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的“主權在民”思想:
1、產生背景:(1)18世紀初,法國的封建專制制度根深蒂固,存在著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人民大眾與封建勢力之間的矛盾尖銳。(2)法國產生了一大批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試圖運用真理與知識開啟人們的頭腦,使他們獲得自由和解放,啟蒙運動在法國興起。 2、主要主張:(1)抨擊封建制度:人生來就是平等的,這是自然賦予每個人的權利。為了維護自由和平等,人類通過訂立社會契約建立了國家與法,但文明每前進一步,社會對抗和不平等就加深一步。 (2)闡述“主權在民”思想:在《社會契約論》一書中,描述了建立合理國家制度的方案,深刻地闡述了以天賦人權理論為基礎的“主權在民”思想。3.歷史影響:(1)盧梭的民主思想是在反對君主專制制度和君權神授思想的斗爭中發(fā)展起來的,在當時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人們把它當作反抗封建統(tǒng)治、爭取自由解放的強大思想武器。(2)盧梭的思想后來不僅轉變成為法國《人權宣言》的基本精神,被凝煉為“自由、平等、博愛”的響亮口號,而且為北美獨立戰(zhàn)爭提供了理論根據(jù)。
斯賓諾莎的“天賦人權”思想:
1.背景:(1)16世紀尼德蘭最早爆發(fā)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荷蘭共和國。 (2)荷蘭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造船業(yè)發(fā)達,對外貿易繁榮。 (3)外部面臨著來自西班牙強權的威脅。 (4)內部存在著頑固的封建殘余勢力,基督教神學統(tǒng)治著人們的頭腦。 2.內容:(1)人性論是其政治學說的基礎,國家是人們通過契約建立的。 (2)民主制是最自然、與個人自由最相合的政體。 (3)最早提出“政治的目的是自由”。 3.影響:(1)為資產階級的——政治原則提供了理論上的論證。 (2)對后來西方政治思想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洛克的權力分立思想:
1.產生背景:英國經過長達半個世紀的動蕩,最終實現(xiàn)了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之間的政治妥協(xié)。 2.目的:為1688年的“光榮革命”,也為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進行了最有力的辯護。 3.主要主張:(1)社會契約學說:人民通過社會契約組成政治社會和政府,其目的是保護人們生來就有的各種自然權利;如果國王或政府違背了人民意志,人民就有權使用武力推翻其統(tǒng)治。(2)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在議會集體意志約束下的君主政體,是當今社會契約的最完美體現(xiàn),因而應當實行君主立憲制度。(3)提出分權學說:國家存在著三種權力,即立法權、行政權和對外權。最高權力為立法權,屬于議會,行政權屬于國王,對外權涉及和平與戰(zhàn)爭、外交與結盟,也為國王所行使。4.意義:(1)作為資產階級分權與制衡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洛克的民主思想是17世紀英國革命的產物。(2)其分權理論后來經過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的改造,發(fā)展成為立法、司法、行政三權相對獨立、彼此制約的政治理論,對18世紀美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產生了重要影響。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 右腦培訓 | 站內搜索 | 網(wǎng)站地圖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