態(tài)動詞的例句,隨機將全班八個自然組分別對應一個情態(tài)動詞,每組研究一個情態(tài)動詞,然后全班集中報告研究結(jié)果。盡管課本中提供有這些情態(tài)動詞的例句,但我們給學生印發(fā)了新的教學材料。因為課本上提供的例句基于以下兩點原因未能滿足教學需要:

(1)未能全面地反映所學情態(tài)動詞常用情境。例如,Shall一詞只給了一個例句:The harvest festival begins on Saturday. We shall be there with our friends. 我們在教學中提供了以下例句(力求涵蓋學生應該了解的該詞所能表達的各種語氣和語境):

1.You shall pay for this 你要為此付出代價。(threat)

2.You shall have a car for your birthday. 你過生日會得到一輛汽車。(promise)

3. When he comes in nobody shall say a word.他進來的時候,誰也不許說話。(command)

4.Sorry, sir. But it is the management rules of our hotel that payment shall be made in cash.對不起,先生,我們酒店規(guī)定(顧客)得付現(xiàn)金。(regulation)

5.It’s getting dark. Shall I turn on the light? 天黑了,我把燈打開好嗎?(request)

(2)例句不夠典型,給初學者造成不必要的學習困難。例如,學生在初中接觸will 時,它是一般將來時態(tài)中的助動詞,在此學習will作情態(tài)動詞。課本中提供的例句為: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time the whole family will come for dinner. 在此句中,學生很容易仍將will理解為將來時態(tài)的助動詞。對于will,我們提供了以下例句:

1. Shall I hold the door open for you? Yes, if you will.(個人意愿)

2. If you won’tstop smoking, you can only expect to have a bad cough.(個人意愿)

3. Water will boil at 100℃. It won’t boil at under 100 ℃. (自然傾向、必然結(jié)果)

4. Harriet will keep leaving her things all over the floor. (個人習慣)

5. Will you please make room for me?(請求)

根據(jù)新課改提倡的老師應當“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材觀,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們完全拋開了教材中提供的例句,自編學習材料,每個情態(tài)動詞配有5-8個典型例句。要求學生理解句義,討論其使用情境及在特定情境中所表達的情緒和語氣。

(3)歸納:每小組一名發(fā)言人進行學習匯報,即歸納總結(jié)學習結(jié)果,其他成員隨時補充。因為討論充分,學生們對句子理解到位,對情態(tài)動詞的語氣把握準確。能夠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

(4)推進:在學生進行用法歸納時,老師把各詞的意義、語氣和功能簡潔地呈現(xiàn)在黑板上。為這一步聚焦重難點,做好鋪墊。此時,老師提出一些問題,引導、推進學生的思考。例如,Let’s see which words can be used for guessing?在老師板書的提示下,學生很快能夠發(fā)現(xiàn)這些詞:can/could/ may/ might/should/must。再提供例句,讓學生體會說話人猜測語氣中肯定程度的強弱區(qū)別。

(5)操練:通過前面的觀察、感悟、理解環(huán)節(jié),學生要通過練習內(nèi)化語法知識,從而在相應情境中能生成恰當?shù)摹⒂幸饬x的語言。給學生提供若干抽象圖畫(課本中練習)。學生開展四人小組活動,每人給出自己對圖形的猜測,要求四人分別用不同的情態(tài)動詞。例如:

A: I guess it may be the bunny ears.

B: I think it could be a pig’s foot.

C: No, it can’t be that strange thing.

D: It must be a pair of scissors.

在操練中,有時學生忘記使用情態(tài)動詞;大多數(shù)學生使用不夠熟練,不斷出現(xiàn)一些錯誤,這實際上就是一個試錯的過程。

(6)運用:運用是學習語言的終極目標。這一環(huán)節(jié)要求教師設計語言運用情境,即給學生一個近乎真實的任務,引導學生完成任務。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也就是語言運用的過程。

新課標倡導的任務型的課堂教學實質(zhì)就是讓學習者在“做中學”(Learn by doing)。是將教學目標整合到一個或多個具體的活動任務中,使學生在使用英語完成任務的同時,不知不覺中學會相關語言內(nèi)容,通俗地說,“任務”就是“做事”。在做事過程中,面對具體問題和目標,學習者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主動的學習心理狀態(tài)。為了完成任務,學習者以“意義”為中心,盡力調(diào)動各種語言的和非語言的資源進行“意義”共建,以達到解決某種交際問題的目的。完成任務的過程催化了學習者自然的和有意義的語言應用,營造了一個有利于學習者語言習得和內(nèi)化的(internalized)支持環(huán)境。

教學設計如下:The class is given a dilemma situation: you have seen a good friend cheating in an important test, and asked to give guesses to account for his behavior and work out the solution. Students are directed to include modals(might, should, must, can could,etc) in their speech.

三、課后分析與討論

“情態(tài)動詞六步教學法”力求在使用(use)中練用法(usage),在語言行為(performance)中發(fā)展語言能力(competence)。有些語法規(guī)律和規(guī)則學生在討論和練習中經(jīng)過語言實踐會有所理解、感知,并將之納入自我原有的認知框架之中進行同化吸收。課堂上老師講的不多,體現(xiàn)了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觀察、讓學生思考、讓學生表述、讓學生操練、讓學生總結(jié)。這樣,學生對靈活多變的情境中不同語言所表達的微妙差別有深刻的領悟,這恰恰是老師們盡力講,卻講不清的知識點。語言與情境在學生的認知結(jié)構(gòu)中產(chǎn)生天然的、本能的、牢不可破的聯(lián)系。

學生對語法的恐懼和厭煩心理明顯減弱,更多的學生愿意花時間研究語法問題。師生之間民主和諧、相互尊重,教學相長的教學氛圍極大地保護和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始終是學習主體,在“引入”和“推進”環(huán)節(jié)中,老師起到了向?qū)Ш屯剖值淖饔,使學生把學習看成是學生主動的建構(gòu)活動,而并非是對教師所授予的知識的被動接受,教師則由知識的傳播者轉(zhuǎn)變成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扒閼B(tài)動詞六步教學法”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任務的完成者和承擔者。學生“學”于豐富的情境之中,給學生提供了“感悟”語言、使用語言的機會。

 

參考文獻:

⑴ Larsen-Freeman, D. Grammar Dimensions--- Form, meaning, and Use [M] . Florence: Cengage Heinle.2000.

⑵ David Nunan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 2000

⑶ Penny Ur 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Practice and Theor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 2000

⑷ William Littlewood 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 2000

⑸ Marilyn Lewis How to study foreign Language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⑹胡壯麟等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習得[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4)

⑺宋乃慶等教育實驗研究 [M] 重慶:重慶出版社,2000

⑻周文筑 英語教師培訓手冊[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228292.html

相關閱讀:英語課外閱讀散文Companionship of Books_課外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