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可當作數據線 胖子傳輸速度更快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生物 來源: 高中學習網


不同時期看同一個技術,會有不一樣的思考。智能手機行業(yè)里,電容屏就是經典例子。

而20年前、7年前、2年前分別被MIT、IBM、NTT和愛立信分別提起的“人體通信”(Bodyareanetwork),在當下新技術突破集中在智能硬件領域的情況下,顯然會有不一樣的解讀。

不過,首先得弄明白“人體通信”是什么。從專業(yè)的角度來解釋,“人體通信技術利用人體作為通信的傳輸介質,通過電容耦合或者電流耦合的方式進行數據傳輸”。翻譯成人話,就是人體通信技術就是把人體當做數據線,讓數據從這個設備倒騰到另外一個設備上。

但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我到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先進院)體驗了一番將自己的身體當作數據線的感覺。因為在整個深圳,甚至全國,只有先進所制造出可供體驗的人體通信原型機。

如視頻所示,當人手放在兩邊的原型機之上,兩個屏幕之間的圖像數據就開始傳輸,而當人手離開,數據就停止傳輸。其實就是這么簡單。

當然,如果你細心一點,還可以發(fā)現,隔著玻璃柜子,數據也可以從一邊傳到另一邊。的確如此,這是因為人體體表的電容耦合現象,在距離皮膚2厘米到3厘米的地方也是存在的,所以即便不直接接觸人體通信設備,數據也可以一樣傳輸,不過和NFC一樣,距離一旦拉長就無法傳輸了。

我在體驗過程中還發(fā)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胖子的數據傳輸速度會比瘦子快一絲絲。

目前,人體通信的理論傳輸速度為10Mbps,相當于1.2MB每秒。但考慮到現實當中,人體不同部位傳輸速率不同,不同人體的物理特性有微妙的差別,以及數據的噪聲等等,數據傳輸速度達不到理論的極限值。不過,以現在的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產品傳輸的數據不包括視頻、音樂、圖片的情況下,一秒幾百K的傳輸速度是完全可以接受。

關于人體通信與智能硬件的結合,我個人是認為它可以讓可穿戴設備之間的數據傳輸,不必經過手機。另外,由于蘋果也已經積極引入TouchID等具備生物特征的技術,那么如果手機上具備人體通信的芯片,以后人們帶在身上的設備的數據傳輸,就可以實現自動化管理。而且在支付方面,也只要用手摸一摸,碰一碰就搞定了。

關于人體通信,深圳先進院近年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攻克技術難關??難點在于由于人體體表的物理特性的不同,因此他們需要做大量的實驗,找到數據傳輸速度最快、最穩(wěn)定的信道,現在研究人員還在努力尋找最佳的方式。目前,他們關于人體通信的論文,已經被IEEE采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601729.html

相關閱讀:高考生物備考手冊:重要知識點梳理(142)