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識點:月球與人類的關系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地理 來源: 高中學習網


月球與人類關系:


一、月相變化與人類關系:

1、月相變化的周期性,提供一種計量時間的尺度。
2、月球的引力使地球水體產生潮汐現象。
3、月球提供了地球上夜晚的自然照明條件。
4、月球具有重大的科研和開發(fā)價值:

二、月球資源利用:

月球新能源開發(fā)利用前景廣闊,主要有太陽能和氦3;
月球是理想的天文觀測站和研究基地;
月球是人類開展深空探測的前哨陣地。

三、月球探測:

飛到月亮上去,這是人類千百年來的幻想。隨著空間技術的發(fā)展,這一夢想成為現實。
1.第一艘繞月飛行的飛船:
1959年,蘇聯發(fā)射的“月球1號”飛到月球附近,進行繞月飛行,開始了人類對月球的考察。
2.第一艘載人登月的飛船(阿波羅登月計劃)
1969年,阿波羅11號成功進行登月飛行,將兩名宇航員送上月球。
1961年,美國開始實施“阿波羅月球探測計劃”,1969到1972年間,成功進行了6次登月飛行,將12名宇航員送往月球,對月球進行實地科學考察研究,使人類對月球的認識更加全面、更加深入。



中國探月工程:

中國的探月工程于2003年3月1日啟動,探測計劃分三個階段實施。據中國月球探測衛(wèi)星總設計師兼總指揮葉培建院士在重慶大學2005.12演講,透露月球探測計劃最新進展,我國的深空探測計劃第一步就是月球探測,整個月球探測計劃將分三步進行。
在2007年4月發(fā)射我國首顆月球探測衛(wèi)星“嫦娥一號”;
2012年左右由著陸器帶著月球車到達月球表面,實現登月;
2017年左右,月球采樣。探測器將帶著采集的樣品返回地球。


相關高中地理知識點:月球的質量、體積、地表特征等

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對地球有很大的影響。月球也是人類了解最多的天體,人類的腳步已踏上月球,對月球進行了大量的科考。

有關月球的數字:

1.距離:384400KM
月地距離的測定可由月球的地平視差(ρ=57′)得出。但隨技術的發(fā)展,目前可通過激光測定月球的距離。激光測月的誤差僅為幾厘米。
2.大。
線半徑R=1738KM=27.25%R
視半徑ρ=15′33″
3.質量:7.196*1025g=1/81M















月地距離


384400km


線半徑


1738km


視半徑


15′33″


月球質量


7.196×1025g

因質量小,因此不可能保有大氣。月球上沒有大氣,沒有液態(tài)水,沒有天氣變化。月球的面貌總是保持不變,月球上是一個無聲的世界。
由于月球質量小,產生了一系列后果:
??重力小。月球表面重力只相當于地球的1/6。
??無大氣。重力小,便不可能保有大氣。由于沒有大氣存在:
月球上晝夜溫差很大,白天可達120度以上,夜晚則可下降到-180度以下。
月球的天空不分晝夜,即使在太陽照射的“白天”,月球上的天空仍然是黑暗的。太陽與星星共存。
陽光照射處很亮,背影處則是伸手不見五指。
無水分。由于沒有大氣,也不會存在液態(tài)水。因此也不會有天氣變化。沒有風霜雨雪等天氣,在內力作用十分微弱的情況下,月球面貌總是保持不變。
月球表面不存在液態(tài)水并不等于月球不含有其他形式的水分,科學家認為在月球土壤以及巖層中應該有固態(tài)形式存在的冰層。如果確實的話,我們可以利用其分解出氫氣和氧氣,并進一步為建立月球基地提供條件。
據上海網上天文臺2006.10.8航天動態(tài)報道,美國宇航局(NASA)將于2008年發(fā)射探測器撞擊月球南極,其任務之一就是確認月球上是否存在冰層。
由于月球的視半徑與太陽相當,在天空中非常引人注目。面對一輪明月,古人常有許多遐想。他們將其稱為水晶宮,認為上面有嫦娥、玉兔,還有一顆生長不息的桂樹。當然現代人已知月球上沒有生命存在,但月球上是什么樣子呢?

月面概況:

1.月海和月陸月面上存在著明暗對比明顯的兩類區(qū)域:
明:月陸,隆起的高低,由較淺的巖石構成,反照率高,故明。
暗:月海,廣闊的平原,由灰黑的巖石構成,反照率低,故暗。
月面上海陸分布不均,正面月海較多,反面月陸較多。
2.環(huán)形山
四周凸起,中部低洼的環(huán)形隆起。
數量眾多,大小懸殊。直徑200KM-幾十厘米。
成因:大??火山爆發(fā)而成。小??隕星沖擊所致。
主要環(huán)形山:第谷環(huán)形山、哥白尼環(huán)形山、開普勒環(huán)形山
3.內部結構:月殼,月幔,月核。
月球有和地球類似的圈層結構,也可以分為月殼、月幔、月核三層。月殼為0~60KM,月幔60~1000km,月核1000km以下。月殼和月幔組成堅硬的巖石圈。



月球起源:

“月球起源”是個十分古老的問題,但今天天文學家對此仍然是眾說紛紜。18世紀以來的月球起源假說歸納起來,可以分為三類,即同源說、撞擊分裂說和俘獲說。
1.同源說
認為月球和地球具有相同的起源。地球和月球是在太陽星云演化中同時產生的兩個天體。但自從“阿波羅計劃”之后,科學家獲得了大量令人震撼的照片和382千克月球的土壤巖石。月球起源“分裂說”逐漸占據了上風。
2.撞擊分裂說
據一些科學家推測,在地球生成的早期,曾經有一個相當于火星大小的星球撞擊地球,造成的碎片后來聚集形成了月球。如果情況的確如此,月球的含鐵量將會比地球低,而鎂和鋁這樣的輕元素的含量則會高一些。
3.俘獲說
月球和地球是在不同的地方形成的,一次偶然的機會,地球把運行到附近的月球俘獲,成為自己的衛(wèi)星。據上海網上天文臺報道,2006年9月初,歐洲宇航局的繞月航天器“Smart-1”已完成對月球表面化學成分的測定,測定結果顯示月球表面含有包括鈣和鎂在內的一些化學元素。這些數據將幫助科學家追溯月球表面地理形態(tài)的演化過程以及月球的起源。



月亮的美稱與雅號:

玉兔、夜光、素娥、冰輪、玉輪、玉蟾、桂魄、蟾蜍、顧兔、嬋娟、玉弓、玉桂、玉盤、玉鉤、玉鏡、冰鏡、廣寒宮、嫦娥、玉羊等。

玉兔(著意登樓瞻玉兔,何人張幕遮銀闕??辛棄疾);
夜光(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屈原);
素娥(素娥即月亮之別稱??《幼學瓊林》);
冰輪(玉鉤定誰掛,冰輪了無轍??陸游);
玉輪(玉輪軋露濕團光,鸞佩相逢桂香陌??李賀);
玉蟾(涼宵煙靄外,三五玉蟾秋??方干);
桂魄(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蘇軾);
蟾蜍(閩國揚帆去,蟾蜍虧復團??賈島);
顧兔(陽鳥未出谷,顧兔半藏身??李白);
嬋娟(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
玉盤(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

歇后語:

初二三的月亮??不明不白。
初七八的月亮??半邊陰。
大年初一沒月亮??年年都一樣。
大年三十盼月亮??妄想。
三十晚上盼月亮??沒指望。
上弦的月亮??兩頭奸(尖)。
十五的月亮??完美無缺
月亮跟著太陽轉??借光。
八月十五的月亮??光明正大。
月亮跟著日頭走??惜光
宇航員上月球??破跳高世界紀錄
坐火箭上月球 ??遠走高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262780.html

相關閱讀:高中地理知識點大全(6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