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識點:中國的海洋災害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地理 來源: 高中學習網


中國的海洋災害:


中國的海洋災害主要是由風、潮、浪、冰、霧等自然過程引發(fā)的,主要有熱帶氣旋、風暴潮、海嘯、巨浪、海冰、海霧等。

按成因分類有:

①大氣圈:熱帶氣旋、風暴潮
②巖石圈:海嘯
③生物圈:赤潮風暴潮
④多重因素:海冰、海霧。



風暴潮

1、概念:由大氣強烈擾動引起的海面異常升降,使海區(qū)潮位偏離正常的現(xiàn)象。
2、誘因:熱帶氣旋、溫帶氣旋、氣壓驟變、寒潮過境連續(xù)的向岸風是風暴潮的直接原因天文大潮加劇了風暴潮的勢力
3、類型:



















成因類型


發(fā)生
季節(jié)


特點


地區(qū)


熱帶氣旋引起


夏秋
季節(jié)

來勢猛、速度快、強度大、破壞力強受臺風影響的沿岸地區(qū)(孟加拉灣、墨西哥灣、杭州灣)

溫帶氣旋引起


春秋
季節(jié)

增水過程相對平緩中緯度沿海地區(qū)(歐洲北海沿岸、我國北方海區(qū)沿岸、美國東海岸)
4、危害:
船只沉沒、堤壩決口、農田淹沒、房屋被毀、交通通訊受阻、漁業(yè)受損、人員傷亡、海水入侵等。
5、影響風暴潮災害的因素:
自然因素:地理位置、河流、地形、海岸形狀、海底地形等
社會經濟因素:城市、人口、經濟等
風暴潮災害多發(fā)的原因
地理位置:熱帶氣旋多發(fā)地區(qū);直接面對盛行風
海岸形狀:呈半封閉或喇叭口形狀
地形地勢:低平開闊阻力小
河流:入海水量大,有頂托作用
社會經濟:城市人口集中,經濟發(fā)達
6、中國風暴潮分布及特點:























臺風風暴潮


溫帶氣旋風暴潮

多發(fā)季節(jié)夏秋(8-9月集中)春秋為主,夏季也有
頻次粵桂瓊臺閩浙最多渤海、黃海沿岸最多
分布地區(qū)東南大江大河入海口、海灣沿岸、沿海低地最嚴重萊州灣、渤海灣最嚴重
受災程度更大(臺風頻次多、威力大;經濟發(fā)達、人口稠密)相對較小

海嘯

1、概念:海底地質異變化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
2、誘發(fā)因素:海底地震、海底火山爆發(fā)、海底塌陷和滑坡
3、形成過程:海底地震引起海水波動,形成海嘯波;海嘯以超大波長、極低高度的波浪,十分快速越過海洋;海嘯波到達近岸,速度減慢,浪高加大。
4、地震海嘯機制有兩種形式:
“下降型”海嘯:
這種下降型的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海嘯在海岸首先表現(xiàn)為異常的退潮現(xiàn)象。2004年的印尼海嘯,正是海底地震引起的“下降型”地震海嘯。
“隆起型”海嘯:
這種隆起型的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海嘯波在海岸首先表現(xiàn)為異常的漲潮現(xiàn)象。1983年5月26日,日本海中部7.7級地震引起的海嘯屬于此種類型。
5、地震海嘯形成的基本條件:
①海底地震震源要淺,震級要高(小于20~50千米、里氏6.5級以上)
②要有海底大面積垂直運動
③發(fā)生海底地震的海區(qū)要有一定的水深(1000米以上)
日本是發(fā)生地震海嘯最頻繁的國家,而我國則很少發(fā)生的原因:
(1)日本及其東側海區(qū):
①地處兩大板塊碰撞地帶多淺源大地震
②沿海地質構造多大斷裂層和斷裂帶海底地殼有大面積的垂直運動
③東側臨太平洋并且直抵深海溝水體很深
(2)我國東部及近海海域:
①地處兩大板塊碰撞地帶有淺源大地震
②沿海地區(qū)地質構造中很少有大的斷裂層和斷裂帶海底地殼大面積的垂直運動極少
③近海大陸架寬廣,灘平水淺水體較淺咸潮(又稱咸潮上溯、鹽水入侵),是一種天然水文現(xiàn)象,它是由太陽和月球(主要是月球)對地表海水的吸引力引起的。當?shù)恿髁坎蛔悖詈K构,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體變咸,即形成咸潮。
咸潮一般發(fā)生于冬季或干旱的季節(jié),即每年十月至翌年三月之間出現(xiàn)在河海交匯處。
影響咸潮的主要因素有天氣變化及潮汐漲退。尤其在天文大潮時,咸潮上溯的情況更為嚴重。另外,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上升過程讓咸潮十分緩慢地增加,但長期的累積也在逐漸顯現(xiàn)。


相關高中地理知識點:中國的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huán)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xiàn)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堿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我國常見的自然災害有:

1、地震
(1)我國地震的基本特點:分布范圍廣;頻率高,強度大;震源淺,危害大。
(2)我國地震多發(fā)的原因:處于地殼活躍地帶
(3)我國地震的分布:


2、泥石流和滑坡災害
(1)泥石流: 定義: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發(fā)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特殊洪流。
(2)類型:
①暴雨泥石流:西部和半濕潤、半干旱氣候過渡帶
②冰川泥石流:102°E以西的高原
(3)泥石流發(fā)生的條件:
①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區(qū)
②巖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質多
③植被:缺乏,山坡表層缺少保護
④氣候:暴雨或連續(xù)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匯集
(4)泥石流分布地區(qū):
以燕山、太行山、龍門山、邛崍山、大涼山和烏蒙山一線為界??以西:呈帶狀或片狀;以東:呈零星分布
(5)滑坡
①定義:是斜坡上的巖體或土體,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動面整體下滑的現(xiàn)象。
②我國滑坡的分布:
空間分布:以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為界??東部:稀疏;西部:密集
時間分布:6-8月



地質災害的關聯(lián)性:

成因上的關聯(lián)性: 我國川、滇、黔地區(qū)

人類活動及其對自然環(huán)境施加的影響,可以直接或間接誘發(fā)地質災害。


相關高中地理知識點:中國的氣象災害

中國的氣象災害??寒潮:






























概念寒潮是一種大范圍強冷空氣活動,主要發(fā)生在北半球中高緯地區(qū)的深秋到初春季節(jié)
形成原因形成寒潮的強冷氣團聚積在高緯度的寒帶,當冷氣團向暖氣團方向猛烈沖擊時,就爆發(fā)寒潮
發(fā)生日期9月至次年5月,高峰期:3-4月和10-11月
路徑偏西路徑、偏北路徑、東北路徑
天氣特征北方:大風、降溫、雨雪、箱凍、暴風雨,有時還帶來沙塵暴南方:降溫、凍害、雨雪
影響地區(qū)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受到寒潮影響。其中:東北(次數(shù))最多、華北次之、西北、長江流域、華南最少
我國山脈走向對寒潮的影響東西向山地.如天山、陰山、秦嶺和南嶺等,山體北側冷空氣堆積,災害加;山體南側相對溫暖.災害減弱。南北走向的山脈,形成冷空氣的通道,使冷空氣可以分流南下,影響到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和兩廣地區(qū)甚至海南島
危害強烈降溢造成凍害,大風能吹翻船只,摧毀建筑物,凍雨造成通信和輸電線路中斷,交通運輸受阻
防御措施利用地理信息技術進行監(jiān)淵和預報,采取防寒措施



寒潮的“功”與“過”:

寒潮產生時給人類帶來很大的危害,但并不是“百害而無一利”,具體如下所示:

預防措施:

氣象部門:發(fā)布準確的信息和警報。個人:做好防寒準備。

其他氣象災害:

我國是自然災害多發(fā)國家,其中氣象災害的發(fā)生比較頻繁,危害比較嚴重,除寒潮外主要還有以下幾種:



























災害成因我國的時空分布危害防御措施
臺風形成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的強烈發(fā)展的氣旋每年的夏秋季節(jié),影響我國東南沿海的廣東、海南、福建、浙江等省區(qū)給沿海地區(qū)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①加強監(jiān)測和預報
②及時發(fā)布臺風預報和警報
③建沿海防護林
暴雨洪澇連續(xù)性的暴雨或短時間的大暴雨主要發(fā)生在南方地區(qū)和我國東部地區(qū)。春季在珠江流域,夏秋季在江淮地區(qū)和北方淹沒工廠和農田,造成作物減產;影響交通;有的會危及人民的生命①利用氣象衛(wèi)星對暴雨進行監(jiān)測
②提高暴雨預報的準確率
③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結合防洪
干旱長時期無降水或降水異常偏少,造成空氣干燥,土壤缺水華北地區(qū)多春旱,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多伏旱造成糧食減產,人畜飲水困難,影響經濟發(fā)展和社會安定①改變農業(yè)結構
②種植耐旱作物 ③開展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④營造防護林


寒潮的產生原理:




相關高中地理知識點:中國的生物災害

生物災害:

蝗災與鼠害是兩種最廣泛的生物災害。此外還有病害和蟲害等。

一、蝗災

1、蝗災與旱澇的關系:
旱災與蝗災經常鏈性發(fā)生,在干早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區(qū)域特別適宜雌蝗產卵,使得蝗蟲數(shù)量激增。若前期干早少雨,利于雌蝗產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蟲幼蟲成長,蝗災就會爆發(fā),(先旱后澇,螞蚱成片)
2、危害:
最嚴重的爆發(fā)性生物災害。其中,危害最嚴重、成災率最高的是飛蝗,俗稱“螞蚌”。對農、林和牧業(yè)的破壞具有毀滅性
3、防治措施:
農藥滅蟲、投放天敵、人工誘捕


二、鼠害



三、病害:



















類型常見的農作物病害有:稻瘟病、小麥銹病、棉花枯萎病、煙草炭疽病等;
常見的森林病害有:楊樹爛皮病、松疤銹病、溶葉病、泡桐叢枝病等
病毒發(fā)生原因①氣候變異等造成的不良環(huán)境使得作物對病害抗性降低
②外來病原體人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
危害病害使農作物、樹木染病從而枯萎甚至死株,導致大面積農田、森林被毀壞。不僅造成農作物大面積減產,甚至絕收;還導致農產品大批量變質,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我國農作物病害特點種類多,危害大,災情東部重于西部
對農作物危害最大的病蟲害及其分布①小麥銹病(包括條銹、葉銹和稈銹)?是我國發(fā)生范圍最廣、危害最嚴重的一類小麥病害,在各麥區(qū)均有發(fā)生
②水稻病害:主要分布在秦嶺一淮河以南的水稻產區(qū)
③棉鈴蟲:廣泛分布于我國的棉花產區(qū)(黃河流域和新疆棉產區(qū)最嚴重)



四、蟲害:




中國病蟲害分布區(qū)域圖:





蝗災與旱災、洪澇并稱為中國農業(yè)三大自然災害:



我國松毛蟲分布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393764.html

相關閱讀: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歸納:氣旋和反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