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子:與書為友,且吟且行
“與書為友,且吟且行”是小C老師的一次暑期讀書報告。這位教齡剛滿三年的青年英語教師,從一開始迫于學校和社會的壓力而讀書,到自覺研讀學術論文,認真做好讀書筆記,并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嘗試寫作,直至文章陸續(xù)在核心期刊上發(fā)表,小C老師通過閱讀與論文寫作,在專業(yè)成長與發(fā)展的道路上跨出了極為關鍵的一步。
我在網上查過,并沒有“且吟且行”一詞。我之所以“吟”不忘“行”,是因為“吟”在路上的同時,我更享受“行”之過程。昂頭高歌、意氣風發(fā)的日子也許會有,但更多的時候需要我們埋頭走路,我很喜歡這種逐漸成長、且吟且行的感覺。
在為期十周的交談中,小C老師不止一次提到“享受”和“成長”。當?shù)弥覀兛紤]運用訪談和日記研究的方式追溯他的專業(yè)自主發(fā)展之路時,他很痛快地答應了我們。
我希望通過這個案例研究,可以幫助更多的青年教師更快地成長。研究結果能否發(fā)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在做這樣一件事情。至少對我來說,重溫走過的點點滴滴,自己一定還能成長不少。
真誠,熱情,富有青春活力,這是小C老師留給我們的最初印象。他對本研究充滿期待,對自己沒有堅持寫教學反思日記也能直言不諱:
反思日記沒有每天都堅持寫,我不知道它們能不能滿足研究的需要。除了日記,偶爾也寫點教學隨筆,有時我還會把它們放到博客或QQ空間,但我不確定它們是否具有研究價值。
小C老師提供了自己近三年與本研究相關的教學反思日記、論文、QQ空間日志、電子郵件及博文等。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小C老師不定期地與我們進行電話、郵件交流,并在周末與我們進行面談,澄清研究數(shù)據(jù)。在接下來的兩個半月里,研究小組和小C老師共同探索了一位青年英語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之路:從閱讀到論文寫作,他都經歷了什么?
二、起部:困惑中起航
2008年大學畢業(yè)后,小C老師就職于揚州市一所普通公辦初中。他所在的學校地處城鄉(xiāng)結合部,生源不佳,很多學生是外來務工子女,在小學沒有學過英語,或者英語基礎極其薄弱。剛參加工作,小C老師便擔任了初一兩個班(共107名學生)的英語老師,這對于沒有太多教學經驗的新老師而言,無疑是一次嚴峻的挑戰(zhàn)。開學不久,小C老師便困惑不斷:
2008年9月15日
上班才半月,便明顯感到有些吃不消。是怪學生基礎差,還是怪自己不會教?我差不多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改作業(yè)和個別輔導上了啊。我該怎么抓(學生的成績)?不抓,均分怎么辦?沒有均分,名次怎么辦?
2008年10月1日
我得在這個假期好好調整一下,要暗示自己能行,我不能輸。學生都是一樣的,我的(學生基礎)差,別的班也好不到哪兒去,大家都一樣,現(xiàn)在就是看誰有辦法在有限的時間能把成績抓上去。不久就要階段考了,這對我來說很重要。
小C老師是一個專業(yè)基礎扎實、能吃苦、愛動腦且個性有點要強的人,但作為一名新手教師,他對怎么抓學生的成績感到十分困惑,更不必談教師的專業(yè)自主發(fā)展。如他所言,“專業(yè)發(fā)展對我來說還很遙遠,當時我也沒有想過怎么成長或發(fā)展。我想(如果)學生的成績上來了,自己自然就發(fā)展了;否則一切都是空談!笨梢姡瑢π老師而言,學生的成績左右著教師的教學行為,他的當務之急便是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
在種種困惑的背后,小C老師也有自己的教學智慧。開學不到兩個月,他便學會了如何指導學生答題。比如,閱讀文章時劃出解題的依據(jù),做單選題時把“題眼”圈出來等。這些應試策略的確幫了小C老師不少忙。在第一次階段考試中,他所教的兩個班在12個平行班中均名列前茅,這對小C老師來說無疑是件好事。但在提及自己和學生“十分開心”的同時,小C老師卻不知為何有些失落:
周末的校園空蕩而枯燥,一個人坐在辦公室,說不出得有些失落,而這樣的情緒似乎與學生的成績無關。有時也在問自己,作為一名教師,我是否一定要圍繞學生的成績轉?而我們所謂的成敗完全要靠學生的分數(shù)來體現(xiàn)?要真是這樣,到底是學生的苦難還是我們的悲哀,自己的人生究竟該由誰來書寫?
小C老師的文字讀起來尖銳卻夾雜著無奈,我們替他捏了一把汗。驚喜的是,在博文的最后一段,小C老師又十分感性而詩意地寫道:
學生像水,流走了一撥又流來了一撥;教師呢?是風嗎,促他們前進?是源嗎,給他們能量?是岸嗎,靜立于兩側觀望?我不知道。但我清楚的是,人生若是一條大河,我絕不做死水,我還年輕,我要流動,我得成長,像學生一樣地成長。我要跋涉很長的路,去琢磨,去感悟,去讀更多的書,去經歷別樣的風平浪靜與波瀾壯闊;而在這長長的流動中,我美麗了學生的風景,他們繼續(xù)了我的夢。
這是小C老師第一次談到“去讀更多的書”,也是我們第一次領略他的“流動的風景”:他用“流動”描述行進中的人生與事業(yè),而師生互為彼此征途的“風景”。教師要想“像學生一樣地成長”,自己便要成為“活水”或“水源”,因為“流動才能發(fā)展”。這是小C老師專業(yè)意識覺醒的集中體現(xiàn):首先,教師事業(yè)的成功與否并非完全由學生的成績決定;其次,教師的專業(yè)自主發(fā)展主要得力于個體的行為自覺!傲鲃印庇欣诔砷L,而閱讀是促進思想、理念等各方面“流動”的快車道。
閱讀雖不是促進我專業(yè)成長與發(fā)展的唯一途徑,但它確實豐富了我的人生。坦白地講,當時我并不知道多讀書就是在自我研修、自我發(fā)展,我只是不想一頭扎進學生的“分”里,只是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路要走,誰也無法代替(第1次周末交談記錄)。
從為學生的成績提心吊膽,到著眼規(guī)劃自己的職業(yè)生涯,小C老師開始了他的閱讀之路。
三、承部:書海里徜徉
小C老師意識到要實現(xiàn)個體發(fā)展,就要多讀書。隨后,他每周都花一定的時間去學校圖書館。剛開始,他大多只是隨手翻,毫無目的,不知從何下手。慶幸的是,小C老師的這種茫然并未持續(xù)多久,《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成為了他最后敲定的期刊。以下是與小C老師的一段訪談記錄:
首先,我排除了專業(yè)論著,平時工作忙沒時間,估計也沒耐心(笑)。其次,學術期刊雖有很多,但良莠不齊,能得到大家普遍認可的其實也就那么幾種。讀大學時便聽說過《中小學外語教學》,只是沒有看;但知道它學術性強,權威,好讀,還有案例,比起厚厚的專著更有趣,因為它們多是來自一線教師之手,感覺離我們、離課堂更近一些(第3次周末交談記錄)。
“學術性強,權威,好讀”,“有案例”,“有趣”,是小C老師對這本期刊的最初認識。但不久,他便發(fā)現(xiàn)《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并非自己想象的那樣“好讀”或“有趣”。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 右腦培訓 | 站內搜索 | 網站地圖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