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易混淆概念解析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


  代議制又稱議會制,是指由選舉產生的代表民意的機關來行使國家主權的制度。這種代表民意的機關就是議會。代議制最早產生于英國,這種制度代表了人類在政治民主領域所取得的巨大進步,被歐美和其他許多國家效法。資產階級代議制度的確立和發(fā)展是歐美各國近代政治民主化進程的偉大成果。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是在反對封建統(tǒng)治的革命過程中誕生的,這一斗爭過程也是西方政治民主化不斷發(fā)展和完善的進程。資本主義經濟的興起和繁榮要求打破封建王權的束縛,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以維護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在這一過程中,民主與專制之間的斗爭異常激烈,民主制的確立歷經曲折和反復。英國是現(xiàn)代議會制度的發(fā)源地,有“議會之母”的稱譽。議會制度的真正確立是在“光榮革命”之后,以《權利法案》的頒布為標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產生的共和思想、君主立憲制度和國會至上的原則,對近代世界政治制度的發(fā)展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美國在獨立戰(zhàn)爭勝利后通過第一個治國方案????787年憲法》,它所確立的聯(lián)邦制度、三權分立開創(chuàng)了世界先例,有力地維護了美國的獨立和統(tǒng)一。對于法國而言,持續(xù)性的革命引發(fā)了法國社會和政局長期的劇烈震蕩,直到大革命結束后將近百年的時間,1875年1月國民議會才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最終確立了民主共和政體。德國在普魯士領導下通過王朝戰(zhàn)爭實現(xiàn)統(tǒng)一后,在普法戰(zhàn)爭的勝利中組建德意志帝國,并頒布了《德意志帝國憲法》,確立了君主政體。君主擁有任命官吏、創(chuàng)制法律、統(tǒng)帥軍事、決定帝國對外政策以及主宰議會等大權。其政體雖與歐美其他國家相比具有較大的差別,但畢竟也走上了立憲的道路。這樣,到19世紀晚期,資產階級代議制已在資本主義國家廣泛建立。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和作用

 。1) 特點:①在君主立憲制政體下,國王是國家元首、聯(lián)合王國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國教的世襲領袖。君主處于“統(tǒng)而不治”的地位,但作為國家象征的地位更為突出。②國家權力的中心在議會,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由內閣掌握行政權并對議會負責,法律上賦予英王的權力都由內閣和議會行使。

  (2) 作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確立的君主立憲政體大大削弱了國王的權力,議會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國家的權力。這種政治體制雖有其歷史局限性,但它結束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使英國走上了資產階級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它代表了歷史發(fā)展的趨勢,是歷史的一大進步。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這一制度的確立和不斷完善不僅對鞏固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tǒng)治起了巨大作用,而且對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建立新的制度有著巨大影響。

  ●英國的責任內閣制

 。1) 責任內閣制形成的歷史背景:①18世紀后,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資產階級不愿意繼續(xù)讓世襲國王把持大臣任命權和行政管理權,迫切要求由自己委任的代理人進行統(tǒng)治。這是責任內閣制形成的時代基礎。②1714年建立的漢諾威王朝,英國國王喬治一世不諳英國事務,為內閣擺脫國王的控制提供了有利時機。③19世紀中期,選舉權的擴大和兩黨制的發(fā)展對內閣制的發(fā)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2) 責任內閣制的發(fā)展:①國王逐漸退出內閣會議,內閣實際上掌握了國家的行政權力,國王處于“統(tǒng)而不治”的地位;18世紀末,責任內閣制基本形成。②內閣首相地位提高,負責協(xié)調內閣的各項工作,內閣處理國家事務的權利增強。③18世紀后期,兩黨制在英國逐漸形成,并在議會選舉和國家管理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內閣制度的發(fā)展。

 。3) 責任內閣制的基本原則:①內閣由下院多數黨單獨組成,內閣大臣必須是下院議員,下院多數黨領袖為當然的內閣首相,他負責挑選內閣成員并擁有免職權。②內閣實行集體負責制,對外必須全體一致,與首相在政治上共進退。③內閣失去下院信任時,應全體辭職或者通過國王解散下院,重新大選,由選民決定內閣是否繼續(xù)執(zhí)政。

  ●英國《權利法案》與美國1787年憲法的比較

 。1) 相同點:①兩者都是政治勢力妥協(xié)的產物!稒嗬ò浮肥怯Y產階級、新貴族與封建勢力的妥協(xié);美國1787年憲法則是大、小州之間以及蓄奴州與非蓄奴州之間的妥協(xié)。②兩者都確立了資本主義政治制度,都實行資產階級議會政治。③兩者都體現(xiàn)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都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權利,體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民主性與進步性。④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

 。2) 不同點:①英國確立的是君主立憲制,《權利法案》為限制王權提供的憲法保證,但反封建不夠徹底,存在一定程度的保守性;1787年憲法確定了美國的民主共和政體,它受到啟蒙思想的影響,體現(xiàn)了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分立和相互制衡。②兩國的國家元首不一樣,產生方式以及實際擁有的權力也不一樣。在英國,國家元首是國王,實行終身制和世襲制,但沒有實際權力,是一個虛位元首;在美國,國家元首是總統(tǒng),由公民選舉產生,并有一定任期,政府首腦擁有實際權力。③議會(或國會)與政府的關系不同。在1787年憲法下,美國國會與政府相互獨立,又相互牽制;在《權利法案》下,英國政府由議會產生,對議會負責,受議會監(jiān)督。

  ●美國1787年憲法的基本原則

 。1) 聯(lián)邦制原則:憲法規(guī)定美國實行聯(lián)邦制政體,13州成為統(tǒng)一的國家,建立體現(xiàn)獨立主權的統(tǒng)一的聯(lián)邦政府??中央政府。中央和各州取得某種權力的平衡。聯(lián)邦政府擁有一系列主權權力,如立法、征稅、管理州際和國際貿易、發(fā)行貨幣、統(tǒng)領全國軍隊、對外宣戰(zhàn)和締約等。聯(lián)邦法律是全國最高法律。但是,聯(lián)邦政府只擁有在憲法中列舉的有限權力,而其余未列明的權力都屬于各州或者人民。

  (2) 分權制衡原則:憲法根據三權分立的原則,把聯(lián)邦政府的最高權力機構分為總統(tǒng)、全國性議會(國會)和聯(lián)邦司法體系三部分,每一部分掌握的權力都不超過其他部分。政府結構必須能使各部門之間有適當的控制和平衡;同時又保持對權力的優(yōu)良控制,實現(xiàn)公共權力與公民權利的平衡,管理與控權的動態(tài)平衡,是分權和制約的歸宿。通過分權、制約最終達到平衡是憲政的最終目標。立法、行政、司法三大國家權力相互制約、相互制衡,以達到權力的平衡,防止獨裁和專制的出現(xiàn)。

 。3) 人民主權原則:規(guī)定總統(tǒng)和議會議員都由民選產生。這可以保證聯(lián)邦政府代表廣泛的民意,是民主的政府。

  ●德意志君主立憲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比較

  (1) 君權:在英國的君主立憲制下,國王是國家元首、聯(lián)合王國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國教的世襲領袖。君主處于“統(tǒng)而不治”的地位,但作為國家象征的地位更為突出;在德意志,皇帝掌握國家大權,是國家元首和軍隊統(tǒng)帥,擁有任免官員、召集和解散議會和決定對外政策等實際權力。

 。2) 議會:英國國家權力的中心在議會,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議會分為上下兩院,上院即貴族院,下院即平民院,掌握實際的權力。但德國議會的上院??聯(lián)邦議會代表各邦,議員為邦政府派遣的高級官員,按照邦政府的指示統(tǒng)一投票,是德國真正的實權機構,對立法和決策有決定權。其下院為帝國議會,由25歲以上的男子按照普遍、直接、秘密的普選制選出。在形式上,帝國議會是真正代表民意的,但實際權力很小,它通過的法案必須得到聯(lián)邦議會和皇帝的批準才能生效。聯(lián)邦議會有權在皇帝的同意下解散帝國議會。

  (3) 政府的產生方式和權力:英國的內閣掌握行政權,由議會選舉中的多數黨組成,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對議會負責,體現(xiàn)的是“主權在民”的原則;德國的內閣首領??宰相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議會選舉產生,他本人又任命政府各部的負責人。由于他的權力來自于皇帝,因此他對皇帝負責而不對議會負責。德意志統(tǒng)一前,俾斯麥就曾在議會中公開宣稱:“我們這里不是英國,我們這些大臣是國王的奴仆而不是你們(指議員)的奴仆。”體現(xiàn)的仍然是“主權在君”的原則。

  綜上所述,德意志的君主立憲制保留了較濃厚的專制色彩,君權是實,立憲為虛;而英國則恰恰相反。

  ●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代議制的特點

 。1) 英國:以君主立憲為主要特征。國王(君主)“統(tǒng)而不治”,只是最高權力的象征;議會擁有立法權,行使國家最高權力;內閣是中央行政機關,內閣首相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

  (2) 美國:美國代議制實行典型的三權分立和相互制衡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分別由國會、總統(tǒng)、聯(lián)邦法院執(zhí)掌,三個部門行使權力時,彼此互相牽制,以達到權力的平衡。

 。3) 法國:1789年大革命后,民主力量與專制勢力進行了長期的反復斗爭,直到1875年才確立了議會制共和國制度?偨y(tǒng)執(zhí)掌行政權,議會掌握立法權。

  (4) 德國:1871年憲法確定了君主立憲政體,但君權是實,立憲是虛,是一種不徹底不完善的代議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361832.html

相關閱讀:高中歷史知識點:英國《權利法案》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